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见梅
【宋】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梅花
【明】宸濠翠妃
锈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1、两首诗都吟咏梅花,但描摹的手法、抒发的感情各有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了梅花的芳香,你认为目的是否一样?请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首是正面描摹梅花的环境、风姿、芳香,最后借梅言志,倾诉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展的情怀,流露出了欲争春而不得的悲凉之情。第二首是侧面描写,通过捅破纸窗、引透寒香,隔纸看梅,蝼蚁拖花,写出了可梅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意对即可)
2、第一首写梅花的芳香的目的是写梅花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以此来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及才华。第二首写梅花的芳香是表现梅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小题1:试分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4分)
小题2: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寒”字暗示了战事持续之长,战情之酣,酣到“忘我”的境界。(2分)
(2)写出了战场的空旷寒冷,突出了战争之惨烈。(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小题2:
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2分)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将军的形象。(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此句为写景,“寒”字主要用以渲染环境,烘托氛围。
小题2:
本诗主要塑造了一位爱国将军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景物和环境描写的侧面烘托来塑造的人物形象。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归至武阳渡作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1)这首诗选取的是游子归家时的一个片段情景,二、三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小题1:二句前半句鞋“高城已近”,家乡近在眼前,心情轻松愉快,后半句波折顿起,
天边飘来乌云,高城被遮,诗人的情绪转为懊丧,三句为无可奈何,只望乌云能放过城西高
塔,因为那是他回家的指南
小题1:明白如话,质朴直率
本题解析:这是有关诗歌的鉴赏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诗歌鉴赏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文学鉴赏活动,可以综合表现鉴赏者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感悟能力。这里所谓的鉴赏其实是一种直觉式的语言感受的反映,所选的诗歌也应是比较明确的。主要考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品析具体语言,学生能初步把握,激发联想,抓住关键,涵咏品析。教学时对所选诗歌进行自主感受、品味,注重整体把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歌所提供的意境;抓住一些明显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做一些品析和表述。小题1:学生能根据情景的变化来理解情感的变化。小题1:学生能表述出语言的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
(1)上阙中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描写采莲女的什么心理和劳动情景?请具体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阙中词人是怎样细腻揭示采莲女的内心感受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着重写采莲的环境美衬托采莲女的心灵美。后两句写采莲人到了浦口,晓日初升,尚未消散的云气笼罩她们船棹周围;她们采莲休工回到江边,夜月已上,人家的楼台上已照满月光。作者把这从早到晚地采莲劳动写得很优美。这样就把采莲女欢快、清纯、高洁的心灵美烘托出来了。
(2)“花不语,水空流”,表现了好花无语,流水无情,深情无法倾诉,好景不断流逝的内心感伤。她们爱惜、关切莲花,和爱惜自己的青春、关切自己的命运密切相关。而最急迫的愁是由最后两句表现出来的。怕万一西风聚然吹来,艳丽的莲花抵挡不住,马上就陷于飘零、憔悴。“朱颜”指花,用比拟写法进一步指人。愁意就更深一层。
本题解析:五、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古代诗歌(11分)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 ,送别之歌。
小题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分)
答:
小题2: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