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3分)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诗歌选取了孤城、白云、楚水、官舍、秋草、女墙、乌啼、平沙、落日、飞鸟、弋阳溪等意象,营造出荒凉、寂寥、迷茫、凄清的意境。
(2)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想象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借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以为戒的历史遗迹,促使人们思想上深省,抒发为唐朝国运担忧的忧国忧民之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宋]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漾潆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送裴侍御归上都①?唐?张谓
楚地劳行役②,秦城罢鼓鼙③。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①上都:古代通称京都为“上都”,指长安。
②劳行役:因公务而在外跋涉。
③秦城:指都城长安。鼓鼙:大鼓和小鼓,借以指军事。
小题1: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称为“炼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五、六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当?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曾有人说,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并未着重渲染离别的凄然和伤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阐述。(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五、六句中“随”、“趁”二字最精练传神,堪称“炼字”。分别将“江月”和“山花”拟人化了,月在江中的倒影时时追随着离人的身影,山花紧紧追逐着马蹄,江月山花皆有情,只可惜友人就要离去了。
小题1:(1)同意这种看法。“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写裴侍御人还没走,离魂已先到长安。表现了裴侍御归心似箭的心情。
(2)不同意这种看法。理由:“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景中寓情,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结合全诗的感情答题。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注]。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长、远。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尽”“仍”“赊”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仍”,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2)①以动衬静。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下句虚写。
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3)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的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诗人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三副“听雨”的画面?
(2)“悲欢离合”本来表现的都是一个“情”字,可作者偏偏说它“总无情”,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①温馨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少年时,放荡不羁,不识愁滋味,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听雨时,也会选择在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一个光与色的组合的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
②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雨图”。壮年时,恰遇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如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听雨时,选择在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一客舟中。
③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晚年时,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听雨时,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听着夜雨,品尝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2)不矛盾。“悲欢离合”是作者对自己从少年到晚年不幸遭遇的陈述,“一任”是全都听便的意思,即作者的内心不十分在乎了,是从“总无情”中生发的听雨僧庐下的无奈。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听雨到天明吧,一切都无所谓了。因而可以看得出“悲欢离合总无情”是用议论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慨叹深沉,表达内心的惘然、茫然之情。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