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A.其为政以安民为本/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而后乃今将图南 C.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当与秦相较 D.或欲构戏于琬曰/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
从前秦国的灭亡,是由陈胜、吴广首先发难,今天魏国有辽东三郡之变,这是天赐良机。)
(2)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杨戏想要赞成我是正确的呢,却不是他的本心,想反驳我的话,又暴露了我的错误,所以(他)默然不语,这表现出他的好(痛快)。
本题解析:
小题1:推:推究、追究
小题1:A.?人称代词“他”/语气词。? B.?副词, “才”。C.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他”(前方)/互相? D.?介词,“在”/介词,“比”。
小题1:未被治罪但免职;诸葛亮说蒋琬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
小题1:①评分标准:2分。划线词语每处1分②评分标准:3分。划线处每处1分,大意正确1分。
文言参考译文: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成年时与他的表弟泉陵县人刘敏都很有名气。蒋琬凭州书佐的身份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令。刘备有一次外出视察时,突然来到广都县,看见蒋琬不理政事,当时又喝得烂醉,先主大怒,要治罪惩办他。军师将军诸葛亮求情说:“蒋琬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他治政以安定百姓为根本,不把外表的装饰放在首位,希望主公重新加以考察。”刘备一向敬重诸葛亮,才没有治蒋琬的罪,匆忙之中只免了他的官。……不久,蒋琬被任命为什邡县令。刘备做了汉中王之后,蒋琬入宫作尚书郎。
建兴元年,丞相诸葛亮成立丞相府署,征召蒋琬为东曹掾。后来升为参军。建兴五年,诸葛亮进驻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共同留守主持相府的事务。建兴八年,蒋琬代替张裔任长史,加封为抚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带兵外出征战,蒋琬总是以足够的粮食和充足的兵力供给他(前方)。诸葛亮常说:“公琰以他的忠心和正直来寄托报国的志向,他是一个和我共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给刘禅上密表说:“我如果死去,以后的军政大事应该托付给蒋琬。”
诸葛亮死后,(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又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事。当时诸葛亮刚去世,远近的人都忧心忡忡。蒋琬才智出类拔萃,处群臣之首,既无悲伤流露,又没有喜悦的神色,神态举止,和平常一样,由此众人心中渐渐佩服他。延熙元年,(刘禅)下诏书给蒋琬,说:“盗寇没有消灭,曹睿骄横凶恶,辽东三郡人民惨遭暴虐,于是联合起来,与魏绝裂。曹睿大兴各种劳役,往来攻打征伐。从前秦国的灭亡,是由陈胜、吴广首先发难,今天魏国有辽东三郡之变,这是天赐良机。您应整治行装,统率各路军队屯驻在汉中郡,等待吴国的行动,东西构成掎角之势,伺机进攻。”
东曹掾杨戏平时待人简慢,蒋琬与他谈话,(杨戏)有时不理不应。有的人想要在蒋琬面前陷害他,说:“你与杨戏说话,他不理不睬,杨戏不尊敬上级,不也太过分了么?”蒋琬说:“人的心性不同,和人的容貌一样千差万别,表面赞同,而背后非议,这是古人引以为戒的。杨戏想要赞成我是对的呢,却不是他的本心,想反驳我的话,又暴露了我的错误,所以(他)默然不语,这表现出他的爽快。”又如督农官杨敏曾诬蔑蒋琬说:“作事昏庸糊涂,实在不如前人。”有人把这话告诉了蒋琬,主事的人请求追究惩治杨敏。蒋琬说:“我的确不如前人,(他)没有什么可以追究的。”主事人再次陈说,而蒋琬不去追究。主事的人则请求蒋琬下令去问杨敏究竟昏庸糊涂有什么证据。蒋琬说:“如果不如前人,那就是作事不合理,作事不合理,那么就昏庸糊涂。还有什么可问的?”后来杨敏犯罪关在狱中,大家担心杨敏必死无疑。而蒋婉并无偏见,杨敏得以免去重罪。他的爱憎好恶合于道理,都像这样。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满清未造/顾自民国肇造 ?
B.顾自民国肇造/?环顾国内?
C.子孙视之(土地)不甚惜/ 视清季有加?
D.则斯役之价值/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1: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B. 则亩益三斗?益:增加
C.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受宠
D. 为首为讳乎?首:头领
【2】小题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3分)
②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4分)
③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有些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采分点:夙、奇度、异)?②这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采分点:是、游食、因、少)?③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是趁着农闲时候,是不建造的。(采分点:其、因、兴)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机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考察。题中,D项的解释错误,“首”是“主动坦白,自首”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的要求进行筛选。①讲的并不是有远见,只是很合世祖的心意;②讲的是世祖所做的事,并不是高允的远见;③和④写的是高允预测翟黑子的结果,是高允的远见;⑤写的是世祖的做法;⑥写的是高允的远见。
小题3: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照,以确定正误。题中,C项“被皇上杀了”的说法有错,原文是“竟为世祖所疏”。
小题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夙”是“早、早就”之意;“奇度”是“非凡气度”之意”;“异”是意动用法,认为谁奇特之意。第(2)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游食”是“游手好闲、不从事农业生产”之意;“因”作介词,相当于“于是”;“少”是“年少”之意。第(3)句中的“其”作语气副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因”作介词,相当于“趁”;“兴”是兴建、建造之意。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是陇海郡人。高允很小就成了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高允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做了和尚,法名法净。不久又还俗了。高允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传》。
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心意。于是世祖问:“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这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讲农事。古人说,方圆一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一百里就有三万七千亩。如果辛勤耕地,一亩就多收三斗;不辛勤耕地,就少收三斗。方圆百里一减一增,粮食就有二百二十万斛之数,何况这么大的天下呢?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皇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
辽东公翟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这件事被人发觉了。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首呢,还是隐瞒 ?”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如果能表明自己的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黑子认为崔览等人和自己亲近,反而对高允怨怒,说:“按你说法,是诱骗我去死,还不如不直说呢!”于是和高允继绝了关系。黑子因为不诚实回答皇上而终被世祖疏远了,后获罪被杀。
给事中郭善明,性情擅于投机取巧,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高允劝谏说:“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现在建国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远近之风景奇观的壮丽殿堂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古人有句话:“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因为他而受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她而受寒。何况几万人呢?那荒废损耗的数量已经很多了!从古人的道理来推断,有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一定会是这种结果。希望君主圣明,再三思量。”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未之以忠信,远者未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
(2)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
(2)您要成就霸王之业兴举大事么?这就必须从它的根本事情做起。
(3)我因为艰难祸患(或命运坎坷),小时候就遭到不幸。
本题解析:
小题1:渝,改变违背
小题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分别为C和D,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3:“明确的表达反对意见”错。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文言文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呵!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
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务正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说:“人民富裕而又团结了,该如何使用他们呢?”
管子说:“开发财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们的需用;贡献才力而尊崇贤士,以奖励人们求知;施刑罚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实行这些措施没有私心,就能够团结众人;说话一定算数,法令就不会失灵。这就是役使人民的办法。”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要成就霸王之业兴举大事么?这就必须从它的根本事情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备好墨笔。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水泽按时开放,关卡只查问而不征税,市场只书契而不深税,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众,竟好象流水一样。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