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7-03 08:34:2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背民族文化 红?柯 日本人对马背民族可谓情有独钟,先有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去日本的传说,后有江上波夫的《骑马民族国家》。江上波夫认为:日本民族是由亚洲大陆草原民族入侵日本, 征服土著倭人而形成的。两种观点其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马背民族所具有的强悍凶猛和勇敢。 秦王吞并六国统一海内,其势如日中天,便梦想他的帝国千秋万代永不衰竭。他寻求长生不老药,既希望自身生命永存不朽.也希望他的帝国永存不朽。秦本身是由西北荒原的羯部落兴起的,得夷狄之力而勇冠群雄。可以推想,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徐福确实是找长生不老药去了,他没有骗秦始皇;皇帝的帝国一定要灭亡,那就把他的威风带到海外去吧。秦亡了,它的赫赫军威一半埋在地下,陪伴他们伟大的皇帝,另一半被徐福带到异国。中原地界不再有一丝一毫秦王的气息。 秦王和他的帝国是为史家所忌讳的,是暴戾的象征.一旦提及.总是虎狼相称,好像与文质彬彬的中华无缘。中原人一直把胡人称为狼种,胡人国王也就是狼主。胡人也认 为自己是野狼所生,他们崇拜狼的凶猛与强悍,万里荒漠,狼是生命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力和阳刚之美。猛士荆轲的匕首大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过了潼关,连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都吓得尿裤子,你可以推想六国的军队,在泰国虎狼之师面前是如何颤栗如何发抖的。白起王翦的长剑轻轻一挥,就是斩首八万二十万。在中原人眼里这未免过于残酷,对西戎之地的胡人来说,这却是一种生命的奇观.六国之师怎能不败呢? 秦王朝所信奉的法家之术成了历朝皇帝驾驭臣民的帝王术,皇帝们是不信儒家那套的。外儒家内法家的二元文化,其结果便是宫廷政治的残酷和全民文化的虚伪。秦王朝真正的勇猛和强悍则后继无人。日本人的幸运就在于:他们得到了泰朝最健康最有生机的部分,遣唐使来中国时大唐正处兴盛时期,绝无腐败的气息,更无污染的可能。当中国腐朽不堪的时候,他们已经毛丰羽满,开始以倭寇入侵,继而西化改革,始终处于主动求新的状态。按江上波夫的高见,日本民族不但融合秦人唐人的文化,也融入了亚洲大陆草原民族的精悍之血,其强悍刚烈就可想而知了。他们对儒学的吸收也很高明;只学王阳明的王学,不学朱熹那一套。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王阳明的学说关键在“格其心之物”,在个人意志、心学方面便很容易与武士的道行融为一体。他所在的明王朝依然崇尚朱熹那一套,明与宋如出一辙,一样的繁荣又一样的糜烂。 马背民族所鄙视的软弱胆小懒惰,在中原文化传统中往往是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人们走向成功不是因为勇猛和才干,往往是因为平庸,一位拙劣的骑手,是不喜欢让他的坐骑成为骏马的,一个积弱的民族,一个血气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他长个子。 1.文章第二段中写道,“可以推想,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徐福确实是找长生不老药去了,他没有骗秦始皇。”请根据文意回答: (1)徐福带去的三干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2)这里的“长生不老药”指的是什么?(4分) 2.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猛士荆轲的匕首太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 (2)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马背民族所鄙视的软弱胆小懒惰,在中原文化传统中往往是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请联系上下文,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篇文章视角独特,通过剖析日本和中国在民族文化上的渊源和嬗变,从而揭示了民族兴衰的原因。 B.作者认为,日本民族兴起的关键在于对秦人唐人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合理吸收,而中国在历史上的衰落,最主要原因是统治者不信儒学而实行外儒学内法家二元文化政策。 C.对于秦王和他的帝国,作者作了辩证的分析,既指出了其暴戾残酷的一面,也肯定和赞颂了其勇猛强悍的一面。 D.本文有着很强的反思色彩,有对马背民族文化的由衷赞美,也有对中原文化传统的深刻批判,但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寄予着热切的期望。
| E.这篇文章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向比较揭示主题,思路开阔,行文恣肆,一气呵成,让人读后心潮澎湃,但也生出一些淡淡的忧虑。 1.(1)意味着将马背民族具有的强悍凶猛和勇敢带到了日本。? (2)指让秦王朝的赫赫军威
参考答案: 永存不朽的方法。(意思对即可) 2.(1)荆轲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只在中原一带才成立,他的勇猛根本无法与秦王朝凶悍相抗衡。? (2)程朱学说磨灭了人们身上的凶悍勇猛之气,使他们变得软弱胆小,从而导致了南宋被蒙古人所灭。(以上答案意思对即可) 3.原因有:(1)中原文化先天缺乏马背民族所具有的强悍凶猛和勇敢。(2)历朝统治者为了更好驾驭臣民利用儒学作为精神统治的工具,磨灭了人们身上的凶悍勇猛之气,使他们变得软弱胆小懒惰。(意思对即可) 4.AD
本题解析: 1. 2. 3. 4.(B.本文的主题,是讲强悍凶猛和勇敢之气对一个民族兴衰的重要性,日本具有这种民族气质,中国人正好缺乏这种气质。C.作者并未认为秦王残酷暴戾,对史家否定秦王的做法颇为不满。E.深沉的忧虑而非淡淡的忧虑)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小题。(26分) 黑色的光亮?余秋雨 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世人又将之称为“显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兼爱》篇说——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这话讲得很明白,而且已经接通了“兼爱”和“非攻”的逻辑关系。是啊,既然“天下兼相爱”,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 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什么上层贵族。要敬畏,还不如敬畏鬼神,让人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督察之力,有一番报应手段,由此建立秩序。 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这种整体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贡献,例如,就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就连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型态中区隔出来了。 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虽然也偶有提起,往往句子不多,评价不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后期。 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 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他在《墨子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伦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 孙中山和梁启超,是真正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 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 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 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 小题1:根据对文章内容来看,儒墨两大显学,不能长久共存的主要原因是(3分) 小题2:联系全文,简要阐释“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这句话的意思。(8分) 小题3: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加以说明,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8分) 小题4:关于“爱”,你是同意儒家的观点,还是赞同墨家的主张呢?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倾向性意见,并简要阐明理由。(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对于“爱”的理解不同。(3分) 小题1: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没有给墨子应有的学术地位,(4分)因此今日中国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伦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4分) 小题1:梁启超在他的《墨子学案》中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4分) 好处是突出在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墨子应该具有的地位。(4分) 小题1:①我倾向于儒家。在爱的问题上,儒家比较实际,利用了人人都有的私心,层层扩大,向外类推,因此也较为可行;墨家比较理想,认为在爱的问题上不能玩弄自私的儒术,但他们的“兼爱”难于实行。? ②我倾向于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而儒家之爱更注重尊卑等级,人与人之间不能平等。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墨子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可以理解为对于“爱”的理解不同。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亏待”阐释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1:此处考查对比手法的好处,答题就要答出谁和谁的对比,再打对比的作用,为了突出强调主要内容。 小题1:两种倾向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观点必须明确,首先答出你倾向于哪家观点,再联系全文,阐明理由,倾向2分,理由5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题。 人总得有一点锋芒 陈鲁民 (1)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至少有两家半都主张做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切忌锋芒太露。所以几千年来培养出无数玲珑圆滑、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 (2)唐朝人苏味道,处世圆滑,模棱两可,从来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含含糊糊,锋芒全无,人称“苏模棱”,居然能混到宰相高位。还是唐朝,娄师德身为宰相,却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从不露锋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将要赴任做官的弟弟:“假如人家唾你的脸,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受。”这两位之所以能一路顺利,位极人臣,大概就与从不露锋芒有关。 (3)相反,敢露锋芒者,一般都难得善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曰:“多多益善。”瞧,一点也不客气,丝毫不知收敛锋芒,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经对他起了戒心。宋高宗是个无能的皇帝,秦桧又是个卖国宰相,人家一门心思求和自保,岳武穆却要“直捣黄龙”,却要“还我河山”,却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锋芒毕露,又怎能躲过“风波亭”之劫? (4)武将锋芒太露固无好下场,文人太露锋芒也难成善果。李太白潇洒飘逸,恃才傲物,终因锋芒太露而难以见容官场,纵是明皇赏识,也无法弄个一官半职。只好一生浪迹天涯,与酒作伴,自慰“天生我材必有用”。苏东坡一生豪放不羁,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不仅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就是在文化圈里,也是非议四起,竞相攻讦。何以如此,其弟苏辙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确,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同代的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又一个锋芒太露的牺牲品! (5)锋芒,既然使那么多的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于是就有“聪明人”去研究怎样才能远离锋芒。明代有个官员叫张干,四朝元老,人称“不倒翁”。有人向他请教,怎样平息诽谤?答曰:无辩。又问,怎样制止怨恨?答曰:不争。再问如何明哲保身?答曰:去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自保之术,不争不辩,无怨无怒,玲珑圆滑,与世无争。果如此,官运不衰、荣华富贵都是可以预期的。可是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唯唯诺诺,窝窝囊囊,遇事不敢出头,做事害怕承担责任,社会还怎么前进?倘若,中国历史上少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少了岳飞的怒发冲冠,少了李白的笑傲江湖,少了苏轼的大江东去,这历史不也太郁闷太无趣太乏味了吗?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好友劝其不该如此锋芒太露,张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足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之士,当为此浮一大白。 1.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教入题的作用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3、4段所举事例,论证的角度有何异同?所要论证的观点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全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儒、道、释”?三教入题,意在引出削磨锋芒之力量占优势的文化背景。证明“不露锋芒”有生存的基础、历史的渊源,为下文论述要露锋芒作铺垫,树立批驳的靶子。 2.相同的论证角度:主要从正面进行论证。 相异的论证角度:第3段从武将锋芒太露者难得善终的角度论证;第4段从文将锋芒太露者难得善果的角度论证。 所要论证的观点是:历史上锋芒毕露、正直耿介之士总是命运多舛,引人嫉恨。 3.先提出中国文化有不露锋芒的传统,然后分别举例证明不露锋芒者一帆风顺,官运亨通,而锋芒毕露者招惹是非,带来祸患,最后呼吁为人要显露锋芒,敢于担当,促进社会进步,显露独特魅力。(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永不熄灭的烛光 徐 鲁 1947年一个夏日午后,一个未满10岁的女孩倾倒出自己幼小心灵中全部的同情和爱心,写成了一篇凄婉感人的故事《可怜的小青》,之后她迫不及待地把它投寄给了当时在上海发行的《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不久,《可怜的小青》发表。这个幸运的小女孩,就是现在早已名满天下的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为她编发了这篇《可怜的小青》的编辑,就是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陈伯吹先生。 陈伯吹先生是跨越了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东方安徒生”。在他91年的生命履历中,有75年是在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创作、翻译、编辑、出版和研究中度过的。他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为幼芽和小苗洒上泉水。 1906年,陈伯吹出生在上海市宝山区宝山县的罗店镇上。他在宝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相当于今天的初中)念了3年书后被分配到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今朱宅小学)当教员。正是在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任教的日子里,这位小学教员,神色庄重地参加了一个秘密的入党宣誓仪式,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 白天,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常给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热情;晚上,他偷偷阅读一些思想激进的书籍和刊物。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鼓舞着他。他的创作热情也异常高涨,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领域早期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 1929年2月,23岁的陈伯吹来到上海。他来这里是为了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和命运寻找一块小小的空间。他是家中的长子,全家的经济来源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初到上海,他一文不名,只有一支笔。于是,他只能靠写作、投稿换取有限的一点稿费来维持全家的生计。 为了挣钱养家,一开始时他什么题材都写。他根据自己失恋的经历写过一个中篇小说《畸形的爱》,接着又把这段经历写成了长诗《誓言》。他给当时有名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投稿,却得到了该刊主编郑振铎的一个忠告。郑振铎熟悉陈伯吹的“强项”在哪里,他从陈伯吹的职业优势和创作专长考虑,劝他扬长避短,专攻儿童文学。这是一个决定了陈伯吹此后人生方向的忠告。或许这其中早就有某种因果联系,正所谓“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也如诗人弗罗斯特所说“当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从此以后,陈伯吹就心无旁骛,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全部的命运,与儿童和儿童文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他曾在抗战年代用怒火写出了《华家的儿子》《火线下的孩子》等作品,也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用满腔热情写出了《中国铁木儿》《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孩儿》等作品;80年代以后,他为孩子们创作、翻译了《摘颗星星下来》《好骆驼寻宝记》《小夏蒂》等许多作品;他还经常到中小学校与孩子们交朋友,参加孩子们的活动,与国内外许多少年儿童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经常通信往来。这是一代儿童文学大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是一棵年老的大树对身边的小花小草的关注与祝福。 耄耋高龄的陈伯吹,还在为众多的儿童文学新人阅读稿子、点评习作、撰写序言,函来信往,从不厌烦,甚至亲自抄写和推荐稿子。老作家、评论家樊发稼回忆说,他曾和陈老同住一室,亲见老人每天天未明即起,抓紧时间赶写文章。有一天,樊发稼早晨6时醒来,见陈老已在伏案写作--正在为一位青年作家的书写序。樊问他什么时候起床的,他说“大概三点不到吧”…… 陈伯吹一生俭朴,绝不追求额外的物质享受。樊发稼回忆起他第一次到陈老家,到达时陈老正在用早餐。陈老简单的早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碗薄薄的大米稀饭,半个咸鸭蛋和几根咸菜丝儿。 就是这样一位一贯省吃俭用的老人,却在1981年,把个人一生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55000元,慷慨捐出,设立了一个“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旨在激励大家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1997年11月6日,一代儿童文学宗师陈伯吹,在上海华东医院仙逝,享年91岁。去世前他竭力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是将自己一生积攒的全部藏书捐赠给了浦东新区筹建中的一座儿童图书馆。如今,这座图书馆被命名为“陈伯吹儿童图书馆”。(选自2008年《人物》杂志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陈伯吹作小学教员期间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可以看出他虽然年轻,但却有看清国内外政局的眼光,这也对他后来所从事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B.初到上海,陈伯吹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什么题材的文字都写,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他还处于创作的迷惘阶段,还不能真正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C.传文中“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一句,形象的表达出了陈伯吹本身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具有底蕴与才华,郑振铎先生帮助他找准了人生定位这一事实。 D.在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当教员以及后来与孩子们交朋友、建友谊等,都为陈伯吹的儿童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这也看出“深入其中”是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条件。 E.传文以陈伯吹的生命历程为纲,详细记述了陈老为祖国的儿童文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光辉伟大的一生,语言精练传神,高雅飘逸,充满了对陈伯吹的无限景仰之情。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陈伯吹作为一代儿童文学大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文开篇引入琼瑶的作品《可怜的小青》发表一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文标题为“永不熄灭的烛光”,有人认为不妥,应改为“东方安徒生”,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传文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①为琼瑶编发《可怜的小青》; ②做小学教师时,在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常给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热情; ③陈伯吹一生所写的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对祖国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④和孩子们建立友谊,并常常书信往来,是对孩子们最直接的关爱与引领; ⑤帮助扶持众多的儿童文学新人,间接写出了他对幼小者的牵引与关爱; ⑥省吃俭用,用毕生积蓄设立了“儿童文学园丁奖”,把全部藏书捐给儿童图书馆,为祖国儿童事业贡献了全部力量。(答出三点即可) (3)①丰富传文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自然而巧妙引出传主陈伯吹; ③以事衬人,侧面写出了陈伯吹作为儿童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对儿童创作的扶持与鼓励,丰富了传主的形象。(意对即可) (4)观点一:我认为“永”好。 ①比喻恰当而充满诗意,一个闪光的生命,在一种形式下像燃尽的蜡烛一样熄灭了,但是在思想、品格和精神的形式下,却将永远燃烧下去; ②这个标题含蓄的写出陈伯吹留下了无数篇童话、小说、诗歌、散文和翻译作品,这些作品在人间飞翔,在一代代小读者的记忆里存活和流传,直至永恒;③文章不仅仅谈到了陈伯吹作为儿童文学家的一面,还谈到了他昂扬的爱国热情、不屈的生命形式以及对晚辈的扶持帮助,如果用“东方安徒生“为题,不能点明这方面内容。 观点二:我认为“东”好。 ①用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童话大师来类比陈伯吹,鲜明的点出了陈伯吹在儿童文学领域内的崇高地位,更好表达出了对陈伯吹的无限景仰之情,用“永”则无法表达此含义; ②陈伯吹一生的创作,紧紧围绕着儿童文学,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幻而健康的世界,这与安徒生所创设的童话世界相似; ③安徒生也曾为穷困折磨,这种逆境中奋发的精神,和陈伯吹也是相似的,以“东”为题,也可以借此隐隐的写出陈伯吹的生命经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无言”的奥斯维辛 顾德宁 秋天,波兰南部,从克拉克夫市坐车到小镇奥斯维辛。沿途,田野宁静安详,蓝天白云,空旷无人,偶见牛儿游荡,远处的农舍漂亮整洁。 我们难以想象:63年前,此地是人类历史上“最有计划和最大规模”的杀人魔窟,约一百万从欧洲各地抓来的犹太人,还有波兰人、吉普赛人、俄罗斯人在此处被德国纳粹“灭绝”。 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处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该馆由28幢二层的红砖小楼和一排看起来像“伙房”的平房(实为焚烧间)组成,有些展厅直接用了集中营的工作间、监狱、审讯拷打室、毒气室和焚烧炉,配有幽暗的灯光和凄厉的声响,加上大量的死者遗物,旧鞋、眼镜、皮包和头发等,把参观者带回了当时的惨景。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国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是波兰西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被人们称为“死亡工厂”。经过十几天非人折磨的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后,立即有纳粹医生做目测筛选,还能干活的留下,老弱病残直接被押进毒气室毒死,最大的毒气室,一次可以毒死2000人。 活着的囚徒必须整天干重活,生产人造橡胶和汽油、挖煤、造水泥,直至再也爬不起来。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几千具尸体。焚尸前先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并剪下头发,分门别类地送到加工厂,提炼贵金属或做成毛毯,如果囚犯还残留有一点点脂肪,死后就被刮脂制皂,尸体烧完后作为肥料。当苏联红军解放这座集中营时,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近1.4万条人发毛毯,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5000双女鞋和不计其数的尸骨。 集中营内还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病房”和实验室,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人种灭绝试验”。 在纪念馆,我们观看了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录片,幸存者形如枯槁,获救后面无表情,目光呆滞。 据说因希特勒打算建“灭绝人种博物馆”,一些战前犹太人的生活照片才没有被销毁。我们被这些照片所震撼:一个个欢乐的犹太家庭,特别是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的美丽笑容,顷刻间就化为噩梦和死亡。 出门时,我们在留言册上想写点什么,却提笔无言,翻翻前面,发现大多数人也只是留下名字。心中的压抑和悲凉难以言表,甚至对人性都有些悲观和疑问。难怪奥斯维辛纪念馆不允许13岁以下儿童入场。 尽管如此,我们仍看到人性的光辉。《辛德勒名单》里有一位纳粹军官,每天早晨起来,扛着一杆步枪,踱到阳台上,看着犹太人干活,然后随心所欲地瞄准某个犹太人,开枪,听着犹太人死前的惨叫,他才心满意足地回屋里吃饭。这个军官的原型叫阿芒·歌特,他以这种方式射杀的犹太人不少于500人,人称“恶魔撒旦”,犹太人在他的集中营里活不过一个月。战后,正是由于他的女儿(在集中营长大)的指证,歌特被处死;他的妻子因负罪感而自杀。此后,他的女儿信仰犹太教,终身反纳粹。 历史学家指出,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今日和明天,这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该刻骨铭心,时时警惕。(摘自《新华日报》2009.1.19)? 1.文章开头描写波兰南部美丽的秋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我们在留言册上想写点什么,却提笔无言”,作者为什么“无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纳粹军官的原型及其妻女的结局?请简要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表现了和平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②与下文描写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惨象形成对比反衬。? 2.①因为作者心中的压抑和悲凉难以言表。 ②德国纳粹的罪行难以用语言描述。?(意对即可) 3.这是点面结合的手法,作者从整体上介绍了纳粹的罪行后,再以一个具体的纳粹军官的疯狂行为揭露其罪恶,更真实,更能震撼人心。写其妻女的结局,是为了说明,只要是稍有人心者,哪怕是纳粹的家人,也不会原谅其罪恶,也会与他们彻底决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