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第一问:1为国家建功是个人获得荣华富贵的根本;2修身自贤是治国治官、建功立业的根本。第二问(略)(评分标准:本题10分。第一问4分,每点2分。第二问4分,要结合积累有分析;表达准确、简洁、有条理,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伐:功劳。
小题2:试题分析:B项中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A项中“与”1为介词,“跟”;“与”2为动词,给予。C项中“之”1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2为助词,“的”。D项中“于”1为介词,“向,从”;“于”2为介词,“在”。
小题3:试题分析:理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这样(指“国必无患”)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第三段“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是说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并非具有最高修养的人。故“用其治国必无患”于文无据。
小题5:试题分析:分析原文,前两段的核心是臣子要获得良好的声誉与优厚的待遇必须有功于国,而一个人要做到有功于国,又必须首先修养自身,这则是第三段的内容。此后才引出“知本”之论,所以关于什么是为臣之本,自然应当从前面的阐述中来,所以得出“为国建功”和“修身自贤”的结论。
【参考译文】
曾试看上世古书,三王的辅臣,他们的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他们)功绩显赫的缘故。《诗经》上说:“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辅臣,都能有功于公家,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辅臣,他们希望得到自已的名誉地位能与三王的辅臣们相同,可是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蒙受耻辱的,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岌岌可危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为国家建立功勋的缘故。(他们)都担心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却不担心自已的君主在天下没有受人尊重的地位;他们都忧虑自已的家族不能富足,却不忧虑自己的国家不强大。这就是导致他们越追求荣耀富贵反而越是蒙受耻辱,越是向往安逸反而越是危险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纵悖乱,见到财物就贪得无厌,官位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统率军队就倦怠怯懦,凭这样的表现却奢望君主能给以优厚的待遇,这不是太难了吗?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面对钱财就想占为已有。像这样而富足的,除非是去盗窃,否则便无法取得财富。所以,荣华富贵不是自已来的,是要靠建立功劳去获得的。功绩平平却奢求太高,这是蒙骗;没有建立功绩却想荣华富贵,这是诈取。蒙骗、诈取的方法,正人君子是不采用的。
人们的议论大都说:“(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国家肯定不会有祸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了他,未必是这样。(如果)他自身有祸患,任用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国家)怎么能没有祸患呢?所以要得到国君的重用,没有什么比修养身心、使自身贤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已可以约束控制的,放弃自已力所能及的事,却去奋力强取自已力所不及的事,这就叫悖谬。(悖谬的人,)不让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即使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顺,结交朋友不忠厚诚挚,这些都不能做到,怎么能认为他好呢?所以,评论人不能依据他所没有做到的那些事,而应该根据他已经做了的那些事。
古时候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能担任官职;一定先省察自身,然后才能接受俸禄。君主即使多给俸禄,臣子也不无故接受。忠臣的行为,接近于懂得什么是(做臣子的)根本。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 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 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 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 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 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 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 身"深厚而雄博"。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因乞李氏以归。 (3分)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分)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因乞李氏以归。 (3分)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分)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4分)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略
文言文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祟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爱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参考答案:1.C
2.A
3.C
4.(1)衡阳王认为虞荔有高尚的志向,很钦敬器重他,回到郡中,就征召他为主簿。
? (2)不久台城被攻陷,哀情孝礼不能表达,从此终身吃素食穿粗衣,不听音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