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2019-06-29 18:55:18 【

1、阅读题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马德
①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②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③一切外在的物质形成,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④夏目的晚上,我曹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藏着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⑤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的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正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他、她)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⑥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⑦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6寺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反动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⑧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⑨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14.文章第②段写马、雄狮、鸟,第⑤段写石佛、飞天、古树、新芽、老人、女子,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15.“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结合全文,说说“枝柯…‘根系”在文中的含义。(6分)
枝柯的含义:
根系的含义:
16.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为什么作者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2)怎样理解第⑦段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这句话?
17.意境是情景融合而成的,好的诗歌散文常常以意境取胜。试从意境的角度赏析第⑧自然段。(6分)


参考答案:
14.第②段中的材料是为了说明“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而第⑤段中的材料则为了说明“安静的姿态是美的”。
15.枝柯比喻一颗躁动的心,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无法真正安静下来。根系比喻一颗安静的心,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16.(1)在作者看来,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他们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糜、繁华等。而壁虎因为食物而潜藏杀机,虽然蛰伏的身子是静的,但是内心因为欲望而不得安静,所以说没有“真正安静的壁虎”。
(2)遭受命运磨难和人生沧桑后的老人在谈论痛苦往事时面容平静,语速平缓,这种从容、平静来自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人格魅力。
17.清幽的月光下,是汩汩流淌的溪水,是黑黢黢的远山和村庄,是父亲婉转、旷远、悠扬的笛声。面对此情此景,人心似乎受到洗涤和净化,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在自然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本题解析:
14.每点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15.“枝柯”和“根系”的解释分别为3分,共6分。大意正确即可。
16.(1)“蛰伏的身子是静”“为食物而潜藏杀机”“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等关键内容各1分,共3分。大意正确即可
(2)“超然豁达”“经历磨难”“打动人心”等关键内容各1分,共3分。大意正确即可。
17.景物描述2分,“洗涤和净化”或“远离纷扰和喧嚣”等内容2分,“只有在自然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2分,共6分。大意正确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
荒?岛
(非鱼)
岛,的确是荒岛。
偶尔的闯入者看见过碗口粗的蛇吊在树上吐着长长的芯子,还有猛兽。
民厌恶那个城市的遮遮掩掩和诡谲莫测,心怀鬼胎的人们时刻算计着别人和被算计,他怀着去死的决心登上了荒岛。让蛇吞了,让兽食了,总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过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一个能听明白的人。于是,他下岛,说通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有了诉说和倾听。
没持续多久,诉说和倾听变得重复、无聊,而且,两个人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孩子呢?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在森林里跑来跑去,赤身裸体,奔跑的速度像风,爬树的敏捷像猴子。民的妻很担心,孩子要变成野人了,可怎么是好?他必须得到教化。
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岛上,他耐心地教给民的儿子礼仪、知识。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他该结婚了,他要享受爱情。
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她带来了她的父母和弟弟,民和他的妻与两位亲家一起吃饭,聊天儿,谈论他们的儿子和女儿。
矛盾是偶尔产生的,来自那位教师。他因为那位弟弟骂了他,便恶毒地制造了一起谎言。民和亲家大吵一架,谁也不理会谁,除了那位教师,又没有第二个中立的人来劝诫,他们整日不说话,彼此像仇人。
民觉得必须树立自己在岛上的威信。岛上的第九个公民来了,是一位公正的律师,他帮助民调解了和亲家的矛盾,并为民制定了岛上的公约。民作为岛主,拥有岛上的最高权力。监督公约执行的两名检察官来了,保证公约执行的三名士兵来了,这都是缺一不可的。
随着公约的执行,其中的漏洞越来越多,完善漏洞的同时,新的职业诞生了。民的儿子成了从城市向荒岛选拔输送人员的最佳人选,他的妻则做了他的秘书,帮助登记每天都有哪些新的职业诞生,需要多少人员来补充。
厨师、保姆、巫师、侦探、心理医生、经纪人、司机、工人、制造商、乞丐、银行家……几乎每隔两小时,就有一个新的职业诞生。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大家天天早上向他朝拜,温顺地听他训导,实在太高兴、太满足了。
民的儿子垄断了整个岛域经济,成了岛上的经济巨头,他的钱多得无法计算,不知道怎么去花,只知道如何去挣到更多的钱。他的父亲是岛主,那么他理所当然要拥有岛上的全部资产,他不能容忍还有那么多人从他的手里领工资,他开设了妓院、赌场、美容院、服装店,他必须让那些人把领的钱再乖乖地送回来。
民每天站在岛的最高处——官邸的楼顶,看着岛上的变化,得意扬扬。这都是他的功劳啊,他是这座小岛的开拓者,是至高无上的王。
森林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要造纸,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到处需要木头,森林没了,民就命令大家种草。驱逐和猎杀,让鸟兽变得非常稀罕,民命令大家紧急建造动物园,把剩余的动物保护起来。
政变似乎在一夜之间突起,有人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他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尽管政变被镇压下去了,可民变得焦虑不安,他不知道那些觊觎他的权力和他儿子金钱的人藏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再次发起政变,甚至突然枪杀他们,或者绑架他的孙子。
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岛上最权威的医生说,民患了抑郁症,他必须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休养三个月,否则,他不会活过一年。
民听取了医生的劝告,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全权委托书,要他处理岛上的一切事务。
民乘坐一叶小舟,在一个清晨离开了岛,他的手下已经为他寻找到了另一座荒岛,他将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调养。
小舟渐行渐远的时候,民回头看了看曾经的荒岛,现在,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啊!
小题1:小说第4段划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分)
小题2:“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民”焦虑的原因。(4分)
小题3:赏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妙处。(4分)
小题4:请探究:小说为何以“荒岛”为题目?(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岛之原始、荒芜和纯净,也体现了“民”当时内心的喜悦之情,也为后文岛之变化作了铺垫。(3点各1分,共3分)
小题2:森林没了,鸟兽变得稀少,岛上经济极度混乱 ,政变随时发生。(4点各1分)
小题3:照应开头,使小说结构更为完整圆润;(1分)也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荒芜和疲惫;(1分)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人的欲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不加以控制,任其膨胀,会导致人类精神的荒芜和空虚。(2分)(其他主题如果说得合理也可)
小题4:(1)从小说的环境看:故事的展开,以荒岛为背景;人物活动全聚集在荒岛这个环境里。(1分)
(2)从小说的情节来看:故事发生始于荒岛,故事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使岛屿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荒岛”,故事的结局是主人公另寻荒岛。(2分)
(3)从小说的主题来看:人的欲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不加以控制,任其膨胀,会导致人类精神的荒芜和空虚。(2分)
(4)从小说的艺术方法来看:作者采用荒诞的艺术表现手法,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方法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现主题。(2分)(写出3处就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首先要认真思考“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这句话的内涵,再联想到本文的题目是荒岛,不难推断作者此处写这个内容,无非就是想为下文作铺垫。
小题2:解答此题,注意联系答题区域即可,从文中“森林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要造纸,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到处需要木头,森林没了,民就命令大家种草。驱逐和猎杀,让鸟兽变得非常稀罕,民命令大家紧急建造动物园,把剩余的动物保护起来。政变似乎在一夜之间突起,有人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他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叙述中加以概括即可。
小题3: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暗示主题,强化情感。划线句子处在文章结尾处,可据此回答。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时,都要从小说的几个要素,比如:环境、情节、主题、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一定要注意言之成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开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飞行》)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3分)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的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滤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小题3:根据本文和下列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点。(5分)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D
小题3:①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②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③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目。题目说“不能支持”,意思就是说不是“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理由。之后再在原文中查找有关文字。原文第三段专门论述此问题。把各选项同原文比照,一下子就能发现问题:原文是说“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而非C项所说“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找出“不恰当的两项”,然后再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的相关部分对照。A项和B项的内容都在原文第2段,但原文是说:“(蜉蝣)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明显与B项说法不同。C项内容在原文第3段。D项内容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是说“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这与D项也明显不同。E项内容则应综合原文首尾两段分析。
小题3:解答此题,只需将题干中文字读懂,再将文本中关于苍蝇飞行的文字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答案。题干对鹏鸟的飞行特点做了概括,是:①要借助上升气流;②翅膀像固定的机翼(即可以不扇动翅膀)。在文本第4段还有“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语,也属于苍蝇和鹏鸟飞行特征的不同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明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这道观大门外的景色,真神奇极了。我当十几年前,在放浪的游程里,曾向瓜洲京口一带,消磨过不少的时日。那时觉得果然名不虚传的,确是甘露寺外的江山,而现在到了桐庐,昏夜上这桐君山来一看,又觉得这江山之秀而且静,风景的整而不散,却非那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所可与比拟的了。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士,倘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的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直等到隔江的击柝声传来,向西一看,忽而觉得城中的灯影微茫地减了,才跑也似的走下了山来,渡江奔回了客舍
  第二日清晨,觉得昨天在桐君观前做过的残梦正还没有续完的时候,窗外面忽而传来了一阵吹角的声音。好梦虽被打破,但因这同吹筚篥似的商音哀咽,却很含着些荒凉的古意,并且晓风残月,杨柳岸边,也正好候船待发,上严陵去;所以心里虽怀着了些儿怨恨,但脸上却只现出了一痕微笑,起来梳洗更衣,叫茶房去雇船去。雇好了一只双桨的渔舟,买就了些酒菜鱼米,就在旅馆前面的码头上上了船,轻轻向江心摇出去的时候,东方的云幕中间,已现出了几丝红晕,有八点多钟了。舟师急得利害,只在埋怨旅馆的茶房,为什么昨晚不预先告诉,好早一点出发。因为此去就是七里滩头,无风七里,有风七十里,上钓台去玩一趟回来,路程虽则有限,但这几日风雨无常,说不定要走夜路,才回来得了的。
1.“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一句中的“流”字具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等到隔江的击柝声传来,向西一看,忽而觉得城中的灯影微茫地减?了,才跑也似的走下了山来,渡江奔回了客舍。”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物进行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一个“流”字凸显出了本句是描写动态的,又以颜色的角度写了“灰白”突出了作者当时的感伤心情。
2.答案:这句话从静态角度写了星,从动态角度写了月,作者将情景结合通过描写星和月写出了自己的那种感伤心情。
3.答案:这句用侧面烘托手法竭力表现桐君山一带江山景物的秀美和静幽。
4.答案:桐君山顶的夜色是凄清之美。这样的景物描写可以透露出作者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 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到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品的语言十分细腻、流畅,尤其是人物语言极富于个性化,三年后女人乞讨的几段话,尽管有点夸张,但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灵魂。
D.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是经过自己的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小题2: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的深刻含义?(6分)
小题3:小说突出描写了女人行乞时的四次“笑”,请认真阅读小说,简析每次“笑”所显示的内容。(每次限10字内)(8分)
(1)第一次笑:
(2)第二次笑:
(3)第三次笑:
(4)第四次笑:
小题4:此文和《祝福》中都写了两个乞丐的“死”,这两个乞丐的“死”有什么不同?(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女人人性扭曲,已成为行尸走肉,丧失了人的价值。②而“又”字又说明了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存在,也不是第一个,则使文章的社会意义更加广泛更具批判意义。③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女人已失去自尊心羞怯感,即她的人格已经完全失去,她的灵魂已被吞噬。④意蕴无穷,引起读者的共鸣。(答对三点6分,每点2分,答得合理可以酌情给分)
小题3:(1)第一次笑:对人生的敌意和诡谲。(2)第二次笑:丧失羞耻之心。(3)第三次笑:职业乞丐的无赖相。(4)第四次笑:对人生的冷漠、麻木。(每点2分,答得合理可以酌情给分)
小题4:①此文中的女人并没有死去,只是她的自尊心羞怯感,即她的人格已经完全失去,她的灵魂已被吞噬,原先的她已经逝去。②而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连生命和灵魂都被封建礼教吞噬。③祥林嫂祥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④总的来说,普遍性的社会意义寄于自身的特殊性,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答对3点6分,每点2分,答得合理可以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尽管有点夸张”错,还是比较写实的,活灵活现。
小题2:要注意扣住“少”和“又”分析,女人并没有死,但其作为人的个性正在扭曲,而“又”字又说明了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存在,也不是第一个,则使文章的社会意义更加广泛,更具批判意义。
小题3:四次笑,显示了女人个性的逐步扭曲,其本质正在逐步“蜕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笑的不同含义。
小题4:分析女人的形象——活着而“死”去,再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真死,比较出不同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