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地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其中,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他们当中,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马上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2.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选自2006年7月18日《中国青年报》)
1.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季节里重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样的想法,社会该为此做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成都的茶馆万岁
余杰
①最近,央视“生活”栏目拍摄了一个十大城市《市长与市民对话》的节目。其中,成都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入选城市。作为成都人,我自然很有兴趣参与节目的策划。在选择拍摄场地时,我建议选大慈寺茶馆。但是,有人却认为,大慈寺太破旧、太寒碜,不足以显示成都“现代”和“先进”的一面。于是,他们确定在新落成的“娇子”音乐厅拍摄。然而,与之类似的“现代化”的音乐厅,北京、上海、广州都有,纽约、巴黎、伦敦也有,而且可能比成都的还要好。在我看来,毫无地方建筑特色的“娇子”音乐厅,根本无法“代表”成都。相反,对于成都乃至全国来说,被打上了成都这个城市烙印的大慈寺却是独一无二的。
②有人说,成都是中国最休闲的城市。都江堰两千年的灌溉,将成都滋润得日渐丰腴。这里的物价指数,尤其是衣食住行的生活指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低。“小富即安”的蓉城人,最懂得“体闲”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化高歌猛进的时代,曾经被指责为“落后”与“懒惰”;而在人们开始反思单线推进现代化历程的今天,它又被赋予“后现代”的意义,被旁观者赞美和拔高。其实.这些看法都跟成都人没有关系。不管别人怎么看,成都人照样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在淡雅的芙蓉花中,在常有的茶叶香味中,岁月就像流淌过城区的府南河水一样波光粼粼。
③泡茶馆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北京,老舍《茶馆》里的那种茶馆早已荡然无存。当中国的大城市们齐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候。这一类平民化的茶馆都逐渐地消失了。而在成都,它们居然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大慈寺就是其中之一。说起大慈寺,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据说。大诗人杜甫到成都的第一站,就是随难民到大慈寺接受施粥。在此后的好多朝代里,大慈寺既是佛教的重地,又是官民同乐的游玩场所。清苦、单调的佛教重地.在成都这个“花花世界”里,也被蒙上了一层快乐、轻松的世俗生活的色彩。也只有在成都,寺庙与红尘才不是对立的,而是水乳交融的。
④今天的大慈寺,既是“成都市博物馆”,又是一个老少咸宜的茶馆。一元钱的门票,五元一杯的盖碗茶,雕梁画栋,曲径通幽,檐下青苔,廊上书画,宽敞的天井,光滑的竹椅……这一切,真是“让人如何不爱她”。我每次回成都,跟流沙河、魏明伦、肖雪慧、冉云飞等文化界的师友会面,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约定在大慈寺。在这里,五元一杯的茶可以喝上一天,茶博士的服务一丝不苟,长嘴的茶壶远远地伸过来,滚烫的开水在半空中就像一道彩虹,却又全部稳稳当当地落到茶杯中,真是滴水不漏。我们围坐在一起,可以呆一整天而不挪动位子。这里不仅提供茶水,还提供早、午、晚三餐饭:回锅肉、豆花、夫妻肺片、担担面等大众川菜无一不具备。虽然做得略显粗糙,却别有一番乡土味道。旁边有卿卿我我的情侣,有全神贯注的中年人,也有逗笼中小鸟玩耍的老人。
⑤成都的茶馆代表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贩夫走卒都有资格进来喝一杯,歇一歇。在这里,并没有太明晰的等级尊卑观念,一杯茶水上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一个重商的城市,加上地处帝国边缘,虽然天生具有小市民的俗气,却没有中原地带对权力咬牙切齿的热望。社会学家曹锦清在《黄河边上的中国》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河南人的权力情结,因为那里的人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办法就是获得权力;而这种权力情结在成都却淡薄得多,因为这里物产丰富、机会众多,随便当个小老板、个体户,都能过上比较舒心的生活,都能享受到泡茶馆的生活乐趣。
⑥茶香里,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情。我要说:成都的茶馆万岁。因为,有茶馆的地方,尤其是有老百姓能够进去的茶馆的地方,就是“上帝正在保佑吃饱饭的人民”的地方。
(略有改动)
1.“成都的茶馆代表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这里“特别的生活态度”指什么?为什么成都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4分)
2.作者为什么建议选大慈寺茶馆作为成都市《市长与市民对话》节目的拍摄场地?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3.第②段末尾说:“不管别人怎么看,成都人照样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在淡雅的芙蓉花中,在浓郁的茶叶香味中,岁月就像流淌过城区的府南河水一样波光粼粼。”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作者为什么选取“芙蓉花”“茶叶香味”“府南河水”来写成都人的生活。(6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本文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个例子来具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2)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说“成都的茶馆万岁”?(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注]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林清玄《阳光的香味》节选)
注 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共22分)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⑴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⑵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⑶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 "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⑷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8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到欧洲探望荷西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碎心的旅行。荷西的意外死亡,使得父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⑸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心甘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⑹我一直在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⑺还是9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⑻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吃晚餐时,总是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⑼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⑽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比她更周全了。
⑾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⑿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小题1:第⑵⑶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6分)
小题3:文章以“永恒的母亲”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6分)
小题4: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认为“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比任何一本哲学书籍都更周全?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蒲公英情人
[美]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时。”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萨拉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她每天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还得坚持工作,给一家餐厅打印菜单来维持生计。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笔调,曲折的情节,表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寄寓了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C.本文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独具匠心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D.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正是这种爱让他们重逢。
E.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2.小说中的萨拉具有美好品质,请找出两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也有人以 “菜单上的春天”为题,两个标题各有所长,请选其中一个标题,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