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两段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画线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突出了故都之秋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写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
2.描写故都之秋清、静的景色,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之情。突出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采用反衬手法,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千里马证书?杨汉光
国王的坐骑死了,就叫伯乐帮他挑一匹千里马。伯乐说:“好,我这就去。”
伯乐来到千里马交流中心,租了一个摊位,挂起一条横幅,横幅上红底白字大书:“国王招聘千里马,待遇优厚。”应聘者立刻蜂拥而来,纷纷递上证书。伯乐接过证书,戴上老花眼镜仔细端详,每一本证书上都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盖有又红又圆的公章。伯乐说:“我要验验你们的证书是真还是假。”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口水,正要往一本证书上抹去,有一匹马就喊:“干什么?”伯乐说:“有些假证书上的公章是用电脑打的,虽然做得漂亮,可用的是墨水而不是印油,蘸水一抹就脱。”那匹马骂一声:“老东西。”一把夺过证书,掉头就走。众马骚动起来,有的昂起头:“哞——哞——”直叫。伯乐说:“我听这叫声就知道是牛。还有谁是冒牌货?赶快走吧,别让我逮住送给国王治罪。”应聘者吓得四腿打颤,纷纷抢回证书,争先恐后地逃跑。几头冒充千里马的肥猪跑得慢,在后面连滚带爬。冒牌的千里马刚走,就有一个背如罗锅的活物过来,自称是千里马。伯乐说:“我看你怎么像乌龟?”罗锅背说:“请看证书。”边说边递上一个红本。伯乐翻开红本一看,果然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有红公章。罗锅背问:“怎么样?”伯乐说:“我要检验。”依旧用手指蘸了口水,按在公章上使劲一抹,那圆圆的红印丝毫不损。红公章旁边还有一个钢印,这还会有假吗?伯乐说:“想不到,你还真是千里马? 91EXAm.org”罗锅背说:“岂止是千里马,伯老师,你看我的特长。”伯乐问:“你怎么知道我姓伯?”罗锅背说:“伯乐相马,天下闻名,我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记住你的大名了。”伯乐高兴起来,就再次拿起小红本,翻到“特长”那一栏,高声念道:“登山渡水,如履平川。”罗锅背及时说:“稳比快更重要。”伯乐说:“不错不错,就要你了。”
伯乐把罗锅背带进王官,交给国王,国王吃惊地问:“这不是乌龟吗?”伯乐说:“是千里马,我反复验过它的证书了,一点不假。”
(选自《文化博览》2006年第1期)
4.作品写伯乐一开始识穿众多冒牌“千里马”的作用是什么?(4分)
?
5.一个艺术形象,如果能对生活现象作出概括,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就说这形象具有艺术价值。请简要谈谈作品中“罗锅背”或“伯乐”这两个形象所具有艺术价值。(5分)
?
6.有人建议将结尾改为国王最终识别出罗锅背就是乌龟,于是放逐伯乐并将乌龟处死。你赞成这种改法吗?为什么?(6分)
?
参考答案:
4.反衬(2分)“罗锅背”造假有方,骗术高明,能够博得用人单位或领导的信任(2分)。
5.(1分)“罗锅背”这一形象有这样的艺术价值。(1分)首先,“罗锅背”和众应聘者的手段和心态折射出的这样社会现实:某些人不学无术,企图通过造假手段达到目的;而有证书不代表就有真领。(1分)伯乐相马则折射出一个社会问题:选聘人才只看文凭,不重真才实学,往往给造假者可乘之机。这两个形象给我们启示:(1分)作为求职者,应注重自身素质提高,用自己的实际能力在社会上谋取一席之地,而不应在制假造假上心存侥幸。(1分)作为选人用人单位,应更新观念,变注重学历为注重能力,让人才能脱颖而出。
6.我不赞成这种改法。(1分)小说这样结尾戛然而止,能启发读者联想和思考(2分):相马不相“马”本身,而相“证书”,证书做得真,乌龟都成了千里马,伯乐居然还对它深信不疑(2分)。国王和伯乐的对话虽然简短,却令人深思。(1分)
我赞成这种改法。(1分)小说的结构显得完整(1分),且这样的结局更符合人们惩恶治奸的愿望(2分),造假技术再高明,只要领导者有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终能识别真伪善恶(1分)。同时给社会上一些存有投机或侥幸心理的人以警示。(1分)
本题解析:
4、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5、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作出评价”,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6、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利息
某校某年级某班一差生在期中考试时,语文只得了59分。差生十分着急,怕回家屁股又要受罪。
怎么办呢?差生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他找到语文老师:“老师,请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
老师思忖了大约有一分钟。说:“我可以把你的成绩改为60分。”差生一听,高兴极了,但老师接着说:“不过,你可要想好,加的1分是老师借给你的。东西不能白借,要还利息的,借1分还10分,期终考试,我会从你的考分中扣下10分,你愿意吗?”差生迟疑了一下,终于答应了。
期终考试,差生语文得81分,老师扣下10分,净剩71分。
想想看,即使世界上所有的高利贷者,又有哪一个能和、敢和我们的这位老师比胆略、比效益呢?
1、本文写了两个人物:??和??,还暗写了另一个人物,从文中“??”这个句子可以看出。(3分)
2、写出差生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3分)
答:??→??→?
3、发挥你的联想,把老师“思忖”时和差生“迟疑”时的心理活动加以描绘。(4分)
老师想:?
?
差生想:?
?
4、文章作者对老师的做法持怎样的态度,你是怎样知道的?(2分)
答:?
?
参考答案:
1、老师?学生?怕回家屁股又要受罪
2、着急——高兴——迟疑?
3、想象合情合理即可给满分?
4、持肯定态度,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是以赞美的笔调写的
本题解析:思路分析或评分要点
1、“怕回家屁股又要受罪”,“受谁的罪”呢?显然是家长。
2、感情变化的词语,差生看到成绩时的焦虑,老师答应后的高兴,老师说要还分,就迟疑
3、考查推断与想象能力,要符合师生当时的心理。
4、结尾“即使世界上所有的高利贷者,又有哪一个能和、敢和我们的这位老师比胆略、比效益呢?”可以分析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访《蚁族》作者廉思
却咏梅
“蚁族”群体多为“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卑微的蚂蚁,群居在城市的边缘。
记者:“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廉思:研究发现,大城市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2002年,有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允许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这就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
记者:有读者反映,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蚁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怜悯。你怎么看?
廉思:“蚁族现象”也确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毕业后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从农村到聚居村),求职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记者:通过你的研究,“蚁族”现在的思想状况是什么样子?
廉思: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蚁族”普遍认为,在大城市生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他们急切盼望以积极的思路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剩下的问题就是研究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政策、条件和进程。
记者:最后,请你对“蚁族”们说些心里话。
廉思:我要为“蚁族”鼓掌,“蚁族”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尚未成功。放平心态,坚信自己的选择,通过不懈的努力,“蚁族”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选自2010年2月25日《中国教育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蚁族现象”在各大城市都有存在,它反映出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认真审慎地对待这一现象,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创建。
B.“蚁族”群体特点鲜明,他们年轻,坚忍,个人条件较欠缺,来自较落后地区,群居城市边缘,但仍积极融入自己所处的城市。
C.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使许多大学生不能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改变自我的定位,奋斗目标的预设不切实际。
D.大量民工涌入、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大了“蚁族”生存的竞争压力,“蚁族”绝大多数是“穷二代”,他们无法获得“富二代”那样的家庭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