1、写作题 作文(60分)
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段歌词这样写道:“走过了春天走过秋天,送走了今天又是明天,一天又一天,月月年年,我们的心不变。”其实,人的一生,一直在不停地行走,沿途既有阳光,也有风雨……
请以“走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文。
女儿、儿子、妈妈、爸爸一家四口谈到了“亲情”,女儿最先发言,她说:世间最美好的是亲情。儿子接着说:亲情是把双刃剑。妈妈想了想说:亲情常常能创造奇迹。爸爸最后说:理智比亲情更重要。
请以上述某人的话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自选,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一家四口谈到了“亲情”,各有己见,题目要求是“以上述某人的话为话题”,可从女儿的角度写作:世间最美好的是亲情。可从儿子的角度立意:亲情是把双刃剑。可从妈妈的角度写作:亲情常常能创造奇迹。也可从爸爸角度立意:理智比亲情更重要。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初中生活恰似一部新书,三年里你一定花费不少时间去翻阅,去适应中学时期生活。“学会共同生活”被列为二十一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发现他人就是发现另外一个世界,认识他人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你如何善待自己?你宽容过他人吗?要求他人理解自己,首先自己要理解他人,你能理解他人吗?
阅读上面的文字,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安的文章。
参考答案:
由衷的欣赏
她,一个相貌平平,成绩也不是很出众的女孩,叫做娅茜,坐在班级的后几排,几乎没有什么人注意她,她也总是默默无闻的来到学校,然后又沉默着走回家去。
这天,她来到了班上,看见老师的讲台上有许多粉笔灰与纸屑。她暗暗地想:“我上去把讲台擦干净吧!这样,老师心情也会愉快一些。”她刚准备站起来,又转念一想:如果我上去擦桌子,同学们会不会认为我要讨好老师呢?正当她犹豫时,她猛地想起今天是教师节。嗯,就当这是送给老师的一份礼物吧。
她毅然地走上讲台,拿起抹布把讲台擦干净了。台下的同学见了,便议论纷纷:
“唉呀,她以为她自己是谁啊?跑上去擦桌子是什么意思啊?”
“是啊,是啊。她这么做不是存心想让我们班干部难堪嘛?”
“对啊,她是不是想讨好老师啊?”
同学们的一言一语,她都听得清清楚楚,心中不免有一丝委屈,可她又能怎么样呢,她只是一个学习成绩一般的人,谁又会在乎她的感受呢?
她拿起课本,遮住了自己,心不在焉地读起书来。
其实,这一切,老师在窗外早已看得清清楚楚。
老师不动声色地走进了教室,拿出备课本,讲起课来。
她却总是心不在焉,精神恍惚。
老师也已觉察到了:“娅茜,你起来读一下第二段。”老师说道。
“啊?”娅茜一脸的惊愕。接着,她缓过神来,拿起课本,用流利的普通话读了出来。
“好,请坐下”老师说,“今天,我要感谢娅茜同学,感谢她帮我把桌子擦干净了。也许大家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但是她没忘,因为她帮我擦桌子,说明她还记得这个节日。所以我表场她,娅茜同学,我欣赏你。因为面对同学们的非议,你勇敢地面对了,这是一种勇气,另外,你的普通话也很不错,要继续努力哦!”
“啪啪”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
娅茜的脸红了,激动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转,这是她最快乐的一天,这也是老师第一次在班上公开表扬她。她感到幸福极了,特别是老师的那句“我欣赏你!”
从那以后,相信娅茜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
期待着——
【亮点点评】
文章叙述了相貌成绩都平平的娅茜冲破思想障碍,在教师节那天毅然走上讲台,为老师擦讲台,受到老师表扬的事。文章虽短,情节也不复杂,却折射出时下学生对诸如教师节之类的节日已经“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现象。小作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文章突出了“赏识教育”的神奇效果。肯定它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佳文例二】
回头看看
跟上他人脚步的同时,也不忘回头看看。
善待别人的同时,也不忘善待自己。
——题记
漫步于街道,忽看见地上的钱包,前方的一个身影映入眼帘。你富有爱心地捡起,笑着迎了上去,但却不知自己身后丢了东西。
自古以来,助人为乐乃快乐之本,因而出现了英雄、壮士、大侠等等的美名,可谓流芳百世。舍己为人,名传千古;损人利己,遗臭万年。那么,一味地“为人”真的是明智之举吗?
有的时候,不应该“利己”一回吗?
那是一棵幼苗,不知受谁的“熏陶”在它那幼小的心中已种了一颗“为人”的种子。春夏秋冬转眼而过,看着自己渐渐长出的新叶,它乐了——终于可以为人服务了。
果然不假,一位疲惫的旅行者成了它服务的第一人。它请来了风婆婆,尽情地扇着自己并未成熟的新叶,满足这位旅行者的“要求”。望着他那惬意的神情,它有一种莫名的喜悦——却不知回头看看。
一天夜里,它无意间听到了同胞们的呻吟——
“真累啊,今天,他们竟然将那沉重的被子压在我身上。”
“可不是吗,我都快支撑不住了,我得好好活动一下筋骨。”
它暗自发笑。
第二天,沉重的被子又压在同胞们身上,同胞们显然不乐意。它见状,又扇动起新叶,似乎在召唤那被子的到来。于是,它替同胞们解了忧——仍不知回头看看。
它环视四周,又在寻找“为人”的机会。
一只乌鸦飞上飞下,好像在寻找落脚点。
“喂,过来吧。”它呼唤着。
乌鸦飞上枝头,“我可以在这筑巢吗?”
它满口答应。
乌鸦拍拍翅膀,难听地叫了两声,转眼而来的是成群的乌鸦。
它顿时不知所措,毕竟自己尚未成熟。但它不好开口,勉强笑了笑。
枝头热闹了,乌鸦没日没夜地乱嚷。这并不动听,听惯了,它便也觉得悦耳了。
同胞们笑它傻,它理直气壮地辩道:“这是我的荣幸。”说完,有些自大地展示了一番——始终不知回头看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胞们都已成了参天大树,而它还是那么的矮小。
终于有一天,它招架不住,结束了自己的“为人”旅程。
它不懂得回头看看。
回头看看,它会发现自己在扇叶的同时,新叶已受到了损害,回头看看,它会发现自己在支撑被子的同时,枝干已摇摇欲坠;回头看看,它会发现自己在接纳他人的同时,身体已不再稳扎。
回头看看,发现自己身后丢的其实是对自己的善待。
善待自己,回头看看……
【亮点点评】
紧扣文题和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故事形式启示人们要“善待自己”要“回头看看”。题记很富有哲理性,耐人寻味。结尾紧扣文章中心内容,引人深思,“善待自己,回头看看……”情节结构安排合理,寓意深刻,语言朴实。文章倒数第三段的排比句不仅很好地总结了幼苗的悲惨命运,而且也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是一篇耐读的童话故事。
【佳文例三】
“善待”的快乐
面对沉重的课业负责,校方推出种种减负措施,可收效不大,面对一群群充满活力的少年,校长作了一次“善待自己”的重要讲话,讲话的内容令人振奋,掌声此起彼伏,俊把手都拍麻了,心中别提有多开心。
俊兴冲冲地跑回家,习惯性地打开书包,掏出一本本厚重的作业本,刚准备举起笔时,他想起了校长的重要讲话,“对呀,要善待自己呀!做功课总会让我感到巨大的压力,既然这样,我还是‘乖乖’地听校长的话。善待自己嘛!”
俊把作业推向了一边,心里确实轻松了许多,掏出抽屉中“尘封”已久的游戏机,心想:“要善待自己,现在可是21世纪了,是社会主义社会,又不是封建王朝,那样刻苦不是对我身心的‘迫害’吗?玩玩游戏,享受科技的美好,多好!”他津津有味地玩了起来,心里兴奋极了,开心、放松、过瘾,好久没有善待自己了,俊不禁说了一句:“校长真伟大”。
一个美好的夜晚一下子就过去了,俊看看时间,啊,十点了,揉揉眼,迅速进入了甜美的梦境,在梦中,他梦见自己进入了一个自由的小岛,没有老师,没有作业……
第二天去上课,俊又感到,这上课怎么这么难受,对自己精神的压迫呀!干脆,趁现在补充睡眠,老师因俊的反常行为而大跌眼镜,不过俊的学习总是那么刻苦,老师以为他是不舒服,也就由他去了,俊放松地伏在桌子上,善待着他自己。
“叮铃铃……放学了,俊被铃声吵醒,拖着书包,开心地往回走。
俊的生活从此就变得放松极了,基本模式是:“上学——睡觉——回家——玩游戏或看电视”。
时光飞逝,期中考试到了,俊认为凭自己“善待自己”的能力,再考一次第一是没问题的。
三天后,老师瞪着正在课堂上“善待自己”的俊,压不住心中的火气,大叫:“俊!你还睡!你知道你考第几吗?”
俊被吵醒,迷迷糊糊地说:“第一呗。”
“第1?是第31!”
俊吓得一身冷汗,心想:“这是为什么?不是校长让我们善待自己的吗?”
亮点点评
俊自己认为是在善待自己,但殊不知在这样的“善待”中,他也失去了很多。也扭曲了校长的“善待自己”,俊的经历是以一种夸张的手法描述出来,只是想要告诉我们,善待不等于放纵,放纵所带来的只有失败。同时也要求人们要引以为戒,也批判了某些人对“善待”的错误看法。文章的语言朴实,尤其是俊的心理活动写得淋漓尽致。此文颇有教育意义。
本题解析:
这是一则新型的材料作文。只要围绕材料的主旨来写就行了。材料的内涵主旨很容易把握。要善于发现他人、正确地认识自己、善待自己、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从中选取任何一个角度去写都行。可以以其中的某一方面来分割话题去选择材料。如以“善待自己”、“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学会发现他人的亮点”、“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学会理解他人”等话题去进行命题写作都可以。要选取自己生活中有意义、有趣、有味的小事来揭示主题。你与父母之间、同学之间、老师之间、朋友之间发生的小事都可入笔,也可运用泥人的手法,运用童话或寓言的形式来写。写好本文的关键是要写出新意。除了考虑选材构思的新意外,你不要忘了独特感悟就是立意上的一种新颖。独特的个性感悟是写好本话题的突出亮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英国人说,我们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莫言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这些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你有什么看法或感受?请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参考答案:
有用与无用
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而且这样的舍弃被视为理所当然。
有用,简单说来,就是有使用价值,对人有利、有益。重视使用价值,能使事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
显然,无用,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它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用”难逃被淘汰的厄运。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急躁、轻浮,它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只好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物质缠绵交织。
但是,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又是如何划分呢?它在时间、空间上又有怎样的定义呢?于今世无用,那于后世呢?于此地无用,那于彼地呢?我们似乎无从知晓,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深究,因为我们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快速往前走。无怪乎,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只想生活。”谋生有用,生活无用。所以现代人都少了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舍弃无用,其实就是舍弃生活本身。当讲求实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温州商人把法国一条古老街道的咖啡馆、快餐店都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法国人不满、抗议,要求“还我咖啡馆”。他们需要“无用”,需要生活,午后休闲的咖啡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法国人对无用的浪漫有着一份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认真与执着。
有用之用,是生活必需;无用之用,亦不可或缺。有用是一抹粉黛,有浓浓的胭脂香;无用是一杯清茶,有淡淡的人生味。
本题解析:一、审题。审材料。材料首先提出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用无用”之争,暗示涉及范围之广(人、事、物),提醒同学们作文时应联系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然后,一个疑问句,启发同学们思考争论背后的判断标准,亦即现象的实质。
联想与思考:1.从材料提供的范围,我们首先想到现实中关于“人”的争论,即对人的才与非才的判断。按照道理讲,人各有才,是才必有其用,正如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于社会来讲,应该以多元化眼光来看待人才,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一种人才观;同时也要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环境。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总是用某一种标准来衡量人是否为才,其人才观是狭隘的。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在历史上是特别突出的,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得中是人才,落第则不是人才,为帝王所用的是人才,流落人间者就不是人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愿仕途经济,那就是“无材补天”;写出冠绝中外旷世奇文的蒲松龄,不能拿着《聊斋志异》去评职称。一部封建史,因为人才观的狭隘单一,埋葬了多少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当今社会在人才观上已有大大的改进,但依然显得十分狭隘。人是如此,物、事亦然。所幸的是我们渐渐改变我们的观点,对于物,我们说,世上无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于事,我们说,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没有无用之事,明代万户想坐火药飞天,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2.材料的思想启示。材料的功能大致有二:一是提供写作话题,写作范围;二是提供看问题的角度,也即写作思路。此次作文材料就给我们提供了思想。我们在判断有用时,往往从我们自身出发,比较单一而狭隘,相比之下,环绕有用的却是无边的大地——世界。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如果就此进一步思考,有用之用仿佛使用价值,无用之用则是价值。我们习惯从使用价值角度判断一切,由此往往遮蔽价值,我们的价值观是残缺而不完整的。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考察这一问题。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反之亦然。
我们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神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这些养心的东西,它们丰富我们的生活,涵养我们的人格。它们给我们提供人生意义,提供精神支撑,它们使我们情感有所寄托,灵魂有所皈依,精神有了归宿。我们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做“安身立命”,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我们看到在古代人类的脸部表情是宁静的,步伐是舒缓的,眼睛是澄澈的,因为他们心中或有一个上帝,或者有一个天理。而现代人为物质主义所裹挟,焦虑、浮躁、忧郁、茫然,他们被哲学家称为“空心人”。
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开始以为金钱可以实现现代化;后来发现金钱买不来现代化,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需要核心技术;现在我们又发现没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我们依然实现不了现代化。
二、写作角度
1.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
2.全文可围绕“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
三、写作材料
1.赛珍珠的《中国之美》中提到的农夫对养花和对天空晚霞的淡漠态度。
2.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废墟上老妇人手捧玫瑰花的身影,震撼了战胜国苏联士兵的心。
3.为什么毛泽东说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4.我们也曾看到这样一帧经典的影像画面:二次大战中,斯大林在破国灭都的危急关头,在雪花飞扬的红场阅兵式上发表演讲:“再也没有那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值得自傲,敌人想消灭斯拉夫民族,想消灭我们这个有过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斯大林就是这样去号召红军,号召人民上前线的。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决不可能说我们是曹雪芹、李白、杜甫的后代,让我们上前线去杀敌吧?
5.“经济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尊严。”(余秋雨语)
6.莫斯科众多街道与建筑物是用伟大作家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例如有普希金广场,所以艺术家与城市一起嵌入生活,并流芳百世!莫斯科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名城。
萨拉托夫市中心广场以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的名字命名。白俄罗斯斯科里纳大街原名列宁大街,白独立后改用白著名作家和诗人弗兰齐斯克·斯科里纳名字命名;哈佛大学是以学者、大学创办者和建校费用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的名字命名的;全钢结构重达1万吨,高320米,建于1889年的大铁塔是以法国建筑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的。我们众多文学艺术家,他们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在北京,在上海,在那些繁华地段,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位大诗人、大作家的塑像,也很难见到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广场、街道或建筑物。
欧美或德国的一座城市中分别会有十几家乃至几十家音乐厅、歌剧院、美术馆;美国有总高93米的自由女神雕像;丹麦有美人鱼雕塑。
7.不管哪个民族,文化在就不会亡国灭种,文化在就希望在。
8.文化在其本质上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现世,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需要从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出发来看待人。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共享
贝尔太太是美国一位有钱的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花园又大又关吸引了很多游客,人们在园子里尽情地唱歌、跳舞、欢笑……贝尔太太越看越生气,就在园中挂起了一块牌子。上两写着:“欢迎来此游玩,不过本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否则性命难保。”结果,那些贪玩的游客见了牌子望而却步。
几年后,贝尔太太的园子因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园子里游玩的快乐的游客。
[要求]请以“共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①不少于800字。②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贝尔太太有花园,向人们展示了自然之美,吸引了许多人在此唱歌、跳舞、欢笑……贝尔太太完全可以和人们一起“共享”自然之美,“共享”人际关系的和谐之美。然而她的错误做法却破坏了这一切,游客们望而却步,贝尔太太也空怀孤独、寂寞。话题材料的本身就是一个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与人“共享”,才能拥有“快乐”。
“共享”有物质的,有精神的,可以“共享”经验,可以“共享”困惑,可以“共享”忧愁。在共享中达到沟通和理解,达到共同提升和进步。人与人之间可以有“共享”的地方,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可以有“共享”之处。世界本来就是一体的,地球原本是一个“村”。话题“共享”只是一个动词,没有内容的限制,因此比较自由。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