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9 19:42:0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片苍茫 戴?涛 白生要去茫县做知县,到恩师大学士多举府上辞行。待白生坐定,多举便让人端上一盘水果,问白生,可识得盘中为何物?白生细细打量一番,说,状如梨,梨有皮,或黄或青,而此果似无皮,白如雪,透如水,学生真不知何方仙果。 多举抚掌大笑,说,这亦是梨,名晶梨,产地即是茫县。他拿起一个递给白生,白生接过梨来,小心翼翼张开嘴,未等劲咬,只听得一声脆响,一股清香扑鼻,一股甘甜沁脾。 好梨好梨,白生情不自禁脱口叫道。多举说,当今从皇亲国戚到满朝文武非此梨不吃,茫县可真是个好地方哟。白生忙跪倒,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 烟花三月,白生起程。一路春色诱人,白生无心恋景,很快便到了茫县。此时一班县衙的官吏幕僚和当地的乡绅名士已迎候多时,寒暄过后便请白生到鸿运楼洗尘。酒过三巡,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见是苹果,随口问道:“咦,茫县不是盛产晶梨么?”小二却面露难色,禀大人,小店什么新鲜果子都有,就是未备晶梨。白生说,入其乡则随其俗,我偏就稀罕这遍地都是的土产。 听得此言店小二却急了:“禀大人,这晶梨如今实在是想买也买不到了。”白生好生纳闷,便看了看坐在身旁的县丞汪过,汪过立刻端起酒杯说,我等还是一起敬白大人一杯吧。众人也都纷纷应和着祝白大人平步青云。白生于是糊里糊涂地举杯。待酒足饭饱,已是掌灯时分。 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白生赶紧升堂。新官上任,自然要漂漂亮亮地审几件案子,可白生在堂上正襟危坐了一整天,不见一人来告,而且一连三天皆如此。 第四天,白生实在觉得无聊,便喊了退堂,然后换了便服一个人悄悄出了县衙,策马朝乡间跑去。茫县多丘陵,举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此时一片雪白,清气四溢,悦人眼目。待马跑近,但见一株株一人多高的梨树枝繁叶茂,盛开着朵朵娇嫩的小白花,更有无数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白生看得如痴如醉,连连喝道,美景美景! 这时,不知从哪儿跑出一男童,上前来捉蜜蜂。捉到后便立刻将蜜蜂撕成两段,随即放在嘴边贪婪地吮着。 白生问,你吃什么?男童答,蜜蜂。 白生说,可这小生灵却被你无端弄死了。男童说,我饿。 白生大怒,饿你回家吃饭呀!家里没饭。 白生这才注意到眼前的男童竟是如此瘦弱。 白生随着男童到了他家。几排东歪西倒的茅屋,其中一间,推门进去,白生一惊,四壁空空,只有土坑上躺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白生问男童,你爹呢?男童答,这就是我爹。白生又是一惊。 从男童家出来,白生又踏进另一间茅屋……当白生离开寨时,心沉得如同铅坠,抬头西望,残阳如血,遍地的梨花也是殷红殷红的。 你别看这晶梨雪白雪白的,可在我们百姓眼里它可是血红血红的。 你说每户上交一筐梨给朝廷也算不得什么,可你知道么,这晶梨多么刁钻古怪,三亩地一粒粮食没种,全种了梨树,也只能收得这一筐好梨。 你问我这日子是怎么过的,挑剩的孬梨到外边换得半年的杂粮已是大幸,余下的日子就靠要饭了。 回到县衙,白生将县丞汪过叫到书房,阴沉着脸问道,汪大人,你可知道百姓为梨遭的罪?汪过说,知道。白生说,就没办法么?汪过说,有,白大人,您把梨伺候好喽,早点儿像您的前任那样由幽谷迁乔木,离开茫县,此外别无他法。 白生沉默无语。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金秋十月,晶梨收获的季节。今年的梨格外好,个儿大肉嫩透着水灵。衙门上下忙得不亦乐乎。总算把梨收齐了,一个不落全装了船。按惯例,由县丞押运进京,临行前白生突然对汪过说,这趟不劳你的驾了,我亲自走一趟。汪过淡然一笑,自当相让。 一月有余,运梨船终于回归。不出汪过所料,白生果然没有回来。又过了数天,朝廷果然派来了个新知县。汪过旁敲侧击地打听白大人,谁料竟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白生送到朝廷的梨不知何故竟然又酸又硬,皇上才咬了一口,梨没有咬下,却将半颗圣牙咬落,于是龙颜大怒,将白生打入死牢。 腊月二十八,圣旨传来,命茫县砍去所有梨树,永不得再种。百姓闻听此讯,雀跃欢呼,奔走相告,个个操起砍刀奔向自家梨园。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 是夜,京城,白生被推出午门,天地一片苍茫。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开篇以多举荐梨入笔,自此“晶梨”便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梨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相交织,最终演绎出一曲为民谋福者殒身不恤的悲歌。 B.作品将主要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上有贪婪的皇上、多举等权贵,下有狡诈的汪过等地方污吏,白生处境之艰难决定了其反抗态度之坚决。 C.这篇作品中有许多出乎文中人意料的笔墨,如新官无案审、茫县无粮吃、白生有去无回、梨树永不再种……这种笔法的运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有趣。 D.这篇作品语言较为雅致,“心沉得如同铅坠”的比喻,用语贴切;“雪白”与“殷红”的对比,色彩鲜明;“你别看”“你问我”等人物语言,真切传神,颇具感染力。 E.“苍茫”,即空阔辽远,无边无际之意。作品以此为题,便寓有作者对百姓深重苦难的怜悯,对父母官孤独悲壮的哀叹,对世道昏暗荒谬的忧愤,韵昧苍凉。 2.(1)茫县官吏乡绅为白生接风洗尘这一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天……”一段中,画线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①这一情节写J店中无梨的境况和县丞汪过的遮掩一用这一连串令人感到蹊跷的事构成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②这段景物描写,一方面表现出梨树繁茂、梨花矫艳,用“雪白雪白”的梨林美景反衬出后文百姓“血红血红”的非苦生活,另一方面用蜂蝶起舞引出下文男童捉蜂吮蜜的情状,推动情节发展。 3.意义方面:这句违背事理逻辑的描写,写出了人们普遍具有的幻觉,表现出白生义举的感天动地,使枯树生花,使严冬呈现春意;同时,也以满树的白花为白生被斩寄托哀思。 作用方面:与前文写春时梨花盛开相照应,为下文写白生被斩营造悲壮的气氛,使作品前后意境相谐,浑然一体。 4.①白生临行前拜见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一示其想要有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 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题。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 朱成玉 立秋了,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它们齐刷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令你无力躲闪。比如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健康地存活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这已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它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霜凌辱,却依旧鲜亮,晶莹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 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事。阳光开始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寂寞的红。 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因为叶子落了,曾经的青春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清扫这满地狼藉。 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 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雨的云,轻轻的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的云里。 不管天气的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她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的叶子。 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 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我想,如果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 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她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 (选自《读者》2009年第6期,文章有删改) 小题1:文章标题是“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请从文中找出祖母与落叶之间有哪些联系。(5分) 小题2:文中两次提到“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小题3:请具体分析文章末尾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其意图主要是为了表达秋天之美和作者对秋的向往之情。 B.本文刻画了一个坚强、乐观、忠贞、隐忍、有文化知识、热爱生活的祖母形象。 C.文章第十一自然段写“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同时又说“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楚的。 D.文中两次写到“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起到了抒情线索作用,把景、情、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行文脉络清晰。
| E.文章第十七段把祖母喻为“落叶”,把祖父喻为 “风”,旨在说明祖母祖父之间浓厚的情感,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祖母的皱纹如同落叶上的脉络。②祖母总是不停地翻检那些落叶,把中意的珍藏起来。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祖母像从不惊叫的落叶默默承受。④祖母习惯在落叶上写哀婉的宋词,怀念着祖父。⑤一个落叶的秋天,祖母如同秋叶安详离去。(5分,每点1分) 小题2:叶子生命的结束,姿态优美地飘落,在风中起舞,如同开始了一次旅行;祖母内心凄苦,一直深藏着别人无法安抚的苦痛,祖母的去世是去赴与祖父的约会,这样就可以把祖母生命的结束看作是一次灵魂旅行。(意思对即可,分析叶子内容2分,结合祖母分析4分。) 小题3: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和前文,收束全文,使以“落叶”为主线的文章结构更为严谨。②内容上深化主题,借落叶之语表达了祖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父深深的思念之情。(分析结构和内容的作用各3分。) 小题4:B D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要放回原文中去理解,然后品读“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这个比喻句,在文中找出描写落叶的文字,然后概括归纳出二者的相似点。如“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一句,可以概括为“祖母的皱纹如同落叶上的脉络”。 小题2:此题要在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这一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祖母与落叶之间有太多的相似点,祖母的去世跟落叶的“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一样类似,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组织答案即可。 小题3:此类题目一定要分析结构和内容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往往都是照应前文,首尾呼应;内容上的作用往往都是深化主题,表达情感之类。可以把这些作为固定的组织答案的模式,然后结合具体的问题以及对整体内容的感悟来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如本题在内容上的作用可以这样来写:内容上深化主题,借落叶之语表达了祖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父深深的思念之情。 小题4: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A.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人提供背景;C.“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梦楚的”与文不符;E.没有深化主旨。故选B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对视觉文化投以了较早的青睐。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问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当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的电视画面有什么感想。他说,看着双子大楼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他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90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他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小题3: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1)两种说法是从个体与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2)“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主动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3)“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个人完全成了观者。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B、原文是“它将是美国永远的痛”,所以说“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是错误的。本题考查的是社科文中常见错误点之一——张冠李戴。做这类题难度不大,但要求考生阅读时要细心,要将题目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发现不同之处。
小题2:试题分析:D、原文信息是视觉文化会带来商业利益这样必然的结果,说明视觉文化也只是产生商业利益的条件之一,而非唯一。所以“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必须平面化、碎片化”错误。本题考查的是社科文中常见错误点之一——混淆充分和必要条件。这是社科文阅读中最难的一个知识点。考生平时要正确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
小题3:试题分析:“主动”与“被动”是一组矛盾,几乎所有命题者都喜欢在看似矛盾的概念上作文章,解答这类题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表面是矛盾的。二、实质是不矛盾的。解答题要将这两个关系弄清楚。本题说其是“主动发现的过程”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谈的,比如文中提到了同济大学一位教授对9·11双子塔的独特看法。它侧重于观察者主观的感受。又称其为“被动的行为”仅仅是从行为的角度来说的,因为不管你主动不主动,所有的景象都会呈现在你的眼中,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是被动的行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近日,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下,我国首次全环节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并抓获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
此案的侦破揭开了食用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六大环节——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每年有数以万吨的地沟油流向国人餐桌,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沟油问题屡禁不止?除了需要反思地沟油背后的行政管理缺失问题,还应看到围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各个环节折射出的立法空白和司法盲区。
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油脂约2200万吨,其中15%约330万吨成为废弃油脂。地沟油本身并非完全有害、无用的物质,经过合理的加工程序,地沟油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如加工成生物燃料。
记者注意到,我国对餐饮业废弃油脂——即地沟油原料的处理回收还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立法方面亦存在空白,导致本应发挥“余热”的地沟油流向餐桌。
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对餐厨废弃物的排放、回收、运输等内容提出了要求。这表明,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地沟油供应链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上述意见并非法律、行政法规,也非部门规章,其内容的具体落实还需各地方政府细化为当地的规章制度。
根据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地沟油的回收需要政府在适当运用经济杠杆的同时,制定“泔水回收”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泔水”的流向,并配以行政、司法部门的严格执法,多管齐下,才能将地沟油重新扳回正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人们吃的每10顿饭中,可能就有一顿用的是地沟油。
在地沟油流通过程中的关键“黑手”是粮油供应商。他们从地沟油生产企业处甚至许多“黑作坊”收购加工过的地沟油,然后再销往食用油批发部,甚至假冒成名牌产品后直接销售给各个餐馆、饭店。
在此过程中,由于粮油供应商与各个买家之间都是买卖合同关系,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无从直接介入进行监管。同时,各大食用油批发部和餐馆、饭店的经营者又非地沟油的最终食用者,因此,在巨大的利润空间面前,他们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外,由于我国在对地沟油的检验方面存在漏洞,让地沟油很容易蒙混过关。以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为例,按照国标,食用油检验通常都是检验酸价、苯并芘、农药残留等9项指标。如果仅检验这9项,地沟油也可能合格。比如,警方日前在浙江宁海查获了大量地沟油并向有关部门送检,按照现行的国标检验,送检的10个样品中,只有两个样品不合格。
据专家透露,地沟油生产者会根据《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火碱之类的东西,把地沟油中不合格的指标掩盖住。
然而,面对“人人喊打”的地沟油,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并非易事,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成了“拦路虎”。首先,地沟油的使用范围太广,消费者难以确定侵权主体。根据公安机关破案的情况,购买地沟油用于烹饪的餐馆、饭店无法统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就餐的次数大大多于从前,消费者极有可能在多家餐馆就餐时都遭遇到地沟油,因此侵权主体的确定成为一大难题。
其次,地沟油对人体的伤害并非显而易见,消费者举证证明损害后果十分困难。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责任的构成需要有损害后果作为要件,而地沟油对人们健康的伤害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多年之内无法显现。
1.?根据文中信息,对地沟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地沟油事件涉及面极广,全国已有14个省发现地沟油流回餐桌的现象。
B.地沟油危害极大,其中包含的危害物资之一黄曲霉素是砒霜的100倍。
C.食用人数极多,人们吃的每10顿饭中,就有一顿用的是地沟油。
D.地沟油并非无用的物质,可以变废为宝,加工成生物燃料。
2.对地沟油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沟油生产企业——粮油供应商——食用油批发部和餐馆、饭店的经营者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利益产业链,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无从直接介入进行监管。
B.由于对地沟油的检验方面存在漏洞和地沟油生产者会在加工过程中添加检验需要的相应化学物资,导致地沟油在检验中常常检不出不合格的指标。
C.地沟油对人们健康的伤害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多年之内无法显现,导致民事诉讼证据不足,从而使消费者无法维权。
D.除了行政管理缺失,还有在打击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时存在立法空白和司法盲区。
3.从本文看,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地沟油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适当运用经济杠杆的同时,制定“泔水回收”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泔水”的流向,并配以行政、司法部门的严格执法,多管齐下,才能将地沟油重新扳回正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文化遗产问题?张中行
前面介绍文言部分曾说,我国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有许多优点值得保留,享用。可是继承,享用,先要学会它。不管《资治通鉴》《全唐诗》价值多高,你不会文言,就只好望书兴叹。可是,如上一节所说,学的人和会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已经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专业(比如称为古典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应该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大众。这可以慰情聊胜无,但困难不少。首先是培养哪些人。这像是容易决定,培养适于学古典的。可是,怎么能知道哪些青少年适于学古典呢?这就不能不先考虑自愿的原则,可是这样一来,就不得不让更多的人先尝尝古典,也就是学文言。这在现在是正在实行(学生的语文课里有文言),将来行得通吗?其次,把责任交给少数学古典的,传递,自然就遇到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的问题。比如说,《资治通鉴》值得传递,还勉强能够传递(也难免隔靴搔痒),《全唐诗》就太难了。继承、享用,将来占主要地位的恐怕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而这偏偏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其三是遗产种多量大,传递,不是少数人所能胜任。考虑到这些情况,在不很久的将来,妥善的办法恐怕仍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船是让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有学会的机会,一只船是培养不太少的专业人员,整理介绍。两只船,由理想方面说,最好是以自学为主力,专业为辅助;如果事实上做不到,那就只好倒过来,以专业为主力,以自学为辅助。这都是说不很久的将来;至于很久的将来,那会牵涉到汉字存废的问题,古典文献重要性变化的问题,只能由那时候的人去考虑去处理了。
现代语从文言里吸收营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过去这样做过,而且量相当大,如成语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作风”之类不显而易见,其实也是。还有不少先例。就文体说,最突出的是戏曲的曲词,几乎把文言的所有花样都拿来应用了。就人说,举一位近的,如鲁迅,如果他不熟悉古典,杂文就不会写成这种韵味。这不是说他就写不好,而是说不是这种韵味,这韵味,有一部分是从古典来的。不过鲁迅的文笔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是学通了才能够吸收,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必须兼通今古,才能把文言的优点“化”入现代语;不然,如现在报刊上有时会出现的擦脂抹粉的文章,从文言里搜寻一些熟套硬往现代语里塞,成为非驴非马,那就想求好而适得其反了。通,先要学。可是现在的趋势是学的人越来越少,将来是一般人与文言成为路人,认识尚且谈不到,更不用说取其所长了。因此,至少我这样看,今后的现代语,想再从文言那里吸收什么营养,是几乎不可能了。
比文言年轻得多的是唐宋以来的白话,其中有不少,如《水浒传》《红楼梦》等等,我们还在看,能不能从那里学点什么?很难说,因为这不象科技,引进新的,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据我所知,近年来有些写小说的人曾从那里寻得一些乖巧,有少数甚至心摹手追。可是写小说的终归是少数,比如写论文,写记事文,写抒情文,也能从其中吸取点什么吗?理论上当然可以,或说应该,因为那时期的白话,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或深思的,就是追随口语,求通俗流畅。我们现在的不少文章不是这样,能够对比,想想,也许会有些好处。
小题1:
这篇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面3个比喻所表达的作者的意思。
①“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这个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②“也难免隔靴搔痒”这个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③“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这个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每项均不超过20个字)
小题2:
.作者举鲁迅先生为例,就从文言里吸收营养问题阐明了两点看法,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
这篇文章是谈古诗文的,但也间接地批评了现代文的一些缺点,这些缺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
、①文言价值大,可是读不懂,就用不上。?②翻译介绍文言不易传达文言的神韵。?③欣赏古典文学要阅读领会,不能只看翻译介绍。
小题:
①不能从古典作品吸取营养,就难以形成独到的文风韵味。?②不把古典作品学会学通,勉强生搬硬套,就会不伦不类。
小题:
①有些现代文食古不化,生搬硬套文言的一些辞藻,结果适得其反。?②有些现代文章不像古诗文那样通俗流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