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⑴首联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
⑵诗以“客至”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结合全诗对此概括说明。(4分)
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小题1】从诗句内容看,诗人思家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写出三点。(3分)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歌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形象地描写了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请找出这一诗句。(1分)
【小题3】三四两句写“思家”独具匠心,请赏析。(2分)
3、阅读题 阅读唐代诗人高适《除夜作》,完成后面(1)(2)题。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中写“寒灯”有何意义??(4分)
(2)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鬃。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巢巢颇有鬃;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什么办法做我丈夫的标志呢?骑白马走在前,身后跟着小黑马。
B.根据什么标志认出我丈夫?骑着白马紧紧跟随着一匹小黑马。
C.用什么来作为我丈夫的标志呢?让他骑一匹白马跟随一匹小黑马。
D.根据什么辨认出我的丈夫呢?骑着白马走在前,小黑马驹跟在后。
2.本文为什么要以“陌上桑”为题?可否换成“秦家女”或“罗敷严词拒太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而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本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怀吴中①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小题1: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4分)
答:?
小题2: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