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论韩愈的“文以明道”(节选)
郑国民
①韩愈一生中的最大成就是文学,而不是儒学,这是世人公认的。但是他终生从事和努力探索的却是儒学,而不是文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和韩愈自身。在唐代,或者说在所有的封建社会,有专门的教育职业,却不存在专业的文学家。人们学文,只是手段,目的是以此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赏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入仕途的通行证。因此,逐渐积淀下了这样的社会心理:文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治世能力的水平,虽不能完全划等号,但至少当时选拔人才是以此为标准的。韩愈也不例外,尽管他为文修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道,发表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他的治世之道,吸引众人注目,让人们接受并得到赏识,他必然要在文章上花一番功夫。这是韩愈作好文章的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
②热衷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韩愈,在文章方面理所当然不会放过具有各种弊病的时文,同时这也和他想作好文章以此知名于时是一致的。那种纤巧华丽雍容典雅的时文,和充满革新的社会意识的内容格格不入,不能够承担起经世致用、淳风厚俗、有益教化的社会作用。这样的文章也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表达和感情的尽情抒发,因此,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文章。韩愈提出文体的改革正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而古文正好没有时文这些弊病,它一产生,就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又因它是圣贤之道的载体,而这些道也正是韩愈想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据。这种内容和形式都优越于时文的古文,就自然而然成为韩愈的最佳选择。但是,韩愈在具体进行文体改革时,并没有完全复归古文之中,原地踏步,而是以他富有天才的创造力和勇敢的开拓精神,全面地突破了古文原有的模式,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散文体制。以“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为例,韩愈完全突破了“述哀之文,究以用韵为宜”的定法,全部采用散体文的形式,按着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流动而娓娓道来,“字字是血,字字是泪”。韩愈此处彻底抛弃了用韵文写那些呆板生硬庄重典雅却又华而不实的谄谈之套话,而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把痛苦内疚和无限哀痛之情表达出来,创造出了“使酷吏读之,亦不觉骇然流涕者”的艺术效果。
③韩愈的创作实践证明,他倡导文体复古,并没有退回到古代原有的体制上去、停滞不前,而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韩愈顺应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打碎了六朝骈文强加于各种文体的条条框框,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古文的表现手法,从而实现了文体的大解放、大发展,这正是“惟善用古者能变古”,韩愈可以用各种文体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尽管他极力反对骈文,但是他自觉地吸取了这种文章的辞采之工的优点,并把它融入到先秦盛汉辩理论事之文的朴素无华之中,酝酿而成了他那种富有艺术美感和表现力的新文体。
(选自2000年第4期《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下列对造成韩愈“最大成就是文学而非儒学”,但致力的“却是儒学而不是文学”的原因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当时社会有专门的教育职业,却不存在专业的文学家。
B.唐人学文只是入仕手段,目的仍在于用儒学思想治世。
C.所写文章质量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人治世能力的水平。
D.韩愈作好文章的动力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治世之道。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在进行文体改革时,没有完全复归古文之中,表现了他富有天才的创造力和勇敢的开拓精神。
B.韩愈倡导文体复古,但并没有退回到古代原有的体制上去,他为文描写细致入微,彻底弃用韵文。
C.热衷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韩愈放弃使用与充满革新的社会意识格格不入的纤巧华丽雍容典雅的时文。
D.《祭十二郎文》完全突破了以往的定法,创出了“使酷吏读之,亦不觉骇然流涕者”的艺术效果。
3.从文本看,韩愈的文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参考答案:
1.C
2.B
3.①突破了古文原有的模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散文体制;②(顺应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古文的表现手法,实现了文体的大解放、大发展;③吸取骈文优点,酝酿而成成了一种富有艺术美感和表现力的新文体。
本题解析:1.故意夸张。对应的原文是“文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治世能力的水平”。
2.“彻底弃用韵文”说得不对。对应的原文是“韩愈此处彻底抛弃……”“他自觉地吸取了这种文章的辞采之工的优点”。
3.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加工整合能力。作答区域在第三自然段,从文体的体制、表现手法、文采三方面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守望长城
杏臻
在人生匆匆而又珍贵的细节中,我又一次在这里久久驻足。长城,大地之上的苍穹,苍穹之下的桑田,像一部经典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扣人心弦的惊叹。
站在长城之巅,突然涌上了一种难以承受之重的感触。胸中有着一种茫茫的春秋起伏,肩上总负有一种神圣的日月星辰,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现在与未来在这里接壤,一个眼神便是一页不朽的篇章。
于是,我不知道自己是沐浴在秦时明月之中,还是踏上了汉时雄关,拽着唐风宋雨的浪漫情怀,便将自己濡湿得淋漓尽致。在整部人类史中,长城之外还有长城吗?
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提起中国北京,人们第一个念到的名字便是这神奇巍峨的万里长城!这蜿蜒于千山之巅、莽莽苍苍的中国的长城,这壮丽辉煌的荣光是祖先赐予我们的永远
的精神摇篮。
五千年的白云苍狗,五千年的日出日落,当我们的始皇大帝开始修筑长城时,整个西方尚处于耶稣诞生前的蒙昧时代。而在华夏,在《诗经》的华丽辞章之外,在老子已将宇宙和历史融会贯通的“道”中之后,在秦帝国横扫六合的金戈铁马声里,长城已经耸起了古老中国的精神脊梁。
如今长城横笛竖箫般的静美在古老中国的青春怀抱里,坚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壮美的图腾。这是中国的骄傲,这是奔涌的力和美的精彩组合。
无论是过去的帝王,还是今天的百姓,登临长城都是为了寻找一
个新的视点,使自己内心的飞扬与智慧的灵光奔腾于巅峰状态。透过一砖一石,我看到了从甲骨文演变成方形汉字的中国;穿过蜿蜒流动的城墙,我看到了从丝绸之路驼铃声中走来的中国。此时此刻,我将双臂伸展到不可能再长的长度,渴望拥抱长城,更渴望拥抱今日之中国。登临长城,感受自我和民族的万象更新;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从灵魂中升起。
面对这无边无际的生命高原,我真的很难想象在自己长长的一生中能否开启这万里长城般的胸襟。这份由长城赐给我的属于历史的感觉,是希望和再生的感觉,是属于我个人内心的起伏和超拔。
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一个秦时的女子将自己的胭脂泪点点滴滴地洒在了长城的青砖上,从此凝结在了人类历史的枝头上,今日的明月就是你爱的前身,温婉动人如一支挽歌震颤在长城内外。
曾经是凄风苦雨的山海关,曾经是令人回肠荡气的山海关,在后来者的眼中却是一个曾经浪漫了千年的山海关。到了今天,我情愿把它理解成一对相濡以沫的灵魂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次真爱就是一场生死。只是如今谁懂呢?谁愿意相信呢?
我唯美的眼光与一对情侣相遇,发现他们正向空中随手抛出了两只空空的饮料瓶。我渴求完美的心灵不禁为之一颤。
是的,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当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与鄙陋继续向前再向前时,你是幸福还是忧伤?会不会有人为之枕着长城的台阶而彻夜无眠?
枕着长城的台阶,我确信历史的存在,让我明白了个体生命是从怎样的一条抵抗着风雪并荡漾着绚丽浪花的河流里延伸而来。
枕着长城的台阶,它让我充分体验到了在人文空气日益稀薄的生命高原上,我们的心中还有一点什么没有熄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是我们不变的精神指标。
忘不了,这里曾经烽火狼烟演绎着朝代的权力更迭。外寇入侵,关系着民族的生死存亡。那斑驳的墒体和被风雨侵蚀的台阶记录着历史的艰辛和苦难。这些都是中国人曾有的伤疤,应该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去抚摸,并夜夜牢记。多少年风雨你默默承受,多少年苦难你独自经受,多少年辛酸你都尝过,我知道,没有你就没有我,所以你的未来我愿意肩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4分)
(1)坚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壮美的图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写了自己在长城之巅哪几方面的感触?请概括回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从灵魂中升起”这句话有什么含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写一个秦时的女子泪洒长城和一对情侣随手丢弃饮料瓶,其作用是什么?(6分)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标志的长城(2分)。
(2)(温柔的隐痛:)为历史上百姓的苦难而痛惜(1分),为今日
美好人性的缺失而痛惜(1分)。
小题2:对长城的历史精神的感叹;对现在人性缺失的忧患;对未来责任的思考。
小题3:形象地写出登临长城的深刻意义(1分):使人找到新的视点,让内心与智慧处于巅峰状态(2分);感受到自我和民族的万象更新(2分)。
小题4:文中写“一个秦时的女子泪洒长城”这一材料,是为了表达长城凝聚着民族的爱恨情仇的思想(3分);写“一对情侣
随手丢弃饮料瓶”,是为了表达对人
性缺失的忧思,同时引出下文对民族责任心的思考(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1)2分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注意“图腾”“温柔的隐痛”的本义(“图腾”原始社会的人认为每个氏族都和某种自然物,多为动物,有血缘关系,此物即被尊奉为该氏族的图腾,图腾现被视为氏族的保护者和标志),二要注意其语境义。理解“图腾”要联系第五段末“长城已经耸起了古老中国的精神脊梁”一句来思考。理解“温柔的隐痛”要联系下文关于秦时女子和现代情侣的描写来思考。
小题2:每点2分,共6分,本题考
查考生筛选并整合全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文章的思路——由感叹到忧患再到责任心来分析。
小题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注意紧扣“太阳从灵魂中升起”这一关键短语,把握文中“登临长城都是为了寻找一个新的视点,使自己内心的飞扬与智慧的灵光奔腾于巅峰状态”“登临长城,感受自我和民族的万象更新”等我句子,归纳概括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作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如下信息:“胭脂泪点点滴滴地洒在了长城的青砖上”“爱的前身”“挽歌”“当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与鄙陋继续向前再向前时,你是幸福还是忧伤?”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20分)
柔?软
朱以撒
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时,只见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的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致,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它们顺从着风力,像铺展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然后它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对芦苇更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它们早已荡然无存。当我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从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嘈杂的市声便隔在另一个世界里了。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心修行。她把家中收拾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落满尘埃,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了,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他们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便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的——过度的劳心、劳力,满不在乎地透支青年时期的生命,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则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富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
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命数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我们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让我们直接地体验到生之规则,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小题1:“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一句中,“这一步”指什么?(3分)
小题2:赏析文章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主要叙写了哪两个人物?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4:从全文来看,最后一段所提到的“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是什么?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小题5: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一步”指拥有柔软姿态的芦花历经自然环境的磨砺后走向生命的终端(1分),新的芦花在新的地方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2分)
小题1:从色彩、形态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手法(1分),对暮秋芦苇作以细致的描写。“枯黄的枝条”、“银灰色的芦花”、“轻如蝉翼的分量”、“像铺展开的云层”等形象地写出了芦苇以柔软的姿态经历了自然风雨寒霜的磨砺后展现出生命的美丽(2分),表达了作者对芦苇崇敬赞美之情。(1分)
小题1:①文中叙写了“柔软形态”的出家妇人和过度透支年轻生命的师长形象。(1分)
②通过不求功利、低调处世、与世无争的“出家妇人”与当年“挥洒自如”而今瘫痪在床的“一位师长”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观点,强化主题。(2分)
小题1: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是:人生要实现自己的追求必须遵循科学,顺应规律,适应自然,不能蛮干。(2分)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一方面与开头呼应,由芦苇入题,以芦苇收束,使文章结构谨严;(1分)另一方面又通过“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芦苇留给自己的启示,强化了本文的主旨。(2分)
小题1:(1)不同意。作者视角独特,没有去关注坚强的事物或事物的坚强面,而是独辟蹊径,以自己的意外发现及独特的人生体验,去感悟另外一种生存策略,揭示这种策略对人生、对自然的意义。作者强调的是对生命的珍惜,对规律的遵循,而不是说人生要软弱,所以并不消沉。(2)同意。围绕“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等角度谈,能自圆其说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观点1分,看法4分,能结合文章的内容自圆其说。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母亲·儿子
满仓娘是个瞎子,满仓当兵时,她正患病在床。临走前他娘将他唤床前摸了又摸,然后满仓一步三回头地当兵去了。
满仓出事那晚,风很大,地上有水洼的地方结着薄薄的冰。那是在抢修线路时,水泥柱突然倒塌,压在满仓身上。据后来查看,那根柱子被汽车撞过。在抬往连队的路上,满仓示意班长凑过头来,丝丝缕缕地说道:“不要让我娘晓得,不然她会受不了的。”说罢头一歪,去了。
满仓去后不久,连队掀起了学习满仓字体的热潮。满仓档案上填的是初中毕业。其实初中就上过一年。兵们比练庞中华的字贴还要投入地练着满仓的字。满仓家里有哪此些人,有几亩地,有几头猪,兵们了解的很清楚,一封封信飞向那个小山旮旯里,信首都称娘。
满仓娘收到每一封信都欢天喜地的,请人念完后还要摸一摸,好像那就是满仓的脸。念信的人一念完,紧咬嘴唇,眼睛一红,赶紧往外跑,不能在屋里哭。全村人都知道满仓其实已经永远回来了。就在村口的东山坡上,满仓是他们指导员和政治部组织科一位干事装在一个小匣子里带回来的,这些只瞒住一个人,满仓娘。
过年前,满仓说要回来看娘。过年的气氛很浓了,空气散发着炮仗的火药香味儿,满仓又来信说,有任务,回不来了。同时寄回了一张照片,还有些药品、营养品。其实那照片,只是个和满仓穿一样衣服的兵。满仓娘把照片贴在胸口,直唤满儿。
又是一年,梧桐树叶落完了,满仓还没有回来。满仓娘收到好多好多的信、药物、营养品,还有76张照片。满仓生前的连队那时正有76个兵。
满仓已是超期服役了。初冬的一天,满仓娘突然病情加重,昏迷不醒。黄昏时,醒过来了,她把满仓的姐姐唤到床前吩咐:“我见不到满儿了,我死了,千万不要让他晓得,他会伤心的,影响他干大事业……”说完,满仓娘干枯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那一叠厚厚的、盖着红色三角邮戳的信,忽然停住不动了。
满仓娘去世的消息传到连队,她那群儿子哭开了。
1、小说的主人公是?
2、小说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人物语言是母亲、儿子各自死前几乎相同的语言,这是因为?。
3、满仓去世后,满仓连队为何学习满仓的字?这一情节连同本节的其他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答:?
?
4、“念信的人一念完,紧咬嘴唇,眼睛一红,赶紧往外跑”表现了人物一种?
?的复杂情感。
5、“满仓娘去世的消息传到连队,她那群儿子哭开了”中“哭开了”形象地表现出战士们?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满仓母子?
2、母子俩都深爱着对方?
3、战士们为的是模仿满仓的字体,代满仓给满仓妈写信。这一情节与其他情节一起共同表达了满仓连队战士对满仓妈的爱戴之情,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情趣?
4、想告诉满仓妈关于儿子的实情却又不能告诉?
5、悲痛
本题解析:思路分析或评分要点
1、主人公的判定不是依据其出场的多少而是依据主题。
2、首先要找到他们各自的话,再概括其共同点。
3、学习其字的意图是模仿,模仿的意图是代写书信。
4、注意“复杂”二字提示其情感的内涵
5、“哭”的原因即是。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者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在地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令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怎样成为一个艺术家。(意对即可)
2.能摈弃世俗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意对即可)
3.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与再创造)。(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