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红”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生活中,人人希望做红人,学业希望是红色成绩,从商希望红红火火,办事希望开门红。股市涨了叫飘红,运气不错叫走红,公司火了要分红,甚至花儿谢了也叫落红。红牡丹、红高粱、红心结、红地毯、红灯笼、红对联、红利是、红双喜、红军、红旗……浓浓的中国红,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喜庆的热烈关注,同时也是对生命、对未来的热切企盼,在“红”的背后,更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引领着人们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经历、体验或看法呢?请以“红”为话题,合理选择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1、中心突出,层次清楚;2、所写内容必须在本话题范围内,充分体现话题内容;3、文题自拟;4、文体自选;5、立意自定;6、不少于800字;7、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轮红日?一轮人生
湛江一中高三(10)班?全琪
看过那红日自海出,万丈霞光生,看过那红日挂天中,骄阳红胜火,看过那红日沉西山,余晖铺大地。一轮红日,朝升暮落,推移往来,像极人的一生,此起彼落,此兴彼衰。
朝阳是并不耀眼的红,温暖,热烈,奔放,一如人生之刚起步,并不辉煌夺目,但积攒着无比的希望,无限的力量。朝阳是勇敢的。他怀着红色的信念,披着红色的战袍,执着红色的利剑,踩着红色的路子,穿过冰冷漆黑的夜,赶到万籁俱寂的晨,带给大地光明,带给人间红彤彤的希望。少年亦是勇敢的。他们怀着红色的向往,存着红色的希望,相信红色经典,会为理想熬红双眼,会为真理争得脸红耳赤。等到岁月磨平了棱角,等到生活褪掉了红色而变得漆黑如铁,等到人生的追求不再似红色的正统光明,疲惫的人会怀念起红色的少年。朝阳和少年的红都不是耀眼的,但足够执着,足够热烈,足够光明,足够温暖,足够将一个世界,建设得明亮如昼、温暖如春。
如果说朝阳并未发尽光芒,那么骄阳就是光辉灿烂、光芒毕露的了。骄阳的红是张扬的,是霸气的,是持久而狂热的,是大气而慷慨的。世间的众多事物,都因了骄阳的照耀,变得光彩夺目。骄阳下的一丛花,红艳艳的似女人腮边的胭脂;骄阳下的一簇叶,红彤彤的是怀着醉意的笑;骄阳下的一泓水,波光粼粼似泛着捣碎了的金;骄阳下的一场子谷粒,泛着光粒粒是农民金红的喜悦。骄阳是灿烂的,而人在得意之时,如日中天,红光满面,红运沓来,亦如骄阳的灿烂;而周围的人事因了得意之人骄阳一般的照耀,也光芒万丈、熠熠生辉。骄阳是得意的,红极之时伸出左手拉住黎明,伸出右手挽住黄昏,演绎一个光照寰宇的辉煌。人在壮年也是得意的,红极之时兼有年轻的锐意干劲和年长的沉稳持重,演绎一个红红火火的人生。
待到日薄西山,人近暮年,你可以说红极一时的风光不再,也可以说自有平和的美。一离离黯淡了红光的夕阳,一声声沉重的慨叹,一段段百折的愁肠,一掬掬盈盈的泪光,红了的是人的眼眶,红不了的是陡落的事业、已逝的韶光。日在落下时应该自赏,人在落泊时最应自强。曾经的红光不是完全消逝,只是淡了、远了,记得那红色的辉煌,便依然有一个温暖的傍晚。晨起暮落,朝来夕去,日是周而复始,人是只此一生。到了尾声,即使喑哑黯淡,也要留一个殷红的完满。
一轮红日,一轮人生,此起彼落,此兴彼衰,都是一幕用红色由浅而深、由深而浅涂抹而成的风景。看一轮完满的红日,过一轮完满的人生。
【点评】内容20分,表达20分,特征20分,总分60分。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语言极富文采的满分作文。小作者巧妙地选取了“红日”与“人生”的关系,将发散性的角度合理地集中到一点,然后分三个角度,即朝阳与少年、骄阳与青年、夕阳与晚 年,两两对应,不蔓不枝进行敷演,构思精巧,语言用词丰富,具有很强的驾驭力。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发散性的话题作文。作文题的原材料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给考生打开了写作的思路。在观点的选择上,原材料也给予了必要的罗列,文题为“红”,大拙而大巧,既好写也难写。在内容和观点上,不同层次的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但可以迅速判断考生的认知能力。要写好发散性的话题作文,关键是选择自己最熟知的内容,进行“以小见大”的写作,文章的开口要小,立足一点写深写透,如果没有丰富的材料积累,没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最好不要写成泛泛而论的文章,那样就显得空洞甚至无病呻吟了。围绕“红”来选材,最好先看结尾的三个立意提示,可以围绕“人们对吉祥、喜庆的热烈关注”来写作;可以围绕“对生命、对未来的热切企盼”来写作;也可以围绕“更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引领着人们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来写作;或者也可以围绕三个观点集中进行传达,比如“红是中国的文化底色”等等,甚至可以围绕“红”进行其他角度的立意。在观点的选择上,能够体现考生对“红”的感知能力,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在写作中,注意材料选择的同类性,保持文章风格的一致,在表达观点见解的时候,应该紧扣“红”字来抒发情感,表达看法。不应该任意组词,私自改变话题“红”。在文体的选择上,可以合理选择各种文体,但要注意文体特征,不要文体不分,去为“发散”而“发散”,兴之所至,不计其余。?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钱钟书夫妇将几百万元的稿费全部捐赠清华大学,建立基金会,而且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有人问:为何?答曰:“好读书。”?杨绛先生在百岁寿辰时不搞庆祝活动,拒绝所有采访,她说:“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人们发现,他们从未参与过“中华脊梁奖”等奖项的评选,但他们恰恰才是真正的中华脊梁。?
请以“脊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弟子规》谈到接人待物时,告诫学子:“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是:真理,本质)
对此,生活在21世纪的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感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例文
让勇气和自信完善自我
做为一名大文学家犯这样的错误,有人便会大呼小叫,指手画脚,而在我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犯错误嘛!本来,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犯一点错误也是很正常的。然而,一个人的自我反省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承认错误需要很大的勇气,一个被虚伪粉饰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这种精神的。有话,就要大声说出来。
认识事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越是对事物质疑得多,就越能够将它认识得更清楚、更透彻。别人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要有自己的主张和思维。诚然,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要不得,但在一事物的未知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质疑。只有当人类的思维空间不受限时才能对事物在认识上产生一场革命。当然,不假思索地妄加揣测并不是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
苏东坡看了王安石的"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后随手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尽管东坡错了,但他的这种错误是后来自己从实践中发觉的,所以我说他的这种自信是可贵的。因为在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他并没有见到过被秋风扫落的菊花,也没有听到别人像王安石这样说过,更何况前人对菊花鏖战秋霜的崇高精神赞不绝口,那么有什么充分地理由让东坡先生轻易相信王安石所说的一切呢?生活实践使他发觉了错误,也使他重新认识了菊花。当苏东坡调任黄州团练副使,某天发现菊园中满地铺金,枝上无一菊花后才知道:同为菊花,却有落瓣和不落瓣之分。虽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点小错误,但我可以想象东坡先生在凋零的菊园中此刻地心表:他的心里十分内疚,他对自己的轻狂放纵深感羞愧,他对自己所说的默默地承担了一切过错。更重要的是,他悟出了一条深刻的生活哲理:说话做事都得细致全面地了解后方可行动,切忌以偏概全。
对自己不要过于苛刻,不要追求尽善尽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羡慕他人是无知,模仿他人是自杀。活着就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人生宗旨,千万不要去负担虚荣的十字架,不要被虚假的事实所安慰。这次错了,下次就有可能正确。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反反复复地认识,错也好,对也好,有话就大声的说出来,就总会使我们从谬误走向真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本题解析:“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是说讲话关键是在于说得能够到位就行,千万不要说太多话,多话很多可能是废话,不如少说几句,既省气,又避免说多的过失。立意时,可以以此为主旨,即为人少说废话,少说无用的话,为人低调。也可以反其意而行之:为人要有个性,有话则说,错也好,对也好,有话就大声的说出来,就总会使我们从谬误走向真理。并可以和勇于实践相联系,表现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天,一个爱尔兰小女孩下了火车,她的手里提着一袋很重的行李。她是去某个城堡里当女仆的,城堡离车站约一英里,小女孩请车站搬行李的工人捎带着把行李带到城堡里去,答应给他一先令。这是她口袋里仅有的钱。搬运工人用不屑的眼光拒绝了。这时一个人走上前来,他穿着随便,答应替小女孩把行李搬到城堡去。他提起行李,边走边和她谈话。到城煲以后,他接受了那一先令,再三地表示了谢意,然后才离开。直到第二天,女孩见到城堡的主人时,才发现昨天帮她把行李从车站运到城堡,并且接受那一先令小费的人,就是这个城堡的主人诺克福公爵。
世界上所有高贵的品质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件事看起来不大,却可以使人有所联想和感悟。请你根据这篇短文引发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联想与感悟要与短文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地登临。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超越,登临是一种高度,登临是一种境界……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请以“登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示例:
登?临
正是因为一份浓得化不开的向往,我才选择登临,只为追寻心底最初的梦想。
起点在山脚,我信心满怀。
初入高中,我自信并且踌躇满志。我带着几年前就记在心里的目标,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曾以为一切都会很顺利的我,却感到如此不适应。一段时间后,我心下的失落如同碰破了的水晶灯般碎了满地,反射出微弱但又万分凌厉的光芒,我也略有迷茫,只是心下沸腾的目标一次次不甘心地大声呼喊着:“既然选择了登临,就不要惧怕挫折。”
中程在山腰,我身心疲惫,只剩执着无处不在。
三个月后,我开始适应高中,但之前留下的漏洞让我身心俱疲。又是心底的呼唤让我开始坚强,用信念做支撑,我不断超越自己。高一时非常薄弱的学科,在我的努力下也开始有了起色。我就像在山路上跋涉的行者,因为对山顶风景的向往,一次次地超越着自己。即便身心疲惫,却仍步履坚定,因为我知道,我已选择了登临,向上的每一步,都是对登临中的“登”字最好的解释。与心底沸腾的目标相伴,这一路,我走得既辛苦,又幸福。
终点在山顶,在我抬头可见的前方。
我带着最朴素的心灵和最遥远的梦想,毅然踏上了高二的征程,忘记曾经的失落,忘记曾经的辛苦,我把整个的精力,都投入到那沸腾的梦想中。一年的学习,已让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我再也不是高一刚入学时的新生,取而代之的,是我日渐坚定的身影。逝去的日日夜夜里,我和所有心怀梦想的孩子一样,为了目标,拼搏向前。我们都在用最好的行动,努力将“登临”演绎得精彩绝伦。一丝一缕的期待,编织成通向终点的山路;一点一滴的追寻,汇聚成流向终点的河流。我用付出换回向上的每一步,让汗水与泪水陪伴在我登上山顶的每个脚印里。
临近高三,选择登临,选择的就是一种直面困难、永不服输的精神。
因为登临,我将把美景尽收眼底;因为登临,我将让豪情充溢心间!
生命如曲,没有永恒的音调,不知何时高,何时低;生命如轮,没有永恒的轨迹,不知何时进,何时停。选择登临,就是选择一种对生命不屈不挠的态度,一种让我走向成功的态度。
登高临远,必是我走向成功之后,最美的姿态。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登”即登高、攀登,强调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联系“登”,可以是从高处看远处的人、景、事,也可以是怀想历史,反思现实。由此,两种“登临”的含义就明确了:实,可写登高望远,游目览胜,关注自然与个人的关系构建;虚,可写望远致思,抒怀写志,关注历史与现实的风云变迁。再联系材料所述内容,可知本题写作重点在于“登临”的意义,可按动词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要点立意。登临何处何时?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