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6-29 19:35:19 【
? 在台湾,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讲。今天之所以愿意来跟法学院的同学谈谈人文素养的必要,主要是由于看到台湾解严以来变成如此政治淹盖一切的一个社会,而我又?当然不能不注意到,要领导台湾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政治人物里有相当高的比例来自这个法学院。
? 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个走向未来的小小预备。
?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个大方向,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约有一半人举手)鲁迅的《祝福》里的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 谁能够完整的背出一阕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骚动、犹豫,一男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开始背诵)?
? 这短短七十个字,它也许并没有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也并没有什么作用?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麽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 于是又回到今天谈话的起点。你如果看不见白杨树水?中的倒影,不知道星空在哪里,同时没看过沙漠玫瑰,而你是政治系毕业的;二十五年之后,你不知道文学是什么,或者说,更糟的,你会写诗、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同时却又迷信自已、崇拜权力,那么拜托,你不要从政吧!政治家跟政客之间有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差别,这个差别,我个人认为,就是人文素养的有与无。
? 这是一场非常“前现代”的谈话,但是我?想,在我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现代”之前,暂时还不必赶凑别人的热闹吧!自己的道路,自己走,一步一个脚印。
? (龙应台的著名演讲)
1.作者认为文学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举了鲁迅和苏轼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政治家和政客的差别就是人文素质的有无。
B.作者龙应台认为文学是白杨树的湖中的倒影,可以帮助我们更真实地认识世界。
C.作者演讲的根本目的是想提高政客的人文素质。
D.本文词锋锐利,文字灵转,思虑缜密,揭开我们社会的病象,让我们张大眼睛去看、去反省、去深思。
E.本文作者演讲地的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些政治家家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有些人?张晓风
(一)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但他们,我却清晰地记得。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位女老师,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同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位女老师的多。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的自信。
(二)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瞪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案件,“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三)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却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为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那陌生人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四)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清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那年七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奔波过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头,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美丽的彩笔——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①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朱注——指朱熹对《论语》的批注。
16.为什么“我”能清晰地记得“有些人”?(4分)
17.结合第三节“我”与第四节“数学老师”待人态度的描写,赏析作品的对比手法。(6分)
18.善于从熟悉的生活中发掘出促人深省的深意,是张晓风散文创作的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认识。(5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一个人在山上
周 皓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的房子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锷墓、云麓宫、鸟语林等。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的岳麓山。
  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
  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前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从未见过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再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申明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年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一或许,我眼下站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哪里会有!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一棵稻谷是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人或者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本身都渺小。
  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面对山也应该是--至少我们的灵魂应该是。
  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比较,你就渺小了。
  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1.作者写到“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见画横线处)。
(1)“熟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陌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见画横线处)。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借助衬托手法,以喧闹的晨练和讨厌的旅游突出对孤独的山的领悟。
B.对于自然无情的侵袭和人类亲切的探访,山对一切都会欣喜的接纳,这种“大气”令人类感慨和崇敬。
C.作者领悟到真实强大的生命是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
D.人只要摆脱了奢望,就会和自然活着的万物一样伟大,和自然本身一样伟大。
E.作者着力抒写自己登山时的感受,当你用心去面对、解读山上的泥石、树木和花草时,便可以领略到山在沉默中蕴藏的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无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都受到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的强烈影响。它不仅是宗族凝聚力的一种保障,而且是王权的重要支柱。君权、地方行政权都渗透了宗法父权的因素。这是封建专制制度得以长期牢固统治的条件之一。在国家的立法中,不仅确认了有关封建宗法制度的大量内容,而且承认宗法家规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是国法的重要补充。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宗法制度强烈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立法以及司法,甚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B.宗法制度成为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坚强基础
C.中国古代社会,宗法精神无处不在,渗透于整个社会生活
D.宗法制度被中国古代国家立法所确认,并成为国家立法的补充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开始复兴
虽然全世界已经开始习惯中国飞速增长的全球贸易顺差,但是中国官员正在为本国一个不断出现赤字的领域苦恼,那就是文化领域。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四经济强国,在全球贸易谈判以及汇率等各个问题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它没有像《哈里·波特》和《达·芬奇密码》这样的畅销书,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让它变成一个文化强国。
北京将于2008年主办夏季奥运会,今后几年被视为一个重要契机,中国可以借此展示自己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
通过关注文化来提升中国在海外的形象,这是北京制定的旨在把自己描绘为一支“软力量”的外交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从非洲到拉丁美洲,再到亚洲,中国政治家一直想方设法将一个和谐的、热爱和平的国家形象展现在各国面前。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外国人经常会想到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个国家为自己拥有的悠久而璀璨的文化遗产而自豪。然而中国人,特别是文化领域的官员也抱怨说,海外的观察家对中国现有的艺术、文化和新闻报道抱有偏见。
现在,中国文化界的负责人正急于扭转这种局面。为了将中国文化推广到全球各地,他们采取了一项旨在普及汉语的大规模行动。北京宣布,计划在全球各地成立100所孔子学院,帮助外国人学习中国普通话。
随着汉语的普及,书籍和其它出版物也成为中国发起的文化攻势的重点。中国官员正在寻找一部大作,从而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文化界的地位,并让外国出版商为争夺外文版权展开大战。
去年,企鹅图书有限公司花费10万美元买下了姜戎所著的《狼图腾》的英文版权,从中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图书市场的未来。
北京明白,像电影、音乐和美术这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可以和别的商品一样,出口到海外赚取巨额利润,北京希望中国能够和日本及韩国抗衡,成为流行文化潮流的引领者,以及亚洲的文化大国。
根据文化部发布的报告,目前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据13%的份额,而中国及亚洲其它所有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只有约6%。
在毛泽东领导的时期,共产党发动人们“破四旧”,从过去的风俗习惯到过去的节日,再到过去的思想与传统,都成为需要破除的东西。但是如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市场潜力以及它对来中国游玩的无数外国游客的吸引力让中国文化在得到官方许可的情况下开始复兴。
今年,国务院新确立了“文化遗产日”,旨在宣传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还拟定了一份“濒危”文化传统清单,其中包括一些古老的手工艺和节日,此外还就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出台了一部法律。中国还计划在举办奥运会之前开放一系列新的博物馆和文化场馆。
(《参考消息》)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赤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中国因过分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直接导致文化产业严重滞后 的惨痛现实。
B.指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与快速增长的经济不相适应。
C.指中国文化失去了世界文化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已跟不上当今流行文化的潮流。
D.指中国人,特别是文化领域的官员对本国悠久的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自豪感。

1、阅读题  

百年思索
小题2:下列不属于中国政府采取的“文化复兴”措施的一项是
A.在全球开展大规模的普及汉语行动,计划在全球各地成立100所孔子学院,用于帮助外国人在自己国家学习汉语。
B.以北京主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为契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也是一个文化大国。
C.中国确立了“文化遗产日”,拟定了一份“濒危”文化传统清单,出台了一部关于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
D.中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文化思想等,已逐渐显示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市场潜力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吸引力。
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中国拥有了像《哈里·波特》和《达·芬奇密码》这样全球畅销的著作,中国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
B.企鹅图书有限公司花费10万美元买下了姜戎所著的《狼图腾》的英文版权,表明中国文化的复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C.中国文化作为外交总体战略“软力量”的一部分,在展现中国和谐、热爱和平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文化复兴的最终目的是和日本及韩国抗衡,成为国际流行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国。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