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8:47:4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抱节以终。
这首词以“听雨”为题,写了一生中三个不同的阶段听雨的情味。请任选一个阶段,结合作品这部分的内容说说作者此时听雨的感受;再结合整首作品说说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全词意境所起的作用。
?
?
?


参考答案:①少年听雨,地点是“歌楼上”,当时的情境是“红烛”照耀、“罗帐”轻舞。这是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境,浪漫,温馨,逍遥。(4分)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人生乐少恨多,表现老境孤寂凄凉作反衬。(2分)
②壮年听雨,地点是“客舟中”,这便寓有漂泊他乡、人生无定的意味;当时的情境是“江阔云低”、“断雁哀鸣”,在这悠悠的天地中,词人抑郁难平,饱受颠沛流离、寂寞难耐之苦。(4分)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2分)
③老年听雨,反映了作者写这首词时的真实处境和心境,听雨的地点是“僧庐下”,鬓已斑白。词人已不再描绘局边的境貌,而是用一生的感慨来抒情。“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句,正是作者饱经沧桑后的感叹;而“一任”二字则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4分)老年听雨这一部分,是这首词的重心,它回顾了作者的一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1)试解析这首词上阙中的三个“深”字的含义及三个字叠加在一起的作用。(4分)
答:?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慨。(4分)??
答:?


参考答案:(1)三个“深”字,前两个为形容词,状庭之幽深曲折(1分);后一个“深”字为动词,协助疑问(1分)。三个“深”字叠加,不仅渲染出庭院的幽冷深邃(1分),而且收到了跌宕回环的声情效果(1分)。
(2)整首词几乎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传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2分),通过今昔对比,作者抒发了对国破家亡,个人愁苦的沉抑悲怆的感慨(2分)。


本题解析: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含义,掌握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写的时候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附《临江仙》赏析: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元宵节前后,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词人抵建康已近一年,国事日非,返乡无望,精神逐渐消沉,于是深居简出,看到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触动情怀,并直接引用。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云窗雾阁常扃”,化用韩愈“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扃”的意思是关锁,整句词的意思是:幽深的庭院深藏在云雾当中,一片迷茫,看不清楚,而窗子常闭,阁门深锁,似乎与世隔绝。这应是主人公心情渺茫、极为孤寂的写照。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柳梢已有春色,梅花的花蕾也生出来,而且都渐渐看得清楚了。此句写景,好比淡墨勾勒。一个“渐”字,写出了光阴流转,梅树柳枝在春天渐渐丰盈起来的情景。“秣陵”“建康”都是指江苏南京。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感月吟风”,也就是“吟风弄月”。词人说,她过去做了许多写诗填词之事,可是现在老了,竟一事未成。李清照早年自负诗才,有过美好的生活和理想,如今背井离乡,有的只是黯然神伤。面对南渡偏安的悲剧,词人既痛北宋之亡,又自伤身世。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句词的意思:满腹人事,一腔悉怀,郁结在心,有谁能了解呢?山河破碎,漂泊异地,老去无成,更是让伤心不已,憔悴不堪。哪里还有心情去欣赏花灯,踏雪寻诗呢?
“试灯”,宋人极重元宵节,每逢元宵,灯市总是热闹非凡,往往在节前几天就陆续张灯预赏,无论试灯还是踏雪,都是李清照当年所喜好。如今,境遇不同,情绪也就不一样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小题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答出一点给2分,语意完整给1分)
小题1: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的情景;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答出“虚”和“实”各给2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及诗歌的内容来分析。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做本题首先要结合诗句分析“虚”和“实”,然后分析虚实结合的好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①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箭铓②,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③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李德裕,唐杰出政治家,武宗朝任宰相,宣宗即位后,受奸人打击、陷害,被一贬再贬,最后,窜逐到海南,贬为崖州司户参军。这诗便是在崖州时所作。②剑铓:剑锋。③若为:怎能。
(1)请比较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异同点。(4分)
(2)请指出两首诗各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同: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同样是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
异:它们所反映的诗人的情感不同。李诗中,诗人登临北望,主要是出于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在奸人陷害之下,被贬于蛮荒之地,四围青山如政敌布置的天罗地网。回京的希望已经断绝,心情反而平静,所以诗中不说人被山阻隔,而说“山欲留人”,包孕无限忧郁与伤感,情调深沉而悲凉。柳诗题为“寄京华亲故”,在诗中透出的是思归不得,乞援于“京华亲故”的感情。“化身千亿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遭贬后极度哀愁、迫切思归的心情,希望在朝旧交能够施以援手,使他得以回乡,不至葬身瘴疠之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李诗:夸张。 “鸟飞犹是半年程”,鸟飞尚需半年,况乎人哉,极言去京遥远。
拟人。“青山似欲留人住”,将迁谪之人无法离开被贬之地,写成是青山的挽留。
象征。“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
柳诗:比喻。“海畔尖山似剑铓”, 将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两首诗各分析一点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1)形式上指的是诗体,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都是借山抒情。第一首从“望帝京”和本诗的背景介绍可得出其情感。第二首从“散上峰头望故乡”可得出其情感。(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较明显,“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海畔尖山似剑铓”是关键句。
点评:作为诗歌的比较阅读命题者喜欢找两首诗的不同点或相同点,然后以此来命题,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很明显地都用到了拟人的手法,所以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这也为学生的对比阅读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小题1:“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是反衬(对比、拟人)的手法(2分),通过描写野鸭毫无愁绪,吵嚷热闹的景象(1分),反衬孤雁的孤寂和愁苦(2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漂泊途中孤单悲凉的情感(2分),整体上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以孤雁自比,表达了对离散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高远志向的执着追求(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的形象是“孤雁”,出现“野鸭”,应该是对比或衬托,答题时答出效果,目的是突出“孤雁”。
小题2:这是一道是个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杜甫的经历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作答,关键的词语有:“孤”“念群”“哀”“相失”,还要注意“雁”即“鸿鹄”的特征,志向高远。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