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世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立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赵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夫以前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孑L子而修建fL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B
4.(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烧为炭,诣市卖之?诣:到。 ?
B.以其怖故,不能战斗?怖:害怕。 ?
C.默然无对,为人所笑?默:沉默。 ?
D.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复:同样。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②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B.①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②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C.①军众既去,便欲还家 ②既到舍已,有人问言
D.①汝所乘马,今为所在 ②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3.下列语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诣市卖之,以其贵故,(沉水)卒无买者。
B.(那人)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在)死人中。
C.(骆驼)既不得出,以(人头瓮中食谷)为忧恼。
D.(那人)即用其语,以刀斩(骆驼)头。
4.下列有关《入海取沉水》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他把沉香运回到家里。
B.由于沉香的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C.他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D.那人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C
4.A
5.(1)有人看了看马尾巴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
(2)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克商,问箕子商所以亡,箕子不悉言商恶,以存亡国祚告之。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氏录为得焉/得: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与:同盟。
C.数以杀忠臣之罪/数: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徒:仅仅。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①一举而胜焉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找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吾以情得之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A
3.C
4.D
5.
(1)我知道潘佑的死确实是无罪被杀,这是徐铉隐藏了事实真相罢了。
(2)大抵诽谤由嫉妒产生,嫉妒由不能超过别人产生,这是人的常情。
(3)徐铉害怕这个过错,并且又以自己的美德比不上潘佑为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义而用其它罪名诬蔑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③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解】①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③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④要:通“约”,穷困。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就可以算得上是个完人了。?
B、完人见到财物和利益,应当想到义的要求。完人在面临危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全他人的性命。?
C、孔子认为,人即使是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也不应忘记平日里的诺言。能克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D、本选段谈的是人格完善的问题,指出完美的人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一个有正确的义利观、生死观,有理想有毅力的人,同样称得上是个完美的人。?
2、孔子又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第十七》)结合上面选段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孔子“义”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孔子认为,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人应该见利思义,而不应见利忘义。有勇力者也应秉承义的原则,否则会成为祸害。(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①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②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③,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宰:卿大夫家臣。②免:此指免掉忧患。③胡:指齐国前代国君胡公静,长寿。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致之,终再拜而辞——致:给予,赐给
B.退得罪于士——退:后退,退却
C.足于中,免矣——中:心中,内心
D.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逮:及,达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