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一)
A.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 B.论述了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观点。 C.前者论述了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观点。后者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 D.分别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有密切联系,以及诗歌的创作所需要的饱满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观点。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太阳能何时进入寻常人家
大家都知道,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关于利用太阳能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它至今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目前,家用的太阳能装备大多是太阳能电池板,它可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日本能源比较缺乏,所以他们对太阳能十分重视。据日本有关部门估计,日本2100万户个人住宅中如果有80%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便可满足.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如果工厂及办公楼等单位用房也进行太阳能发电,则太阳能发电将占全国电力的30%至40%。日本政府力争于2100年实现太阳能发电量达到500万千瓦时的目标。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较高,所以要建立太阳能发电厂就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先将光能转换成热能,再以热能生成的水蒸气带动蒸汽涡轮机发电,这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方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就开始在美国加州的沙漠地带,建造了9座太阳能发电站,合计发电能力达到可观的354兆瓦。这种技术相对而言非常简单,几百个跟随太阳转动的凹面镜,把接收到的阳光,集中到位于聚焦点上的一个真空隔热吸收管中,把吸收管里的特种高温油加热,高温油把热量传送给水,生成水蒸气,水蒸气带动蒸汽涡轮机生成电能。但是在此之后,尽管曾经有过不少计划,但国际上却再没有建造过一座光热发电站。人们对光热技术兴趣减弱的原因,主要在于常规能源载体的市场价格降低了很多。
太阳能发电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光靠建筑物房顶来发电是远远不够的,发电效率和成本也比较高,所以要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发电,需要大面积铺设太阳能装置。一些科学家建议通过超导电缆将全球太阳能发电站组成统一电网,以便向全球供电。到了2100年,即使全用太阳能发电供给全球能源,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占地面积也不过829万多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只相当于全球海洋面积的2.3%或沙漠面积的51.4%。为了不占用有限的地球面积,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向太空要太阳能,在太空中建一些大型的太阳能发电站,然后把这些电能以微波方式发送到地球。
要使太阳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达到实用水平,从技术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提高太阳能光电变换效率并降低其成本,二是要实现太阳能发电同现在的电网联网。从社会政策上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获得普通百姓对清洁能源的支持,二是要获得政府对太阳能发电的前期投入。
1.根据文意,下列对“太阳能发电站”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太阳能发电站没有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发电,是因为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成本较高。
B.太阳能发电就是把光能转换成热能,热能生成水蒸气,然后带动蒸汽涡轮机发电。
C.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建立太阳能发电站的国家,建造的九座太阳能发电站合计发电能力达354兆瓦。
D.太阳能发电站技术比较简单,只要几百个随太阳转动的凹面镜就行了。
2.下列对“日本2100万户个人住宅中如果有80%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便可满足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可节约全国总发电力的14%。
B.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其发电量相当于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
C.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将增加总用电量的14%。
D.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其消耗的电能将达到全国电力的14%。
3.“(太阳能)至今还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有诸多原因,选出不属于其主要原因的一项(? )
A.在提高太阳能光电变换效率,并降低其成本方面尚不理想。
B.太阳能发电与现在的电网尚未成功联网。
C.普通百姓对清洁能源还没有达到认可的程度,政府的前期投入也还不够。
D.目前尚未提供建造太阳能发电站的足够面积。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科学家提出的在太空中建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然后把这些电能以微波的方式发送到地球,缺乏可操作性。
B.日本能源比较缺乏,其利用能源的出路之一就是大力开发太阳能。
C.由于太阳能发电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将来在沙漠、太空、海洋建造太阳能发电站将成为最佳选择。
D.利用超导电缆技术,将全球太阳能发电站组成统一电网,将使人类全球供电的理想成为可能。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渴望健康的人
【意大刑】迪诺·布扎蒂
距离城市约莫两公里的山岗上,坐落着一所庞大的城堡式的麻风病院。一道坚固的厚实的围墙高耸在城堡的四周。
薄暮时分,麻风病人们照例聚集在围墙跟前。
唯独一个年轻病人从不在这种场合露面。他入院方两个月,出身高贵门第,他叫姆赛利东。?
“你怎么在这里独自闷坐?”同伴们问道,“你不妨也去听听新闻,想必十分有趣呢!”
“这意味着你们已经听任命运之神的摆布,而我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明白吗?”人群中走来一个名叫贾柯莫的老头,他是麻风痛院资格最老的病人,听到姆赛利东的话说:“可怜的孩子,我到这儿将近一百年了,凡我遇到的人,或者说走进这个大门的人,从来不曾有谁能够活着走出去的。这是麻风病人的命运。"
“不过,”姆赛利东说,“我需要恢复健康。我是百万富翁,你倘若登上围墙,就能瞧见我的府邸和它的两个闪烁着耀眼光辉的白银圆顶。我的骏马、狼犬、猎人在等待我,期待我重新回来。你应该明白,我需要健康。”
“倘若仅仅凭主观的意愿便足以驱逐病魔,事情自然十分简单。”贾柯莫慈祥地微笑.
“可是,”青年带着固执倔强的神情说,“我掌握着其他人不知道的秘诀。”
“噢,”贾柯莫说,“确实有一伙骗子,专门兜售一种据说能够治愈麻风病的秘方灵药,我年轻时曾经中过这样的圈套。
“不,无须借助于药物,我只是向上帝祈祷。”
“析求上帝施恩治愈你的病?难道你果真相信上帝能够显示圣迹,妙手回春么?”
“是的,你们每个晚上去胡扯,而我却在向上帝祈祷。即便是吃饭的时候,甚至进入睡乡之后,我也不曾停止默祷。”
贾柯莫听着这一席话,身躯不停地颤栗,滚滚热泪夺眶而出,淌在死灰色的脸皮上。
“是的,是的”,老头儿呜咽着说,“像你这般年纪的时候,我也曾专心致志于祈祷上帝,七个月孜
孜不倦地努力的结果,我即将重新获得健康,谁晓得我中断了祈祷,竟然统统毁于一旦。”
姆赛利东问:“你不相信我?”
“愿上帝保佑你。”
姆赛利东毫不动摇,坚持祈祷。修炼持续了几近两年。一天,姆赛利东走出病室,人们惊诧地发现,他的狮子一般的丑陋的模样不见了,显现出的是一副青春焕发的英俊脸庞。麻风病症消失了!?
“他恢复了,健康了!”病友们欢欣雀跃。
他获得了自由。大家举行欢送仪式。贾柯莫老头儿陪送他出院.哨兵检验了证件,启开大锁,打开了大门。
晨光灿烂,葱郁茂盛的树林,青翠如茵的草地,鸟儿发出清脆甜润的啁啾声。莹白的塔楼,花凉台,招展的旗帜,宛如龙蛇的风筝在天际飘荡。
贾柯莫看到青年人喜形于色,容光焕发。姆赛利东露出欣慰的笑容。骤然间,青年人的脸色刷地一下变得苍白。
“你怎幺了?”
姆赛利东倒退了一步,用双手捂住面孔:“天哪,多么可怕啊11’
“你怎么啦?”贾柯莫重复地问。
“简直无法忍受."姆赛利东惊呼,他眼前的景象霎时间完全变了。塔楼和宫殿的圆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见龌龊的茅屋、粪土,贫穷;屋顶上的旗帜不见了,只有黑压压的一片牛虻。
老头儿问:“告诉我,是淫秽腐朽取代了原先的辉煌灿烂,颓败肮脏的茅屋取代了原先金碧交辉的宫殿,是这样么,姆赛利东?”
“是的,是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可怕。为什么?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我知道,”老头儿回答,“这是我们的命运,一切全得付出昂贵的代价。现在该你偿付代价了。”
“偿付代价?为什么?”
“因为上帝的恩典是你的精神力量。你战胜病魔,你不复是往日的你,而是脱胎换骨了。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最终成为过眼云烟,你拥有百万家产,可如今你视金钱若粪土,你往日门第高贵,如今成了纯洁的圣者!这就是偿付的代价。你最终成了我们的人,姆赛利东,留下来吧,留在我们这些麻风病人中间,这是如今你唯一的幸福。喂,哨兵,把大门关上吧。”
砰然一声响,哨兵关上城堡的大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讲述了姆赛利东进入麻风病城堡治疗麻风病并最终留在城堡的故事,情节诡异独特,文笔华丽、清新。
B.小说中的贾柯莫是个智慧老人,他用自己在麻风病城堡里的亲身经历教育指导姆赛利东。他与姆赛利东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写到贾柯莫也曾七个月专心致志祈祷上帝,但因为中断了祈祷,结果竟然统统毁于一旦,这是作者为表现姆赛利东的毅力而设的衬托之笔。
D.小说写姆赛利东“淫秽腐朽取代了原先的辉煌灿烂,颓败肮脏的茅屋取代了原先金碧交辉的宫殿”,说明他患病两年,他的豪华府邸无人打理荒芜破败了,
E.“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如今你视金钱若粪土”,小说结尾,贾柯莫的话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健康的生活。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姆赛利东在挣扎着摆脱命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4分)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是—段景物描写,联系全文说说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小说结尾“砰然一声响,哨兵关上城堡的大门”,这里“门”和“关门”象征了什么?简析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光荣的事情 〔美国〕马克·吐温
我记得有一次,身边分文不剩了,但在天黑前又急需三美元。我茫然不知所措,到哪里去弄钱呢?
我沿着街道徘回了整整一小时,也想不出一点办法来。后来,我走进爱伯特旅馆,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这时一只狗朝我走来,停在我身边,打量着我,好像是在说:“你想交朋友吗?”我好奇地注视着这只可爱的畜牲,它快乐地摆动着尾巴,围着我团团转,用头在我身上摩挲,一再地仰起头,用棕色的眼睛看着我。这真是一只逗人喜爱的小东西,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象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
过了一会儿,密尔将军——一位民族英雄穿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制服走了过来,人们都羡慕地望着它那身显眼的制服。这时他突然看见了这只狗,停了下来,眼睛里流露出喜爱的神情,看得出他也迷上了这只漂亮的畜牲。将军不自禁地走上前,轻轻地摸着这只狗,说:“这是一只很好的狗,多逗人喜爱呀!你愿意买吗?”
我爽快地说:“可以。”
“卖多少钱?”
“三美元。”我回答。
将军大吃一惊说:“三美元?只卖三美元?这可不是一只平常的狗啊,它至少值五十美元。你大概不懂行情,我不想占你的便宜。”
我还是回答:“不错,三美元,只卖三美元。”
“那么好吧,既然你坚持这个价钱。”将军说着,高兴地递给我三美元,然后带着狗一直向楼上走去。
约摸十来分钟光景,一位相貌温和的中年绅士走了过来,四下里东张西望。我对他说:“你是在找狗吗?”
他焦急的脸上露出一线希望,顿时松了口气,连忙回答:“对、对!你看见啦?”
“是的,一分钟前它还在这里。”我说,“我看见它跟着一位将军走了,如果你需要我试试的话,我愿意帮你找回来。”
我很少看见一个人如此感谢我,他连连表示愿意让我试试。毫无疑问,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找回来。我暗示他不要舍不得一点钱作为酬谢,他明白了我的意思,满脸笑容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一边问我要多少。
我说:“三美元”。
他惊讶地望着我说:“啊!这算不了什么,即使给你十美元,我也心甘情愿。”
但我说:“不,我只要这些就够了。”我二话没说就上了楼。人们一定会说我傻吧,怎么多一分钱也不想要。
我向旅馆服务台打听到了将军房间的号码。当我走进房间时,将军正在非常高兴地给狗梳理着。我说:“将军,真对不起,我要把这狗带回去。”
他吃了一惊说:“什么?带回去!这是我的狗了,你已经卖给了我,价钱是你出的。”
“是的,”我说,“一点不错,但我必须带他回去,因为有个人在找它。”
“什么人?”
“这只狗的主人,这不是我的狗。”
将军更惊奇了,不知说什么才好,半晌才说:“你的意思是你把别人的狗卖了?”
“是的,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狗。”
“那么你为什么要卖呢?”
我说:“哎呀!你真问得稀奇,是因为你要买它,我才卖给你,是你自己出价买这只狗,这你不能否认吧。我既没有要卖它的意思,也没有说要卖它,我甚至连想也没想过要卖它呢……”
将军打断我的话,说:“这正是我生平遇到最稀罕的事,你是说你出卖的这只狗不属于你……”
我不等他说下去,便说道:“你自己说这只狗可以值五十美元,我只要了三美元,还有什么不公平吗?你提出多付些钱,事实上我只要了三美元,这你不否认吧。”
“哎呀,我并不是非要这只狗不可,事实上是你自己没有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说:“请别再费口舌了,你不能回避这个事实:买卖是公平的,非常合理。但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狗,因此,争论下去也是白搭。我必须把它带走,是因为有个人要它。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你懂了吗?如果你处在我这个位置,假如你卖了一只不属于你的狗,假如……”
将军连连挥手:“好啦,好啦,不要说这一大堆令人迷惑的辞令了,你把它带走,让我休息一下吧!”
我还给了他三美元,把狗带到楼下,交给了狗的主人,得到了三美元作为酬谢。
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去,因为?。我决不会用那卖狗的三美元,因为狗不是我的。但我从狗主人那里得到的三美元,那才真正是我的,因为那是我赚来的,那位狗主人如果没有我,一定不能找到狗。我这种认识,至今不变,我永远是光荣的。大家知道,在那种情况下,我非那样做不可。正因为这样,我可以永远说这样的话:“我决不会用那种来路不明的钱。”
12.“就象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3.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有益于主旨的表达。(2分)
14. 小说为什么以“光荣的事情”为题?(5分)
15.请赏析文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16. 透过这个以小见大的故事,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睿智,小说不但诙谐幽默,而且耐人寻味。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请联系现实加以说明。(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