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7-03 08:24:43 【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搜狐微博发起了“世界水日关注‘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计划’”,以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B.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一个环节而已。
C.国际消费者对中国商品品牌的认知,是随着众多中国企业与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而完成的,那么是否能形成一个世界级的品牌集群将影响企业的成功、国家的富强。
D.俄罗斯总理普京谴责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指出安理会决议“存在缺陷和不足”,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利国内政治冲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国家主席胡锦涛9日下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看望慰问师生员工,实地考查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并亲切接见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教育系统先进模范代表。
B.新建的“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墓园中仍保存着蒋介石、李宗仁等人颁授的挽联石刻,博物馆前的“魂兮归来”墓碑上记载着国民党阵亡的约3400名将士的姓氏。
C.今年夏季以来,南方地区五风十雨,尤其是6月13日以来发生的第14次强降雨过程造成福建、江西、湖南等南方9 省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累计受灾人口达1003万人。
D.听闻文强被执行死刑,重庆群众弹冠相庆,自发来到重庆市委门前,打出条幅“文强死,百姓欢,重庆安”的横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语言运用题  请以“飘舞”为重点,续写下面的句子,要求语言形象生动,不少于60字。
春天,河边的柳树迎风飘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有的在欢快的摆弄着细腰,攀枝欢跳;有的轻抚着脚下的花朵,似乎要邀它共舞;有的将枝叶伸进水里,像是与水儿嬉戏;有的紧挨在一起,仿佛在说悄悄话呢!(答案不唯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包身工》一文采用了主副两条线索交织的写法,既真实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用包身工制度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内容丰富,构思严谨。
B.感情也可以作为文章构思的线索,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就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线索的。
C.《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高度赞扬了刘和珍无畏的斗争精神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以及团结友爱的崇高美德。
D.《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写成的报告文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B.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竞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C.然而既然有了血痕,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
D.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炼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