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抱节以终。
这首词以“听雨”为题,写了一生中三个不同的阶段听雨的情味。请任选一个阶段,结合作品这部分的内容说说作者此时听雨的感受;再结合整首作品说说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全词意境所起的作用。
?
?
?
参考答案:①少年听雨,地点是“歌楼上”,当时的情境是“红烛”照耀、“罗帐”轻舞。这是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境,浪漫,温馨,逍遥。(4分)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人生乐少恨多,表现老境孤寂凄凉作反衬。(2分)
②壮年听雨,地点是“客舟中”,这便寓有漂泊他乡、人生无定的意味;当时的情境是“江阔云低”、“断雁哀鸣”,在这悠悠的天地中,词人抑郁难平,饱受颠沛流离、寂寞难耐之苦。(4分)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2分)
③老年听雨,反映了作者写这首词时的真实处境和心境,听雨的地点是“僧庐下”,鬓已斑白。词人已不再描绘局边的境貌,而是用一生的感慨来抒情。“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句,正是作者饱经沧桑后的感叹;而“一任”二字则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4分)老年听雨这一部分,是这首词的重心,它回顾了作者的一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1)试解析这首词上阙中的三个“深”字的含义及三个字叠加在一起的作用。(4分)
答:?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慨。(4分)
?
?
答:?
参考答案:(1)三个“深”字,前两个为形容词,状庭之幽深曲折(1分);后一个“深”字为动词,协助疑问(1分)。三个“深”字叠加,不仅渲染出庭院的幽冷深邃(1分),而且收到了跌宕回环的声情效果(1分)。
(2)整首词几乎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传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2分),通过今昔对比,作者抒发了对国破家亡,个人愁苦的沉抑悲怆的感慨(2分)。
本题解析: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含义,掌握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写的时候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附《临江仙》赏析: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元宵节前后,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词人抵建康已近一年,国事日非,返乡无望,精神逐渐消沉,于是深居简出,看到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触动情怀,并直接引用。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云窗雾阁常扃”,化用韩愈“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扃”的意思是关锁,整句词的意思是:幽深的庭院深藏在云雾当中,一片迷茫,看不清楚,而窗子常闭,阁门深锁,似乎与世隔绝。这应是主人公心情渺茫、极为孤寂的写照。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柳梢已有春色,梅花的花蕾也生出来,而且都渐渐看得清楚了。此句写景,好比淡墨勾勒。一个“渐”字,写出了光阴流转,梅树柳枝在春天渐渐丰盈起来的情景。“秣陵”“建康”都是指江苏南京。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感月吟风”,也就是“吟风弄月”。词人说,她过去做了许多写诗填词之事,可是现在老了,竟一事未成。李清照早年自负诗才,有过美好的生活和理想,如今背井离乡,有的只是黯然神伤。面对南渡偏安的悲剧,词人既痛北宋之亡,又自伤身世。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句词的意思:满腹人事,一腔悉怀,郁结在心,有谁能了解呢?山河破碎,漂泊异地,老去无成,更是让伤心不已,憔悴不堪。哪里还有心情去欣赏花灯,踏雪寻诗呢?
“试灯”,宋人极重元宵节,每逢元宵,灯市总是热闹非凡,往往在节前几天就陆续张灯预赏,无论试灯还是踏雪,都是李清照当年所喜好。如今,境遇不同,情绪也就不一样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小题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答出一点给2分,语意完整给1分)
小题1: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的情景;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答出“虚”和“实”各给2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及诗歌的内容来分析。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做本题首先要结合诗句分析“虚”和“实”,然后分析虚实结合的好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①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箭铓②,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③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李德裕,唐杰出政治家,武宗朝任宰相,宣宗即位后,受奸人打击、陷害,被一贬再贬,最后,窜逐到海南,贬为崖州司户参军。这诗便是在崖州时所作。②剑铓:剑锋。③若为:怎能。
(1)请比较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异同点。(4分)
(2)请指出两首诗各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同: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同样是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
异:它们所反映的诗人的情感不同。李诗中,诗人登临北望,主要是出于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在奸人陷害之下,被贬于蛮荒之地,四围青山如政敌布置的天罗地网。回京的希望已经断绝,心情反而平静,所以诗中不说人被山阻隔,而说“山欲留人”,包孕无限忧郁与伤感,情调深沉而悲凉。柳诗题为“寄京华亲故”,在诗中透出的是思归不得,乞援于“京华亲故”的感情。“化身千亿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遭贬后极度哀愁、迫切思归的心情,希望在朝旧交能够施以援手,使他得以回乡,不至葬身瘴疠之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李诗:夸张。 “鸟飞犹是半年程”,鸟飞尚需半年,况乎人哉,极言去京遥远。
拟人。“青山似欲留人住”,将迁谪之人无法离开被贬之地,写成是青山的挽留。
象征。“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
柳诗:比喻。“海畔尖山似剑铓”, 将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两首诗各分析一点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1)形式上指的是诗体,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都是借山抒情。第一首从“望帝京”和本诗的背景介绍可得出其情感。第二首从“散上峰头望故乡”可得出其情感。(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较明显,“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海畔尖山似剑铓”是关键句。
点评:作为诗歌的比较阅读命题者喜欢找两首诗的不同点或相同点,然后以此来命题,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很明显地都用到了拟人的手法,所以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这也为学生的对比阅读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小题1:“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是反衬(对比、拟人)的手法(2分),通过描写野鸭毫无愁绪,吵嚷热闹的景象(1分),反衬孤雁的孤寂和愁苦(2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漂泊途中孤单悲凉的情感(2分),整体上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以孤雁自比,表达了对离散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高远志向的执着追求(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的形象是“孤雁”,出现“野鸭”,应该是对比或衬托,答题时答出效果,目的是突出“孤雁”。
小题2:这是一道是个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杜甫的经历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作答,关键的词语有:“孤”“念群”“哀”“相失”,还要注意“雁”即“鸿鹄”的特征,志向高远。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