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7-03 08:35:4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 黑八月 ? 沃尔柯特 这么多雨水,这么多生活,正如这黑八月 肿胀的天。我的姐妹——太阳 在她的黄房间里抱窝不出。 一切东西都进地狱;山岭冒烟 像口大锅,河流泛滥;可是她 仍然不肯起来止雨。 她躲在房里赏玩古老东西—— 我的诗,她的照相簿。哪管雷 像一摞菜盘从天下摔丁来 她也不露面。 你不知道吗,我爱你,而对止雨 束手无策?但我正在慢慢学会 爱这阴暗的日子,这冒汽的山, 充满嗡嗡闲话的蚊子的空气, 和啜饮苦药。 所以当你——我的姐妹 重新出现,用你体谅的眼 和繁花的额分开雨的珠帘, 一切都会同往常不一样了,真的 (你看,他们不让我如我所愿地爱)。 因为,我的姐妹呀,那时 我将已学会爱黑暗日子同光明日子一样, 爱黑的雨白的山,而从前, 我只爱我的幸福和你。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想象奇特,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 ? B.诗人想象太阳的方式是非常奇特的,拟人化的太阳是非常有性格的,她像一个小姑娘,不管“山岭冒烟”还是“河流泛滥”,她都“抱窝不出”“躲在房里赏玩古老东西”,这些“古老东西”里竟然还有“我的诗”。 ? C.诗歌中,太阳终于出来了,这是诗的高潮所在。诗人用了非常亲切、温馨、华丽的词句如“体谅的眼”“繁华的额”“雨的珠帘”等,表达出诗人见到太阳的欣喜无比的心情。 D.诗歌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彩鲜明,追求诗画合一。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借代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入化。 2.理解下面诗句的内涵。? (1)这么多雨水,这么多生活,正如这黑八月/肿胀的天。 ? (2)我将已学会爱黑暗日子同光明日子一样,/爱黑的雨白的山,而从前,/我只爱我的幸福和你。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小题1:从全文看,文中第①段的叙述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昙花是如何“阐释着生命的真谛”的?(4分) 小题3:第④段划线句子,语言极富表现力,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5分) 小题4:本文的题目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请联系文本,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探究你对“瞬息与永恒”的内涵理悟。?(8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嫦娥“撞月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下简称“嫦娥”)在科技人员的控制下整星成功撞月。至此,我国探月一期工程完美落幕。 “嫦娥”为什么要撞月呢? 首先是为了深入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这不但能发现其潜在的利用价值,更能从中获得太阳系天体早期演化过程的线索。这样的线索在地球、金星、火星等有大气和火山活动的行星上已难觅踪迹。在解释月球演化的学说中,最成功的一个是“岩浆海假说”。它认为月球形成早期曾有一个深达数百千米的熔融表层,轻的物质上升,重的物质下降。此说主要依据阿波罗登月宇航员带回的380千克月球岩石土壤样本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遥感资料。 经过阿波罗探月的喧闹,直到20世纪90年人,探月热潮才又兴起。先后有日本“飞天”探月器的子卫星“羽衣号”、美国的“月球勘探者号”、欧洲的“SMART—1”、印度的“月船撞击探测器”等多台探测器受控撞月。它们多半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曾光顾的区域,采取获取图像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搜集以前未曾得到的数据,其中就包括曾轰动一时的极地水冰的发现。 目前,通过撞击月球获得月面及月面以下物质的光谱已成为主流做法。今年5月美国将发射名为“LRO”的母卫星以释放它的子卫星“LCROSS”来撞击月球极地,激起尘埃云;母卫星将在飞跃尘埃云时收集数据并传回地球。而“嫦娥一号”的落月点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这里距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发射的探月卫星“月球16号”及“月球20号”的着陆点不远,这两个探测器都曾把月球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嫦娥”撞月还为将来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二阶段“月面软着陆探测与自动巡视勘察”进行了技术积累,即进行着陆轨道控制试验。在“软着陆阶段”要攻克着陆轨道设计与制导、导航与控制等技术。尽管此次“嫦娥”整星撞月——在绕月轨道上没有其他探测器对撞月过程进行跟踪监测,但是这样获得的轨道控制经验也是任何国家都不会与人分享的,星上的CCD相机实时传回的清晰图像,为我国航天探月研究提供了民间常宝贵的资料。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嫦娥一号”成功撞月为我国探测月球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B.月球“岩浆海演化假说”主要依据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土壤样本。 C.月球极地水冰的重大发现依赖于图像获取和光谱分析的结合。 D.卫星撞月以印证获得的数据是当今人类探月工程的主流做法。
|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耗费巨大、艰辛备尝的探月活动,在上世纪大约沉寂了20年。 B.上世纪前苏联发射的“月球16号”对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立有战功。 C.撞月探测器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涉足的区域,将使所获数据更全面。 D.“嫦娥”与前苏联“月球20号”着陆点相近,是为了论证前苏方的成果。
|
小题3:.综观全文,此次“嫦娥”撞月留有的遗憾和取得的收获各是什么?(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3题。
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地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惜属于我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注】食指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的这首诗 ,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
1.这首诗选取了很多意象,如“攀附的葛藤”。请从文中再选取几个相似的意象,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2.谈谈你对第三节中“用痛苦来做砝码”“以人生作为天平”的理解。
??
3.试将《热爱生命》和《相信未来》作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之处。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
1.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2.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