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7-03 07:41:31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此世所以不传也
2、单选题 下列划线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夜缒而出?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唯君图之?唯大王命之 C. 以其无礼于晋?使工以药淬之? D. 何辞为?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责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故欲为上用者,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④.,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伐:讨伐 C.交友未笃笃:忠厚 D.恶能善之矣善:认为好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
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B.修身会计则可耻
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
C.然用己未必是也
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D.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格。
小题5: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 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 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 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 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 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 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 身"深厚而雄博"。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因乞李氏以归。 (3分)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分)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人也。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十事,荔对无遗失,倕甚异之。又尝诣征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之,胤言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刺,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仕梁为西中郎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 ? 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为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唯荔与顾协泊然静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寻领大著作。 ? 及侯景之乱,荔率亲属入台,除镇西谘议参军,舍人如故。台城陷,逃归乡里。侯景平,元帝征为中书侍郎。贞阳侯僭位,授扬州别驾,并不就。 ? 张彪之据会稽,荔时在焉。及文帝平彪,武帝及文帝并书招之,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而武帝崩,文帝嗣位,除太子中庶子,仍侍太子读。寻领大著作。 ? 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性沈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 ? 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欲数往临视,令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帝不许,乃令住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方欲仗委,良须克壮。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荔终不从。卒,赠侍中,谥曰德子。及丧柩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子世基、世南,并少知名。 (《南史·虞荔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太守衡阳王亦造之 造:拜访 B.未有板刺,无容拜谒?刺:名帖 C.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馆??勒:统率 D.文帝嗣位,除太子中庶子??除:任命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虞荔“有志操”的一组是(?) ①王欲见荔,荔辞 ②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 ③贞阳侯僭位,授扬州贺驾,并不就 ④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⑤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荔有志操,有才气。他九岁时就通晓五经十事;长大后,博览典籍,很善于写文章,历任士林学士、著作郎等职。 B.虞荔兼任中书舍人时,朝中很多大臣都热衷弄权,只有他与顾协淡泊退避,居于西省,只以文史为人所知。 C.虞荔很重亲情,他的弟弟寓居闽中,依附宝应,虞荔很思念他,多次请求宝应把弟弟送回,宝应始终不答应,虞荔因此感伤得病。 D.文帝对虞荔恩遇有加,常带他在身边,咨询国事;他生病后,文帝亲往探视,并赐鱼肉;虞荔死后,灵柩还乡,文帝又亲出临送。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