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08:14:3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①上祝明妃②。
注:①拂云堆,在今内蒙,有神祠。
②明妃:王昭君。
(1)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木兰女儿本色的?(4分)
(2)你怎样看待诗人将木兰与昭君相提并论。(4分)


参考答案:(1)对比;作男儿与梦画眉
虚实结合,征战为实,画眉为虚
虚实结合,以征战衬画眉
(2)二人都为国家和平稳定作出了贡献(1分)
二人在为国奉献上都有主动性(1分)只不过一征战沙场(1分),一和亲塞外(1分)


本题解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虚实结合、虚实结合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楚城
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1)“荒”和“悲”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滩声似旧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荒”、一“悲”,用拟人与侧面烘托的写法,奠定了全诗悲凉苍老的感情基调。
(2)诗人先由屈原祠想到屈原,又想到南宋与屈原相同遭遇的爱国志士,其悲愤之情犹如滔滔江水。故用旧时的滩声来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触景生情,思古讽今,抒发了悲愤慨叹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答出任意3点即可)
(2)①运用借景抒情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②运用衬托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答出任意一种手法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菩萨蛮
【元】张翥
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
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乌啼夜深。
小题1: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6分)
小题2: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比喻修和对比辞格(比喻、对比1分)。以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2分)两种情思构成鲜明对比(1分),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2分)
小题2:下阕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手法1分),诗人借助梨花、新月、惊乌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惨淡的意境氛围,女子夜晚独自在花下焚香祈祷,盼望远行的情郎归来,相思无果,只能在梦中找寻(分析2分),把女子内心的幽怨和思念之情写得绵绵无尽(情感2分,答出一种情感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赏析的题目,赏析主要从手法上进行,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本题是两句应从表现手法和修辞入手,手法“郎情”“妾心”,应该是对比,二词后面承接的分别为“秋后萧疏叶”“陌上悠扬蝶”,应是喻体,运用的手法应是比喻。答出手法后在点明效果,主要是表现情感。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是整个下片的赏析,应着眼抒情方式,手法是借景抒情,答题时先描述意象,在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菩萨蛮·咏梅
[宋]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霜钩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选自《朱淑真集注》)
小题1:请从描写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一枝和月香”一句。(3分)
小题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巧妙地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梅,“一枝”从视觉突出梅的凌寒傲立,“和月香”从视觉和嗅觉写出梅的洁白与芬芳(2分),形象可感地描写出梅的形态与品质。(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写“怜”花又怨花,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以及渴望得到关爱的情感(2分);写独倚栏杆,深夜还在看梅,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希求温暖的情思。(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桥下绵延不断的哗哗溪流之声送来一片幽香,这幽香弥漫在朦胧的月光之中,沁人心脾,涤人魂魄,令人流连,催人升华,使人意绪翩翩,不能自己……。此词本为咏梅而作,但却正如人们所赞赏的──它竟全篇不直言“梅”字,而着意挑出幽柔之“香”以涵概梅花的独特气韵。妙就妙在着一“香”字既突现了梅花芳馨幽艳的卓异风标,连同“和月”一起且又给人以嗅觉、视觉、味觉、触觉并生的通感联想。强调梅的“一枝”独秀,展现了梅树凌寒傲骨的幽姿逸韵,而且跟词作的抒情主人于下片“独自倚栏杆”也暗相扣合而发人深思。
小题2:下片,由梅花转至词人,着重写词人对梅花──借以对人世的执着情怀和幽怨心绪。词人于春寒料峭时,面对这疏影中流溢暗香的花枝直抒心意:梅花啊,我对你深深爱念的满腔热忱一如过去而始终未变;可是你哪里知道(你怎会料想到)我却日益腰肢瘦损而身心憔悴了!(这个聪慧多情的女词人在婚恋生活上是很不幸的)。朱淑真这“花不知人瘦”则是别出心裁的拟人句,在赋予“花”以人性的同时,又巧妙地渗透了词人对花的情愫。透过字面上似乎埋怨“花自无情,人自多感”的形态,折射着抒情主人寄意于花、期盼于花、渴望人间理解、希求人世温馨……等等多重意象。在词人这看似哀怨、悲凄、忧悒、惆怅乃至“情绪偏于低沉”的表象下,不正流荡着一个女人赤诚而热烈的心潮吗?果然,结句写道:夜深了,连不畏苦寒的梅花尚且因寒气包围似乎瑟瑟有声,而本已瘦弱伶仃的女词人竟思绪联翩无法拥衾入睡,还在“独自倚栏杆”。独倚无眠是在搏击寒风,是在思索人生,是在追寻世间的“知人”者啊!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