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6-29 19:27:3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诗歌《死水》,完成1 ~4 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中“绝望”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何理解“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丑恶”指什么?如何理解“造出个什么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 何同彬 面对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我心情异常复杂。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自觉的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卡尔·雅斯贝斯)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环境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触目惊心。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艾略特)都被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令有的“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所忿忿不平的是,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然而这就是“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的效应,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当资本不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文化就要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逻辑,这就是后发现代国家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所以说,“汉服运动”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也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甚至于在一个商品化的消费时代,它的炒作基础都很薄弱。传统的文化符号和审美的文化形式,无论是“汉服”、“京剧”、“春节”、“太极拳”等等,都沦为文化消费的工具,而不再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全民的民族认同感。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不断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包括现在的“汉服运动”,但即便是“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也不可能完整还原传统的生活方式了。所以,类似于“汉服运动”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最好不要打着虚妄的文化复兴的大旗,还是作为一种个体或群体的文化怀旧和文化凭吊比较合适。而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选择和民族认同的维系却又是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1.下列不能作为作者认为“汉服运动”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这一结论根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社会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而这种文化同一的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B.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 C.中国的资本还不处于强势地位,文化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这是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D.“汉服运动”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悄然掀起的“汉服运动”只是一种个体性或小团体性行,它不会引起百姓的广泛参与。 B.文化的殖民化从来都是既依靠武装侵略,又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的。 C.“五四”时期的“国剧运动”、“新格律诗”以及当代的新儒家和文化“寻根”,重倡“读经”、弘扬“京剧”等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抵制文化侵略。 D.“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试图通过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来达到文化复兴的目的。 3.下列表术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等公司的产品进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这就是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现象。 B.当中国的资本处于强势的时候,中华文化自然也会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C.只要加大炒作力度,“汉服运动”等文化实践就可以抵制多重异质文化的入侵。 D.正在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其实质是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 随着冻土路基、冻土区桥梁、涵洞、隧道、房建、管线等工程的顺利施工,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高原多年冻土最长的青藏铁路,如今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专家称,青藏铁路穿越世界上最复杂的冻土区,不少冻土工程措施都是国内外首创,可谓集冻土工程之大全。 于7月1日试通车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带最长的高原铁路,这条铁路处于多年冻土区的线路就长达550公里。而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随着温度的变化,它会“发胖”或“变瘦”。 据了解,冻土在寒季就像冰一样冻结,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会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发胖”的冻土顶得凸起;到了夏季,融化的冻土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之凹下去。冻土的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地出现,路基就会翻浆、冒泥,钢轨会出现波浪形高低起伏,对铁路运营安全造成威胁。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冻土科学专家张鲁新说,冻土虽然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也存在,但他们是属高纬度冻土,比较稳定。青藏铁路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烈,而太阳辐射对冻土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加上青藏高原年轻,构造运动频繁,并且这里的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热融发育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据了解,青藏铁路有111公里线路铺有一种特殊的路基,即在土路堤底部填筑一定厚度片石,上面再铺筑土层的路基。这种多孔隙的“片石层通风路基”为国内首创。它是效果较佳的保护冻土措施,好似散热排风扇,冬季从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热量,夏季较少吸收热量,起到冷却作用,能降低地基土温度0.5摄氏度以上。 全长11.7公里的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横架在可可西里冻土区,它是一种“以桥代路”的保护冻土措施,铁轨飞架而过可以不惊扰冻土。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桥梁达156.7公里,占多年冻土地段的四分之一。张鲁新说,如此大规模采取“以桥代路”措施,在世界上也是首次。 青藏铁路有的冻土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直径约15厘米、高约2米的铁棒,这就是热棒。它是一种高效热导装置,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可以说是一种不需动力的天然制冷机,专家称之为冻土病害的“青霉素”。大规模使用热棒可以保持多年冻土处于良好冻结状态。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说,青藏铁路建设中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在施工中采用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遮阳篷结构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堪称集世界冻土工程措施于一身。因此,运行在青藏铁路上的列车时速将达120公里。 小题1:下列关于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高原多年冻土最长的铁路。 B.青藏铁路冻土工程多而复杂,施工中集世界冻土工程措施于一身。 C.青藏高原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热融发育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D.青藏铁路在冻土上建起的路基、桥梁、涵洞、隧道、房建、管线等工程项目最多。
|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温升高,冻土热涨“发胖”;气温降低,冻土冷缩“变瘦”,威胁铁路营运安全。 B.青藏铁路,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带最长的高原铁路。 C.大规模采取“以桥代路”措施,保护冻土,我国首创。 D.热棒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利用它可以保持多年冻土处于良好冻结状态。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铁路建设虽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但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B.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主要是为了提高列车时速。
C.青藏铁路建设冻土问题的彻底解决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技术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D.虽然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但因环境恶化导致的全球变暖不会影响冻土的变化。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精神分裂症之谜
张田勘
精神分裂症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也就是精神活动脱离现实状况。精神分裂症有很多类型,如紧张型、偏执型、抑郁型等,而每一种都会伴有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的障碍,并且可能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
遗传的原因是专业人员比较认可的。我国研究人员曾对过去11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54570名家族成员做过调查,患者家族中精神病患者比一般人群患病率高达6.2倍。家族性的基因传递是精神分裂症产生的重要内因之一。加拿大研究人员对一个家族的3代8个人患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第一号染色体与常人有较大差异。其他的研究也表明,第5、11、22和X性染色体异常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北京安定医院研究人员对510例精神分裂症与240例正常人的对照研究也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D4受体基因中的重复分布在患者与正常对照者明显不同,患者组两次重复的基因型显著少于正常人。这提示D4受体两次重复是一种让人免患精神分裂症的保护性因素。
精神分裂症与大脑脑室的扩大和大脑体积的减少有关,而大脑的颞页受到损伤是患病的重要原因。在单合子(单卵)双胞胎中,患精神病的双胞胎与未患病的双胞胎比较,患病者的大脑中都呈现有较大的脑室和较小的颞叶。而且即使不是双胞胎,患病者的大脑总是比未患病的同胞姊妹的脑室大。更有意味的是,即使未患病者(患病者的同胞兄弟姊妹)其脑室也比健康者的脑室要大。
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疾病一样,也是环境、社会、文化、遗传和多种生物医学因素共同造成的,但是具体到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发病诱因所起的作用比例是不一样的。严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等生物医学因素可能占70%左右,而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则占30%左右。相反,比较轻的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则是生物学因素占30%左右,而社会、环境因素可能占三分之二左右。
外界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产生也有重要作用。心理学的理论把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件看成是应激源,而不良事件(不良应激源)对心理的刺激最大,因此常常引发一系列应激反应,如果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多次经受不良事件的应激,或者说接受的应激事件不多,但非常强烈,便会出现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严重者就是精神分裂。
预防患精神分裂症,最基本的做法是要学会自我调适,只有善于自我调适或接受调适的人,才有可能做到精神健康或较少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节选自《奥秘》)小题1:下列不属于精神分裂症患病因素的一项是?(?)
A.患者的第一号染色体与常人有较大差异。
B.患者的第5、11、22和X性染色体与常人不同。
C.患者的多巴胺D4受体两次重复分布高于正常人。
D.患者的大脑脑室较常人为大而颞叶较常人为小。
小题2:下列对有关原文意思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种精神分裂症都可能伴有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的障碍,而且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
B.我国研究人员曾对过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198位家族成员做过调查,患者家族中精神病患者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6.2倍。
C.一个人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内频繁经受不良事件的应激,或者说接受的应激事件不多但非常强烈才有可能患精神分裂症。
D.在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发病诱因中生物医学因素所起的作用大,比较轻的精神疾病则社会、环境因素起的作用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不良事件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应激源,而一些喜事乐事带给人的是喜悦幸福,则不能算作应激源。
B.精神分裂症是环境、社会、文化、遗传和多种生物医学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要减少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要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努力。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进步,我们将逐步揭开精神分裂症的面纱,最后一定能够达到彻底消灭精神分裂症。
D.家族性的基因传递是精神分裂症产生的罪魁祸首,一个人如果家族中没有致病基因,就可以远离该病的困扰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汉代以来,“书”具有比较具体的文体意义,但是其内涵很丰富。扬雄《法言·对作》说:“夫上书谓之奏,奏记转易其名谓之书。”说明汉时作为上行公文的奏记也可称“书”。“书”更多是指亲朋旧友间往复的信函,此类文体又有许多别名,如尺牍、启、简、笺、札等。
关于“书”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任睹《文章缘起》认为“书”始于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郝经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七年,楚国的子重、子反杀死了巫臣的族人,巫臣写了一封书信给子重与子反,文曰:“尔以谗慝贪惏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认为巫臣之书才是“书”的起源;王之绩《铁立文起》则认为古人通书,当始于鲁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写的《与赵宣子书》。
各家观点角度有所不同:任坊《文章缘起》是从秦汉以来书信代表作的角度来举例的,而郝经和王之绩则是淡文体的起源。郑子家的《与赵宣子书》虽然已有书信体的特点,但具有更多的公函性质;而巫臣的“遗二子书”内容只涉及个人恩怨,更符合私函的特点。另外,由于汉代公文制度的完善,公私交翰的文体性质得到进一步确认。人们对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也有较准确的认识,“书”自然也更鲜明地突出了其作为私函的性质。此时期,“书”作为个人感情交流、互通音讯的工具,得到了大量运用,出现了不少名篇佳制,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陵《答苏武书》等,无不写得情文并茂。可以说,汉代是私家书信开始兴盛的时期。
作为古代最常用的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工具,“书”是涉及社会生活面最广的一种文体。在叙寒暄、通讯问的基本功能下,一切关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再到个人遭际、山水风物等话题无一不可以入书。由于“书”具有个人化、隐秘性的特点,作者在写书信时,往往能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如刘勰所云,“书”可以“舒布其言”。而且只要尽言,书的篇幅可长可短,形式上可骈可散。“纵而纵之,数千言不见其多;敛而敛之,一二语不见其少”。因此“书”往往能表现作者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面貌,更兼许多书信写得辞采斐然,使“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如韩愈的《答李翊书》,对后辈好学之士循循善诱,历叙自己平生为学之方,酣畅淋漓;而且韩愈在信中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等著名的文学创作理论,其文学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总之,书信是用得最广的一种文体,代有佳篇,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时书信除实用性外,还出现了一些变体,如“拟书”。在古代诗歌之中,代言之体由来已久。但“拟书”又有所不同,其对象纯粹虚拟,可以写给古人、亡友,也可以写给天公,如早在晋代,就有刘谧之《与天公笺》,后代有苏东坡《拟孙权答曹操》、王世贞《遗亡友宗子相书》等。这类“书”其实已经是一种纯粹的用于抒情言志的文学创作了,而非实用性的信函意义。(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具有比较具体的文体意义是从汉代开始的,如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书”。
B.“书”有尺牍、启、简、笺、札等许多别名,李密《陈情表》中的“表”又可称为尺牍等。
C.“书”是古代最常用的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工具,叙寒暄、通讯问是它的基本功能。
D.“书”的内容极为丰富,社会政治、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以及个人遭际、山水风物等皆可入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郑子家写的《与赵宣子书》相比,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更具有私函性质。
B.汉代以后,私家书信开始兴盛,尤其在汉代,更是出现了许多情文并茂的佳作。
C.韩愈的《答李翊书》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是我国古代书信体的代表性作品。
D.“拟书”的对象是古人、亡友、天公等虚拟的对象,“拟书”已没有了“书”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昉、郝经在“书”的起源问题上,角度不同,以至观点也各不相同,如任昉就认为“书”始于《报任少卿书》。
B.汉代公文制度的完善是公私交翰的文体性质得到进一步确认的原因,“书”也更鲜明地带有私函的性质。
C.在汉代,上行公文的奏记也可称为“书”,是因为扬雄曾说过“夫上书谓之奏,奏记转易其名谓之书”。
D.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的“书”能够表现作者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面貌,而且辞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