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1)多情自古伤离别,__? __。(柳永《雨霖铃》)
(2)___? _,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3)人有悲欢离合,__? __?。(苏轼《水调歌头》)
(4) __? __?,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5)复行数十步,__? __?。(陶渊明《桃花源记》)
(6) __? 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7)此情无计可消除,__? __??,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 __? __?,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参考答案:(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位卑则足羞? (3)月有阴晴圆缺? (4)遥怜小儿女
(5)豁然开朗? (6)受任于败军之际? (7)才下眉头? (8)运筹帷幄之中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曲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北新水令]山松野花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
条,城对着夕阳道。
(1)[滚绣球]中情和景有怎样的关系.?,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结合曲词简
析。?
(2)[北新水令]写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请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采用由情及景的手法,表达了莺莺不忍离别的深情。用了对比、拟人、夸张、对偶、叠词等修辞方法。“迟”和“疾”的对比,鲜明反映莺莺难舍难分的心理;“倩疏林挂住斜晖”用拟人,请疏朗的树林挂住流逝的日光,形象表现莺莺恨时光太快,留恋不舍分离之情;听“去也”松了金钏,望“长亭”减了玉肌用夸张,逼真形容出莺莺离别前所受的心理折磨。
(2)“残”“废”“瘦”空”四个形容词形象鲜明.虚实结合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残军”“瘦马”虚实相对,凸显败军溃逃的狼狈;“废垒”“空壕”
直现实景,渲染荒凉破败氛围。
本题解析:(1) 4分。情景关系1分,修辞手法写出任意三种即得3分。不作分析扣1分。
(2) 4分。前后两句各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小题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小题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边塞
小题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小题1:宋诗很讲究炼字,这首诗首联上下两句各有一字体现了诗人炼字的功夫,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4分)
?
?
?
?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暖”和“晴”,“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这两个字分别与“径”和“山”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意思对即可)
小题1: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联意思是小径和暖绿草如织,山上晴朗野花更繁。“暖”“晴”本指天气,诗中却说“径暖”“山晴”,可见此二词有其妙笔之所在,然后分析诗句,“径暖”“山晴”乃“草如积”“花更繁”的原因。
点评:本题答“积”“繁”,若言之成理亦可。另外“暖”“晴”与作者的心情结合起来也是很好的得分点。
小题1:试题分析:诗歌借景抒情时,一定要概括景物的特点,不能只是指出景物。从关键词“草如织”“山晴”“花更繁”“一川水”“数家村”可得出“宁静幽美”的特点;从“静憩”“鸡鸣午”“犬吠昏”亦可见“宁静”及生活的自由闲适。
点评:本题是分析诗歌意境的第一步,为进一步分析诗歌作铺垫。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