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07:53:09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①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②。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③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④,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节选自《汉书》卷五四列传第二四李广苏建传) [注]①栘yí中:厩名。②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③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④受辞,审讯。⑤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羝,公羊。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厚:向来交情深厚。 B.绝不饮食。天雨雪…… 雨雪:下雨降雪。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岳父。 D.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决去:坚决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B.①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D.①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武的爱国气节的一组是 [? ]
①引佩刀自刺 ②汉武帝嘉其义 ③律知武终不可胁 ④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⑤举剑欲击之 ⑥常愿肝脑涂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C.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D.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A 3.D 4.B 5.(1) 你身为汉臣,不顾念朝廷恩典、君臣信义,反叛君主,背弃亲友,在蛮夷做投降的俘虏,我怎么会见你? (2)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3)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②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②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注]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 ②赐:子贡名。 ⑴下列对选段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希望他 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 界。 B.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能保持骨气,富贵能不骄横的人,持否定态度。 C.子贡的回答说明他悟到人要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想境界像加工象牙和骨等材料要精益求精一样。 D.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举一反三,这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式的教育。
| ⑵结合①②选段,谈谈孔子对“贫富”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6分) ⑴(3分)B(没有持否定态度) ⑵(3分)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使即官署受灯火①,时赐钱谷恤其家。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时,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闻,召之来而慰之;生零涕不已。公怜之,相期考满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之,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传之卧榻。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使人返白。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迎而问之。生曰:“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凡文艺三两过,辄无遗忘。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生以生平所拟举业悉录授读,闱中七题,并无脱漏,中亚魁。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生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公子又捷南宫③,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曰:“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生亦喜。择吉就道,抵淮阳界,命仆马送生归。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生凄然曰:“今我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生闻之,怃然惆怅,立扑地而灭。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灯火:灯火费;②考满:明清时考察官吏的一种制度;③捷南宫:指在会试中考取了进士。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词赋,冠绝当时?绝:超过 B.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遗:遗留 C.公适以忤上官免?忤:冒犯 D.疾革难遽瘥,请先发?瘥:病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辞而归,杜门不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B.生以生平所拟举业悉录授读 使者大喜,女口惠语以让单于 C.而所遇刁二偶,困于名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D.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 险以远,则室者少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叶生的文章名冠—时,但时运不济,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丁乘鹤见到他的文章大加赞赏,时常给些钱粮让他养家。 B.叶生参加乡试,由于丁乘鹤在学政面前说了不少好话,最终金榜题名,丁乘鹤将考卷底稿拿来看,击节称赞。 C.叶生十分感激丁乘鹤的知遇之恩,尽心尽力教授他的儿子,使丁再昌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及第,最终在礼部做了官。? D.丁再昌考中进士后,叶生最终也考中了举人,他衣锦还乡,可是他的妻子看到他死而复 生,惊吓得扭头便跑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 B? 9. D? 10.B 11.(10分) (1)因为我的疾病多劳先生久等,心里实在不安。今天有幸能跟随您了。 (2)丁县令立即收拾行装准备一早就动身。到家后,他让儿子拜叶生为师,早晚都同叶 生在一起。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注:①夷简:吕夷简,时任宰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流民擅取听:听任 B.天下传以为式式:格式 C.弼为相,守典故典故:先例 D.帝虚位五起之虚位:空着职位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富弼“王佐”之才的一组是(3分)
①少笃学,有大度
②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
③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④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⑤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⑥自弼立法简便周尽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自幼好学,才华出众。范仲淹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王佐才”;晏殊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把女儿嫁给了他;他在制科考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B.富弼见识卓越,虑事周详。康定元年发生日食之后,他建议撤除宴会舞乐,在驿馆中招待使者,执政者未采纳此建议,而契丹却撤除宴乐,令朝廷蒙羞。
C.富弼忠于朝廷,勇于担当。契丹屯兵边境,派遣使者谋取隔占宋朝国土,富弼不顾朝臣的一致拦阻,挺身而出,为主分忧,接待应对契丹使者,据理力争。
D.富弼变革创新,救民水火。河朔大水,灾民流离,食宿无着,他一改前人聚民施粥的陈旧方式,调动官、民之资,养生丧死,成效显著。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
(2)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朝廷选择回访(复)的使臣,大家都认为契丹人的想法不可预测,没有人敢前去,夷简因此推荐富弼。(“报”“以”“叵测”“莫”“因是”各一分,共5分。)
(2)富弼规劝所管辖地区的百姓拿出粮食,加上政府的粮食,获得公私房舍十余万处,让流民分散居
住,以方便他们用柴用水(烧水做饭)。(“所部”“益”“处”“薪水”各一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B 式:样板,典范。
小题2: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结合语境可知:①只是说他好学有气度,不是有才能的表现;③表现他忠心勇敢,非才能。
小题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考点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中体现的内容进行主观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本来的,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赏析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出“这一个”特点,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思辨能力、创造力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分析可知,C.“一致拦阻”错。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报”“以”“叵测”“莫”“因是”,(2)“所部”“益”“处”“薪水”。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是河南人。起初,他的母亲韩氏身怀有孕,梦见旌旗、鹤雁降落在庭院中,说有上天的赦令,不久生下富弼。年轻时专心学习,气量宽宏,范仲淹见到他后认为他才能杰出,说:“你是辅佐帝王的材料啊。”把他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选拔特殊人才的临时性考试),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凭借这个进入仕途。”被举荐为茂才异等(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任命他担任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任绛州通判,调他到集贤院任职。康定元年(1040),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富弼请求停止宴会,撤去舞乐,在别馆中赐予北国使者酒饭。执政官认为不行,富弼说:“万一契丹这样做,是朝廷的羞辱。”后来听说契丹果然撤除了宴会,仁宗深感后悔。
当时禁止臣僚超越职位上书言事,富弼借着议论日食,极力主张应付天象变化不如使下情畅通 ,于是就解除了禁令。庆历二年,担任知制诰,纠察在京刑事案件。恰逢契丹在边境驻扎军队,派遣大臣萧英、刘六符前来索要关南土地。朝廷选择回访的使臣,大家都认为契丹人心怀叵测,没有人敢前去,吕夷简因此推荐富弼。欧阳修引用颜真卿让李希烈出使的事,请求让富弼留下,朝廷没有回复。富弼立刻入朝答话,叩头说:“人主忧虑就是臣下的耻辱,臣下不敢爱惜生命贪生怕死。”仁宗为此深受感动,先让富弼去做迎接和陪伴契丹使者的事。萧英等进入宋朝境内,中使(宫中使者)迎接并慰劳他们,萧英声称有病不下拜。富弼说:“从前出使北方,病卧在车中,听到信息就起来了。如今中使到而你不拜谢,什么原因呢?”萧英慌忙起来拜谢。
河朔地区发大水,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所管辖地区的百姓拿出粮食,加上政府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将流民各地安排,以便于供给柴水。官吏中已去职的、等待任职的、寄居在当地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选择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照旧记下他们的功劳,约定以后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大略每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尽力而为。山林池塘水泽中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出产,都任由流民自行获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丰收,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招募流民为兵达万人。仁宗听说这件事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任礼部侍郎。富弼说:“这是做臣子的职责。”辞谢不予接受。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煮粥给流民吃,湿热之气蒸腾,导致疫病流行,以至于死者枕藉;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饥饿倒毙。自从富弼确定了简便周到详尽的赈济方法后,天下都学习它,用来作为样板。富弼做宰相,遵守礼仪,按过去的办法处理问题,以公众的议论为辅助,对于毁誉不曾留心。在这时,百官尽职,天下平安。
嘉祐六年(1061)三月,由于母亲丧事离职,皇帝下诏为此免除春宴。按着旧例,宰相遇到丧事都起任官复原位。仁宗空着职位五次起用他,富弼认为这是战争时期适应特殊情况而设的仪礼,不能在太平之世施行,始终不听从任命。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后来请求退休,加任司空一职,进封韩国公退休。元丰六年(1083)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始尔未为久。(动词,算作)
B.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
C.非为织作迟。(因为)
D.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动词,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