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08:01:1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1.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人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尊重人权,尊重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本题解析: 1.本项错在“看重人的个性”,文中说“突出人的个性”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的看法,而其他三项可从文中找到依据。 2.A项错误显而易见;B项“尊重人权”只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C项错误在“肯 定人权为目的”,西方思想家肯定人权是为了“导出人格平等”。 3.本项依据第二段所用材料及分析作概括,文中有“靠自己的努力”、“全靠自身的修 行和体悟”等语。A项错在“分类而居”;C项错在对“核心”的判断,文中对“人贵物贱”等观点各有阐述,其核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而非“争取民心”;D项的内容是作者的评述,而不是“儒家认为”的,且“了解民情”于文无据。 4.文中将儒家和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作比较,说明其异同。作者说的是“人性与人权、 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不能等同”,没有谁比谁“高明”之意;另外,“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把两家学说搅在一起,表述的也不是西方思想家的“高明之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8分)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小题1: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住在“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只是一笔带过?(3分) 答:? 小题2:选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却为什么给人以幽静的感觉?(2分)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采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2分)“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都能让人陶醉于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更不要说陶然亭等名胜。(1分) 小题2:一方面因为驯鸽的飞声是细微的,连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见,给人以幽静的感觉;(1分)一方面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给人以幽静的感觉。(1分) 小题3:“蓝色或白色者”属于冷色调,(1分)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1分),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落寞心境(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以小见大的手法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在散文中较为常见。 小题2: 本题实质考查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解答类似题目应首先分析驯鸽声音的特点——细微,然后才能品味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另外回答时答出“衬托”是关键。 小题3: 回答本题要抓住题目要求中的“色彩”二字,然后再从视觉效果与表达的感情两个角度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A项说法同原文的“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一致;B项说法同原文中《二年律令》的“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规定和《唐律》中有关规定一致。C项说法的错误在于无中生有,文本中并无《唐律》更加强调之说。D项说法同原文中“徒一年”的说法一致。
小题2:A项说法同原文“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一致。B项说法中“宋代统治者设立行会”的说法于原文无据,原文是“规定从业者必须参加行会”,并没说“宋代统治者设立行会”。C项说法同原文“官府料索”一语一致。D项说法同原文“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的说法一致。
小题3:A项说法可见于原文“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B项“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的说法原文无据。C项说法见原文第一段。D项说法同文本末段一致。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演?戏
怀鹰(新加坡)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股傻劲,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我要证明什么?老实说,这个灵感还是来自长堤彼岸的一则新闻,一个记者,为了测试人的反应,与一个警察合作,他扮演抢匪,与扮演警察的警察在大街上追逐。结果他获得了满意的答案:没有人加入追逐的行列。由此而证明人类的自私等等,据说很是轰动。
我请芬和我合作,我们扮演一对情侣,我们的目标是乌节路的一座购物中心。我们选择人最多的时刻走进去,然后按照计划,我仿佛喝醉了酒,一颠二摇就倒在地上。芬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叫得蛮像的,多亏她练了三天的尖叫。这叫声果然奏效,一下子吸引了几个人上前来看。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微感到温暖。
“请你们帮帮忙,我的男朋友昏倒了。”芬以颤抖的声音说。她是我们戏剧团的成员,这点演技当然难不倒她。我正期待有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往我胳肢窝一夹,把我从地板上扶起来。然后肩膀被人拍了一下,芬的声音钻入耳根:“起来吧,戏演完了。”
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
我们转移阵地到另一座购物中心去,如法炮制再昏倒一次。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现实。这次,倒有一对情侣上来看几眼,不过也仅仅是几眼,什么话也没留下就走了。我正要睁眼的时候,一个洋妇(大约六十岁)走来了,我听见她问:“怎么回事?”
芬说:“我男朋友昏倒了。”
“快送医院吧,需要我帮忙吗?”
芬还没回答,我已经忍不住爬起来了,老妇有点惊异,我把原委告诉她,她笑笑走开。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
“还要试下去吗?”芬问。
朋友,你说呢??(选自小小说集《哀悼青春》)
小题1:为什么? “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微感到温暖。”(4分)
小题2:小说最后写到“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试结合全文,分析这“苦涩的笑”的含义(5分)
小题3:小说最后芬问:“还要试下去吗?”,未说出来的潜台词是什么?对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你是如何评价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似乎感到有人来帮助自己,证明人们并不是冷漠麻木的,以为自己演戏的目的达到了。
小题2:我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不相信新加坡人没有同情心,然而事实证明了现实就是如此,唯一愿意帮助自己的还是一个大约六十岁的外国妇女。我对这样的现实感到痛苦和失望,同时也包含了对这种结果的不甘心。
小题3:潜台词是:不要试下去了,事实已经证明了人的自私和冷漠。
本题解析:
小题1:4分
小题2:5分
小题3:6分,评价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太阳能何时进入寻常人家
大家都知道,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关于利用太阳能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它至今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
目前,家用的太阳能装备大多是太阳能电池板,它可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日本能源比较缺乏,所以他们对太阳能十分重视。据日本有关部门估计,日本2100万户个人住宅中如果有80%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便可满足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如果工厂及办公楼等单位用房也利用太阳能发电,则太阳能发电将占全国电力的30%至40%。日本政府力争于2100年实现太阳能发电量达到500万千瓦时的目标。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较高,所以要建立太阳能发电厂就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先将光能转换成热能,再以热能生成的水蒸气带动蒸汽涡轮机发电,这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方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就开始在美国加州的沙漠地带,建造了9座太阳能发电站,合计发电能力达到可观的354兆瓦。这种技术相对而言非常简单,几百个跟随太阳转动的凹面镜,把接收到的阳光,集中到位于聚焦点上的一个真空隔热吸收管中,把吸收管里的特种高温油加热,高温油把热量传送给水,生成水蒸气,水蒸气带动蒸汽涡轮机生成电能。但是在此之后,尽管曾经有过不少计划,但国际上却再没有建造过一座光热发电站。人们对光热技术兴趣减弱的原因,主要在于常规能源载体的市场价格降低了很多。
太阳能发电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光靠建筑物房顶来发电是远远不够的,发电成本也比较高,所以要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发电,需要大面积铺设太阳能装置。一些科学家建议通过超导电缆将全球太阳能发电站组成统一电网,以便向全球供电。到了2100年,即使全用太阳能发电供给全球能源,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占地面积也不过829万多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只相当于全球海洋面积的2.3%或沙漠面积的51.4%。为了不占用有限的地球面积,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向太空要太阳能,在太空中建一些大型的太阳能发电站,然后把这些电能以微波方式发送到地球。
要使太阳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达到实用水平,从技术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提高太阳能光电变换效率并降低其成本,二是要实现太阳能发电同现在的电网联网。从社会政策上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获得普通百姓对清洁能源的支持,二是要获得政府对太阳能发电的前期投入。
1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太阳能发电站"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太阳能发电站没有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发电,是因为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成本较高。
B.太阳能发电就是把光能转换成热能,热能生成水蒸气,然后带动蒸汽涡轮机发电。
C.美国是最早建立太阳能发电站的国家,建造的九座太阳能发电站合计发电能力达354兆瓦。
D.最早的太阳能发电站技术比较简单,几百个随太阳转动的凹面镜是必备的发电设备之一。
14.根据上下文,属于"太阳能至今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A.从光能到电能,环节繁多,技术复杂。
B.目前尚未提供建造太阳能发电站的足够面积。
C.政府对普通百姓使用清洁能源不是很支持。
D.太阳能发电与现在的电网尚未成功联网。
15.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科学家提出的在太空中建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然后把这些电能以微波的方式发送到地球,缺乏可操作性。
B.日本能源比较缺乏,其利用能源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开发太阳能。
C.由于太阳能发电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因此,在沙漠、太空、海洋建造太阳能发电站已成为最佳选择。
D.利用超导电缆技术,将全球太阳能发电站组成统一电网,将使人类全球供电的理想成为可能。
参考答案:13.B
14. D
15.D
本题解析:13.B第3段开头"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也是一种方式,并不是只有B项所说的一种。
14. D在最后一段,ABC都不属于段落内容所解释的原因
15.D没有推断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