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9 19:13:3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节选)
朱自清
十五年【注】四月一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这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氏主办的……《诗镌》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武装别人。闻氏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死水》前还有《红烛》,讲究用比喻,又喜欢用别的新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谨;他做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饰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但他的诗不失为情诗。另一方面他又是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但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尝试的体制最多,也译诗;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着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陈西滢氏评他的诗,所谓不是平常的欧化,按说就是这个。又说他的诗音调多近羯鼓铙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制缠绵的风趣,那正是他老在跳着溅着的缘故。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像着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如西方诗人一样。但这完全是新东西,历史的根基太浅,成就自然不大——一般读者看起来也不容易顺眼。闻氏做情诗,态度也相同;他们都深受英国影响,不但在试验英国诗体,艺术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国诗。梁实秋氏说他们要试验的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式的诗意。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心,他们是要创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成西洋诗了。这种情形直到现在,似乎还免不了。他也写人道主义的诗。
【注】十五年,指1926年。
小题1:对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风格特点概括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精密冷静,徐志摩活泼鲜明。
B.闻一多精密冷静,徐志摩热情奔放。
C.闻一多繁丽严谨,徐志摩热情奔放。
D.闻一多繁丽严谨,徐志摩活泼鲜明。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闻一多既写诗又研究诗歌理论,徐志摩只写诗不研究诗歌理论。
B.闻一多写诗偏重于理性的控制,徐志摩写诗偏重于感情驱遣。
C.闻一多在诗歌理论方面影响较大,徐志摩在诗歌创作方面影响较大。
D.闻一多、徐志摩写诗都讲究运用比喻,给人的感觉都是活泼鲜明的。
小题3: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可以说是当时唯一的爱国诗人,而徐志摩则是多吟咏爱情的著名诗人。
B.闻一多、徐志摩都有志于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诗,然而不能摆脱西洋诗的影响。
C.闻一多、徐志摩都凭借想像写作情诗,然而成就都不大。
D.闻一多、徐志摩都对中国现代诗歌的体制进行了长期探索,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称闻一多的诗“最为繁丽”“更为严谨”,虽说到“精密”“冷静”,但这是为在比较中突出徐志摩诗歌的风格。文中称徐志摩的诗,有“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的诗音调“多近羯鼓铙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制缠绵的风趣”等,可见是充满活力、热情奔放的,“活泼鲜明”在文中只是谈徐氏所用比喻给人的感觉。
小题2: D.“活泼鲜明”只是对徐氏所用比喻的评价,不包括闻一多所用比喻。其他三项都可以从文中找到直接的文字依据。本题的A、B、C三项都可以在文中找到与选择项相同或意思相同的句子;然后比较辨析,不难得出答案。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想象。
C.原文谈徐氏“只是想像着自己……”,又说“闻氏做情诗,态度也相同”。A项不对,原文说“唯一”是就《诗镌》里的诗人而言,加了“当时”就改变了这个意思。B项“民族特色”之说,D项“长期”之说,都没有足够的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明智的法规和适当的克制,对于高尚的民族而言,虽说在某种程度上不免有些累赘,但它们毕竟不是束人手脚的锁链,而是护身的铠甲.是力量的体现。请记住,正是这种克制的必要性,如同劳动的必要性一样,值得人类崇高的尊敬。
每天,你都可以听到无数蠢人高谈自由,好像它是个无上光荣的东西,其实远非如此。从总体上来讲,自由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低级动物的一种属性而已。
任何人,伟人也罢,强者也罢,都不能像游鱼那般自由自在。人可以有所为,又必须有所不为,而鱼则可以为所欲为。集天下之王国于一体,其总面积也抵不上半个海大。纵使将世上所有的交通线和运输工具都用上(现有的,再添上将来要发明出来的),也难比水中鱼凭鳍游来得方便。
你只要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就会发现,正是这种克制使得人类引以为荣;进而言之,即使低级动物也当如此,蝴蝶也比蜜蜂自由得多,可人们都更赞赏蜜蜂,不就是因为他善于遵从自己社会的某种规律?
确实,关于这类事物以及其它类似之物,你决不可能单单从抽象中得出最后的结论。因为,对于自由与克制,倘若你高尚地加以选择,则两者都是好的;反之,两者都是坏的。然而,我要重申一下,在这两者之中,凡可以显示高级动物的特征而又能改造低级动物的,还是有赖于克制。太阳是不自由的,枯叶却自由得很;人体的各部分器官没有自由,整体却和谐相长。如果各自有了自由,则势必导致整体的溃散。
1.第一段中的“累赘”一词在文中指的是
A.法规和克制
B.明智的法规和适当的克制
C.不明智的法规和不适当的克制
D.束人手脚的锁链
2.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是
A.伟人、强者也比不上鱼儿自由
B.人类的行动并不自由,即使伟人、强者也不例外
C.人类的行动必须受到一定的制约,而鱼儿则可以自由自在地行动
D.所有的王国的面积相加还抵不上半个海大,人类的行动也因此受到了制约
3.根据文意,人们更赞赏蜜蜂的原因是
A.与蜜蜂相比,蝴蝶太自由
B.与人类相比,蜜蜂是自由的
C.蜜蜂为人类酿造蜜
D.蜜蜂是遵守自身的一定秩序而生活、工作的群体
4.全文的基本观点是
A.强调明智的法规和适当的克制在人类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
B.阐明克制和自由在自然界的辩证关系
C.强调克制的必要性
D.强调自由而忽视法规与克制,势必导致整体的溃散。


参考答案:B C D A


本题解析:1.(“累赘”一词在文中并非贬义。A项缺少限制语,不合原意。C、D两项与原意相反。)2.( “人必须有所不为”表明人类的行为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鱼可以为所欲为”表明鱼可以自由自在的行动。)3.(由第四段中“不就是因为------规律吗?”一句可知)4.(其余三项的内容都是为了论证A项的基本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一次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做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帽,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的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期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短见浅识。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奈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见浅识”。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
  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
  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意对即可)
3.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
  ②优秀人才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
  ③一旦祖国需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意对即可)
4.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进步。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依据《家》的原文,回答问题。
中学毕业那天,是谁的一句话彻底击碎了觉新升学和与梅结合的梦想,对此,觉新有何反应?请简述原文相关情节。
答第(?)题:?


参考答案:
小题1:挑动流浪汉攻打圣母院,趁乱救出爱斯梅拉达。(2分)
流浪汉攻打圣母院,最后被镇压。(2分)爱斯梅拉达被甘果瓦和克洛德骗上船,离开圣母院,最后被绞杀。(1分)
小题2:)觉新的父亲(1分)。对此,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意思(2分);可是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痛哭了起来(2分)


本题解析:叙述时要结合着原作品《巴黎圣母院》和《家》相关的故事情节,用简练的概括性的语言,从人物,事件,结果三个方面进行组织答案。如在叙述“挑动流浪汉攻打圣母院”时,可以用“流浪汉(人物)+攻打圣母院(事件)+最后被镇压(结果)”的句式进行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
徐百柯
有这样两份邀请:一份来自世界瞩目的中心,一份来自默默无闻的中国西南边陲。前者邀请你去了解一座3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一个现代工业文明发源的国度,而后者邀请你去关注“那些时光边缘的村落,那些清泉之上的歌声”——两者会有什么交集吗?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英国人引以为傲的东西:工业革命、全民医保、流行音乐……但是在这一切的开始,导演邀请全球观众欣赏的是一派乡村田园景象。显然,这同样是英国人内心珍视的传统。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在多数人的目光之外,贵州黎平县的侗族村寨至今还保留着淳朴的乡村田园景象。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数日,一场“重估乡村价值”的论坛在黎平举行。
这里有侗族大歌——一种古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赞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这里的地扪侗寨,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这里的肇兴侗寨,其构成本身就像是传统价值的一种象征,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团”。论坛会场,就设在其中的义团鼓楼下。
正是乡村生活及其中蕴涵的价值,使相距遥远、量级似乎也相差甚远的两场人类活动,产生了某种关联——如同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
工业革命之前,乡村的价值既在于生活,也在于生产,它要扮演社会演进的物质推动角色。而在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当下,乡村的价值则主要在于生活,即作用于人的内心。“重估乡村价值”论坛的举办方信奉这样的原则:以城市文化的善意输入,带动乡村文化的有效输出。实际上,只有在人的内心的意义上,我们才可能去谈乡村价值的输出。
乡村价值的良性诉求是: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助力下,让乡村少年建立起一种文化自信,“首先让他们拥有和城里孩子同样的少年阅历,然后告诉他们如何融入外界,最终让他们明白,你有你的骄傲,并传播自己的骄傲”。
实际上,这意味着一种“处理”乡村生活传统价值的过程。田园生活场景之所以成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桥段,恰恰说明已完成工业化的英国成功地处理了其乡村价值,从而使这种价值有机融入国民心理和当代生活,并且骄傲地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
相比之下,中国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现代化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在当下的中国乡村,没有经济提振的乡村文化复兴,注定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对乡村传统价值的保育和处理,必须同时展开,以实现生产和生活的平衡、外在发展指标和人的内心的平衡。
一种应当避免的悲哀前景是,现代化在中国展示其摧毁性的力量,待到传统的乡村价值已经飘零,待到很多人的内心已经干涸,人们才幡然醒悟,才去进行所谓的抢救。
要实现平衡的发展过程,切忌有意或无意的不对位——面对现代化的洗礼,试图用陋习陋规去加以阻挡;或者用半吊子的所谓现代观念,去否定基于人性的传统价值。
伦敦碗里上演的开幕式获得诸多赞誉,给中国人的启迪不少。但许多人忽视了那个长而有力的前奏:英国人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如果说承办奥运会是对全世界的一次诚挚邀请,那么开幕式的邀请非常清晰:请看我们内心珍视的传统,那些是构成英国人之为英国人的要素。
在黎平,肇兴侗寨的义团鼓楼里,老妇在搅拌大瓦缸里的蓝靛染料,孙女在一旁玩耍,公鸡悠闲地踱步。几米之外是寨里的花桥,老乡们坐在桥上,一边抽着长烟斗休憩,一边饶有兴趣地打量一帮外地人热烈地开会讨论。到了晚上,所有人一起欣赏曼妙的大歌,全无大牌教授、村野老人的区隔。这样的建筑,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是村寨之为村寨的要素,也承载着这样一场论坛所试图唤起的、需要乡人和城里人共同保育的价值。
期待中国的土地上,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活所含蕴的良善价值,能够被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虚心接纳,并藉此成为国民内心珍视的传统。
(原载2012年8月8日《中国青年报》第9版,有删改)
小题1:文章标题“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有哪两层含义?(4分)
小题2:“重估乡村价值”论坛的举办方信奉“以城市文化的善意输入,带动乡村文化的有效输出”这一原则,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原则?(5分)
小题3:当今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和乡村文化的平衡发展?请作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和黎平县的侗族村寨分别展示和保留了淳朴的乡村田园景象。
②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和黎平县的侗族村寨都蕴涵了乡村的传统价值。
小题1:
①要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助力下,让乡村少年建立起一种文化自信。
②要将乡村价值有机融入国民心理和当代生活,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
小题1:①坚定地走现代化之路,用经济提振乡村文化复兴。
②保育和处理乡村传统价值,实现生产和生活、外在发展指标和人的内心的平衡。
③正视现代化和乡村传统价值,避免二者错位,既不用陋习陋规阻挡现代化,也不用所谓现代观念否定乡村传统价值。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正是乡村生活及其中蕴涵的价值,使相距遥远、量级似乎也相差甚远的两场人类活动,产生了某种关联——如同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而这种关联就是,两个相去甚远的地方都有展示着乡村田园的美景。而伦敦碗正借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他们的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珍视传统,这一点恰恰是黎平县无意之中暗合的一种气韵。
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中并没有可以摘取的句子,不过难度不大。
小题1:试题分析:答题的主要信息集中在“乡村价值的良性诉求是: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助力下,让乡村少年建立起一种文化自信,“首先让他们拥有和城里孩子同样的少年阅历,然后告诉他们如何融入外界,最终让他们明白,你有你的骄傲,并传播自己的骄傲”。
实际上,这意味着一种“处理”乡村生活传统价值的过程。田园生活场景之所以成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桥段,恰恰说明已完成工业化的英国成功地处理了其乡村价值,从而使这种价值有机融入国民心理和当代生活,并且骄傲地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两节文字中。第一节论述了乡村的诉求:想融入现代化的世界,并让年青一代获得自信——自己有文化之根,有文化特色,并传播自己的文化;第二节论述现代文明的诉求,不想失去良善价值,不想在现代化进程中成为全球化的“统一产品”,而想把最具传统特色的乡村价值融入国民心理中,获得与众不同的气质。
点评:应该说这道题较难,难在概括,从文中原文摘取固然聪明、省事,但是往往不得要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变式探究题,设题中没有谈到联系文本,但是我们在具体分析是,要认真思考文本中表达的观点和感情倾向。找到信息的主要区域,加以概括,文章的最后几节(倒数4、5、6)都在围绕着如何进行平衡展开阐释。
点评:整体上本题难度不大,区域也比较明显。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