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9 19:19:35
【 大 中 小】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佛手之香? 肖复兴 那个星期天,我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外面的街上,买了一个佛手。那时,这条街和市场里面一样的热闹,摆满了小摊,其中一个小摊卖的就是佛手。卖货的是个山东妇女,十几个大小不一、有青有黄的佛手,浑身疙疙瘩瘩的,躺在她脚前的一个竹篮里,百无聊赖的样子,像伸出来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枝杈来勾引人们的注意。很多人不认识这玩意儿,路过这里都问问这是什么呀,这么难看?扭头就走了,没有人买。我买了一个黄中带绿的大佛手,她很高兴,便宜了我两块钱,说她是大老远从山东带来的,谁知道你们北京人不认! 这东西好长时间没有在北京卖了。记得上一次见到它,起码是四十多年前了。那时,我还在读中学,是春节前,在街上买回一个,个头儿没有这个大,但小巧玲珑,长得比这个秀气。那时,父母都还健在,把它放在柜子上,像供奉小小的一尊佛,满屋飘香。 我不知道佛手能不能称之为水果?它可以吃,记得那时我偷偷掐下它的一小角,皮的味道像橘子皮,肉没有橘子好吃,发酸发苦,很涩。那时,我查过词典,说它是枸橼的变种,初夏时开上白和紫两种颜色的小花,冬天结果,但果实变形,像是过于饱满炸开了,裂成如今这般模样。它的用途很多,可以入药,可以泡酒,也可以做成蜜饯。那时我买的那个佛手没有摆到过年,就被父亲泡酒了,母亲一再埋怨父亲,说是摆到过年,多喜兴呀。 以后,我在唐花坞和植物园里看到过佛手,但都是盆栽的,很袖珍,只是看花一样赏景的。插队北大荒时,每次回北京探亲结束都要去六必居买咸菜带走,好度过北大荒没有青菜的漫长冬春两季。在六必居我见过腌制的佛手,不过,已经切成片,变成了酱黄色,看不出一点儿佛指如仙的样子了。 我们中国人很会给水果起名字,我以为起得最好的便是佛手了,它不仅最象形,而且最具有超尘拔俗的境界。它伸出的杈杈,确实像佛手,只有佛的手指才会这样如兰花瓣宛转修长,曲折中有这样的韵致。这在敦煌壁画中看那些端坐于莲花座上和飞天于彩云间的各式佛的手指,确实和它几分相似。前不久看到了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那伸展自如风姿绰约的金色手指,确实能够让人把它们和佛手联系一起。我买的这个佛手,回家后我细细数了数,一共二十四只手指。我不知道一般佛手长多少佛指,我猜想,二十四只,除了和千手观音比,它应该不算少了。 我把它放在卧室里,没有想到它会如此的香。特别是它身上的绿色完全变黄的时候,香味扑满了整个卧室,甚至长上了翅膀似的,飞出我的卧室,每当我从外面回来,刚刚打开房间的门,香味就像家里有宠物狗一样扑了过来,毛茸茸的感觉,萦绕在身旁。①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水果都没有它这种独特的香味。在水果里,只有菲律宾的菠萝才可以和它相比,但那种菠萝香味清新倒是清新,没有它的浓郁;有的水果,倒是很浓郁,比如榴莲,却有些浓郁得刺鼻。②它的香味,真的是少一分则欠缺,多一分则过了界,拿捏得那样恰到好处,仿佛妙手天成,是上天的赐予,称它为佛手,确为得天独厚,别无二致,只有天国境界,才会有如此如梵乐清音一般的香味。西方是将亨德尔宗教色彩浓郁的清唱剧《弥赛亚》中那段清澈透明、高蹈如云的《哈利路亚》,视为天国的国歌的,我想我们东方可以把佛手之香,称之为天国之香的。这样说,也许并非没有道理,过去文字中常见珠玉成诗,兰露滋香,我想,香与花的供奉是佛教的一种虔诚的仪式,那种仪式中所供奉的香所散发的香味,大概就是这样的吧?金刚经里所说的处处花香散处的香味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它的香味那样持久,也是我所料未及。一个多月过去了,房间里还是香飘不断,可以说没有一朵花的香味能够存留得如此长久,越是花香浓郁的花,凋零得越快,香味便也随之玉殒色残了。它却还像当初一样,依旧香如故。但看看它的皮,已经从青绿到鹅黄到柠檬黄到芥末黄到土黄,到如今黄中带黑的斑斑点点了,而且,它的皮已经发干发皱,萎缩了,像是瘦筋筋的,只剩下了皮包骨。想想刚买回它时那丰满妖娆的样子,现在让我感到的却也不是美人迟暮的感觉,而是和日子一起变老的沧桑。 它已经老了,却还是把香味散发给我,虽然没有最初那样浓郁了,依然那样的清新沁人。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它老得像母亲。是的,我想起了母亲,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佛手的时候,母亲还不老。 小题1:文章题目是《佛手之香》,却从佛手的形、色、味写起,这样写好在哪里?(2分)? ? 小题2:结合文意理解加点词语,并简析不同的人面对佛手的不同情感。(4分) ①百无聊赖:?? ②丰满妖娆:? 小题3:为什么把这种水果起名为佛手?请结合文章简述其理由。(4分) ? 小题4:文中两句划线句子都是对“佛手之香”的描写,你更喜欢哪一句?请从表现写法与表达效果的角度阐明理由。(4分) ? 小题5:文章结尾,作者由佛手想到母亲,涵义隽永,情味深长。结合全文,这样联想的依据是什么?(6分)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展示中国文化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住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节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叶朗) 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B.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C.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D.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E.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审美追求。 2.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举的“普世价值”的一项是(?) A.《庄子》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 B.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 C.《孙子兵法》《韩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 D.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最后一段强调“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是针对什么情形而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本内容,文化产品应该如何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蒲公英情人 [美]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时。”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萨拉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她每天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还得坚持工作,给一家餐厅打印菜单来维持生计。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笔调,曲折的情节,表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寄寓了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C.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正是这种爱让他们重逢。 D.本文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独具匠心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 E. 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小题2:小说中的萨拉具有美好品质,请找出两点并加以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也有人以 “菜单上的春天”为题,两个标题各有所长,请选其中一个标题,结合全文进行赏析。(8分)
4、阅读题 京剧流派艺术怎么“传”与“承” 刘连群 ①流派传承,传是传递,承是承续。不传即不能流动,不承则无以成派。 ②在某种程度上,一部京剧史也是众多艺术流派孕育、形成、涌兴、流布的历史,而传承贯穿着各个流派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程。即使是草创流派,也是要从前人那里传承的,这属于艺术延伸链条的前后衔接环节。流派的传承一旦中断,就只能是失去舞台生命的艺术遗产了。 ③由于流派在京剧艺术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关流派传承的研究、探讨乃至争议从未停息。实践证明,流派传承有着自身的规律与特性。 ④流派作为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必须得到客观的认可,包括观众的普遍欢迎和后学的争相追随,传承才能得以实现。否则,不论你多么新颖、独特,也无传承可言,这也证明了凡被传承的流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存价值。 ⑤随着科技手段的发达,各门学科的教学方式均已大为改观,而京剧却仍然主要通过传统的口传心授来进行教学,新技术、新工具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这是由京剧表演艺术的特点所决定的,演唱的咬字、发声、行腔和气口,身段和武打的造型、力度、节奏,内中构成韵味、韵律的精微变化,是任何曲谱和身段图都标不出来的,只能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并辅以反复示范,学生才能稍有领悟。而流派传艺属于教学的高级阶段,又深藏独家奥妙,就更非如此不可了。于是在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之外,同时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的感情因素,传者是否心甘情愿地倾囊相授,其效果大不相同。 ⑥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入门“归路”如书法的描红、临帖,逐步掌握本派技法,目标先是要“像”,然后从形似达到形神兼备,就是深造有成了。关于学流派要“像”的问题,前些年多有论者引用齐白石老先生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前一句肯定了“学"的必要性,无可争议;后一句则容易引起误解,在“学”的过程中,“似”是阶段性成果,怎么就会“死”了呢?“像”比“似”更进了一步,岂不必“死”无疑吗?后果如此严重,如不加分析地用之承学,极易造成迷惑和动摇。我想,老先生的原意是反对以“似”为满足,不思创新、进取。这固然不错,但断章取义则会忽视“学”的阶段性,而且借用到京剧流派上来,又需另加斟酌,这便涉及流派传承的多样性了。 ⑦京剧表演不同于书画,“工具”就是演员的身体。由于生理条件的差异,善学者往往根据自身条件与流派的距离远近,在传承时有贴近或掌握技法后另谋一帜之分,如余派,孟小冬近乎前者,杨宝森属于后者,同样学余的谭富英、奚啸伯则又另有变化,他们在“学”与“似”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同样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近年有一种观点称:“学余叔岩最好的是杨宝森,学谭鑫培最好的是麒麟童。”片面地以是否独树一派定高低,以剥离为目的,恐怕原汁原味的余派、谭派、梅派以及程派等传统流派就都要断档了。况且,当前讲流派传承,带有强烈的抢救性质,有些重要流派后继乏人,就更不可忽视承学的阶段性和多样性了。 (选自2012年第10期《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流派传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派传承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教学方式也有很多,但唯有口传心授才能使流派发扬光大。 B.众多艺术流派都有其自身孕育、形成、涌兴、流布的历史,传承贯穿于流派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C.流派是从前人那里传承下来的,流派的传承一旦中断,就意味着只能是失去舞台生命的艺术遗产了。 D.流派传承,传指的是传递,承指的是承续,传者是否心甘情愿地倾囊相授,会使承续效果大有不同。
|
小题2:下列有关流派传承的规律和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派作为艺术家的主观创造,须得到客观认可,即主观与客观统一,传承才能实现。
B.不传就不能流动,不承则无以成派,凡是被传承的流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存价值。
C.流派传承只能够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并辅以反复示范来达到传承的目的。
D.善学者在传承时常依自身条件与流派距离远近,要么贴近要么掌握技法后推陈出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藏独家奥妙的京剧表演艺术,随着科技手段的发达,在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借助新技术、新工具焕发生机。
B.京剧艺术的学习需要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并能创新进取,这便需要流派传承的多样性。
C.“学余叔岩最好的是杨宝森",这种说法恰好证明了一个观点:在京剧的传承过程中,求“像”、“贴近”是主流。
D.为了防止京剧重要流派的表演技艺失传,以剥离为目的的独树一派的做法不应提倡,而应肯定原汁原味的传承。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花一样开在心里
有一个女孩,在路边摆了个小摊。
这儿是郊外,女孩可以肆无忌惮不地打起一把很大很大的伞。女孩和她的摊子,就摆在大伞下。我那时候还在临川电视台上班,我每天都要骑摩托从女孩跟前经过。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忽视了女孩。或者说我每天来来去去从女孩跟前经过时,都没怎么认真看过女孩。
有时候我会认真看一棵树,一朵花,比如桃红柳绿的时候,我会停下来认真欣赏那些树,欣赏着树上的花。甚至,我会注视一些草,草不起眼,但在春天的时候,会让我感到它勃勃的生机。但女孩,我真的把她忽视了。我真的没怎么注意过她。当然,说完全没看她一眼也不是事实,偶然也会暼女孩一眼,女孩黑黑瘦瘦,毫不起眼,我没往心里去。说真的,那时候女孩在我心里,还不如一棵树一朵花或一棵草。
如果不是那次爆胎,我也许永远都不会注意到她。
那天天热,我的摩托车骑到女孩摊子那儿时,歪歪扭扭骑不动了。我赶紧下车检查,
发现漏气了。骑摩托最怕漏气,骑不动也推不走。正在为难,女孩过来了。女孩问我是不是轮胎漏气了。我没看女孩,但点了点头。女孩没再问什么,却从她的摊子里拿了一把气筒过来。我就有些惊喜了,问女孩是不是除了摆摊还修胎。女孩摇头,说经常有骑车的人的车在路上漏气,备一把气筒可以方便人家。女孩这话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了。这回,我认真看了她一眼。
接下来打气,但打了许久,轮胎也没有鼓起来。女孩见了,便说怕是要补胎吧。我说
肯定要补胎,但这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找得到补胎的人呢?女孩说我们村里有一个修车的人,他会补胎,要不,我去把他叫来吧。我说很远吗?女孩伸手指了指一个村庄,说不远,只有三四百米。说着,女孩走动起来,边走还边说:“帮我看一下摊子。”
我一直注视着女孩走去,直至女孩走远了,溶入远方那个村庄,我才回过神来。天天
都看得见的一个女孩,以前没怎么注意她,现在感觉到她的好了,感觉到她的热心。就像一朵花一棵树一棵草,你不注意它们时,不会觉得它们的存在。你注意它们了,会觉得那一朵花一棵树一棵草,都很美。这女孩,现在就给我这样一种感觉。
女孩很快出现了,她后面,跟着那个补胎的人。也是很快,我的摩托车修好了。出于对女孩的感激,我在走之前拿出钱要买女孩一包烟。女孩看看我,忽然问道:“你抽烟吗?”
“不抽。”我回答。
“不抽烟你买烟做什么?”
“我想感激你!”
“不卖。”
女孩真的没卖烟给我。随后买了一瓶水,但这瓶水却因为我没有零钱,让女孩白送给了我。
这女孩,我一直记着她,很久很久,都记着。就是后来我离开了临川电视台,我不再从女孩跟前走过了,但我还会想起她。有时候,我还会认真看着一朵花、一棵树或一棵草。这时候,我必定会想到女孩,会想到女孩那把很大很大的伞。这时候,我觉得那把伞仿佛也是一朵花了。
真的,那把伞,花一样开在我心里。
15.开头一段写了“那时候女孩在我心里,还不如一棵树一朵花或一棵草”,这句话什么意
思?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每小题3分)
答:①
②
16.“这回,我认真看了她一眼。”这句话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答:
17.文中说“这女孩,我一直记着她,很久很久,都记着”。请简要分析“我”记着这个女
孩的原因(至少3点)。(6分)
答:
18.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小说末尾“花一样开在我心里”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