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7-03 08:20:04 【


参考答案:1、D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  
  【注解】①暴:损害,糟蹋。②非: 诋毁。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太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
B.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
C.“安宅”与“正路”是人们不断修行的结果。只要不断修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D.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乃是自放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2)文中的“自暴自弃“与人们今天使用的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之处?孟子以为怎样才能避免自暴自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文中的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出言说诋毁礼教的行为。现在的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而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孟子认为仁、义,都是人性天生所具有,按照这些准则行事才能避免自暴自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合称为儒家“四书”。


参考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B.而学于师?以……为羞耻
C.小学而大遗?学制的初级阶段
D.今其智反不能及?竟、竟然
2.对下列两组加粗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下列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的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参考答案:1、C
2、B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俞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寄: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⑥作:激发。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痛斥
B.以恣寇之出没恣:任凭
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矜:夸耀
D.至于文词之工与不工工:工巧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此处省略)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此处省略)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二)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 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前去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遗留
C.毋内诸侯,秦地可尽也?王:大王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谢:谢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顷未发?夜驰沛公军
B.谁大王为此计者?君我呼入
C.良曰:“长臣。”?嘉为先言秦王曰
D.为之奈何?臣死不避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④邻之
⑤发尽指冠
⑥既东
芷阳间行
⑧函
⑨太子
A.?①⑦⑧/②③/④/⑤⑥/⑨
B.?①⑧/④⑤⑥/⑦⑨/②③
C.?①⑦/②③/⑤⑥⑨/④⑧
D.?①⑦/②③/⑤⑥⑧/④/⑨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沈青霞是“古之志士之遗”的一组是(3分)?(?)
①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③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讥刺
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⑤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⑥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青霞先生敢于直谏,受人尊重,后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C.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并使之流传。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3分)
译文:?
?
(2)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4分)
译文:?
?(3)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3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正竭力罗织他罪名时,幸亏(或依赖)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评分要点:构、薄、句意各1分)(3分)
(2)沈君原来就凭借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或被当时的人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大多对时政多所讽刺指责,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和恐慌。(评分要点:故、被动句式、稍稍、句意各1分。)(4分)
(3)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或害怕),同时使边陲战士的战马飞奔(或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评分要点:“寒”“跃”的使动用法、固、句意各1分。)(3分)


本题解析:略
小题1:(矜:同情。)
小题1:略
小题1:(这些人被撤职并非因为陷害沈青霞。)
小题1:略
文言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向皇帝上奏表痛斥当权的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
不久,沈青霞就疲惫着携带妻儿出关在塞上安家。正巧碰上北方的敌人多次侵犯到国境内来,而总督以下的将领,毫不抵抗,缩在堡垒里束手无策,凭借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冒充杀敌数字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