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7-03 08:47:2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林黛玉的眉眼究竟什么样
刘心武
  周汝昌先生的《万里访书兼忆李一氓先生》是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收在《天·地·人·我》一书里。这篇文章讲述了1984年赴当时苏联列宁格勒的图书馆,验看那里所藏的一部古本《石头记》的情况。文章里说,接待方拿出那个古本,他拿着放大镜,刚抽验了第一册的几页,就不禁惊喜交加——为什么呢?
  那是第三回里的两句文字,落入了他的眼帘。哪两句?
  是关于林黛玉肖像描写的两句。
  如果你家保留有过去流行很广的护花主人和大某山民评点的《增评补图石头记》,你可以查到,它对林黛玉眉眼的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古本里这一处文字呈现得格外混乱,比如庚辰本是:“两湾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这样的形容未免落套甚至可以说恶俗不堪,显然是后人乱补的。在甲戌本里,这个地方甚至出现了文字紊乱,似乎是由于当时作者尚未定准,留有空白,抄书的人想补足,又犹豫不决。但在俄藏本里,这两句已经显示出曹雪芹最后的定夺,明明白白地写着:“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罥”是挂的意思,“罥烟”是形容柳叶形态的,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在《懋斋诗钞》里有一首《晓雨即事》,其中一句就是“遥看丝丝罥烟柳”,拿这样如烟飘挂的柳叶来形容林黛玉的眉毛,既有出处,又新颖脱俗。“含露”形容眼里有泪光泪影,却一时又并没有流泪,很恰切地形容出了在那种情境下林黛玉眼睛的特殊形态。周先生在考察俄藏本前,早对各古本里这个地方的词句有所研究,忽然看到俄藏本里有曹雪芹原笔原意的清爽句子,大喜过望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红学所校注的通行本里,这两句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只一个“弯”字与周汇本不同,但在回后校注里,只字不提俄藏本。
  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荣国府,已经融会进了太多曹雪芹家族史的因素。林黛玉所看到的“荣禧堂”金匾,由康熙亲笔御书写给南京曹寅织造府的“萱瑞堂”大匾演化而来,那副银联,则套用太子胤礽被废前常挥毫显示书法水平的唐刘禹锡的诗句,而且“黼黻”一词又影射曹家几代担任过江宁织造。书里虽然写贾赦是贾母的长子还袭了爵位,却并不跟贾母住在一个院子里,林黛玉去拜望他须由邢夫人引领她出荣国府坐车另去别院,倒是并没有袭爵只担任员外郎的二儿子贾政和王夫人却住在府里中轴线的主建筑群里,这又把曹寅去世后,曹頫是过继给曹寅遗孀的家庭秘密抖搂了出来。而贾母对黛玉这样介绍凤姐:“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称谓作‘辣子’……”又抖搂出曹家本来在南方生活,后来才到了北京。当然,《红楼梦》是小说,曹雪芹当然对曹家生活原生态加以了夸张,并且糅进了他对别的贵族家庭的观察体验,再加以艺术想象,才构成了这样的文本。不过,揭示出曹雪芹这部巨著的家族史、自传性、自叙性的特质,还是很有必要的。
  读者们会发现,这一回周汇本采纳的回目,跟通行本有很大的区别,他选取的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周先生的取舍以最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为出发点,当然,他的取舍,是一家之言,但这样的努力,我们大家是应当感谢的,他毕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版本,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阅读与理解《红楼梦》。(选自《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有删改)
1.本文提到的《红楼梦》版本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心武认为“两湾似蹙非蹙髫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是曹雪芹原笔,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副银联,则套用太子胤礽被废前常挥毫显示书法水平的唐刘禹锡的诗句。”请你写出这副银联。作者说这副银联是套用的刘禹锡的诗句,你可知道是刘禹锡的什么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倒数第二段的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护花主人和大某山民评点本、庚辰本、甲戌本、俄藏本、通行本、周汇本,共6个版本。
2.同意。庚辰本中所写正如作者分析,未免落套甚至可以说恶俗不堪;护花主人和大某山民评点本中的“笼”显然赶不上“罥”用得传神,后半句结合林黛玉的性格和当时处境看,显然在程度上轻了一些,且“含露”更有文采。
  不同意。这两句确实恰切传神,但谁又能保证不是有才气的传抄者在传抄的过程中改定的呢?(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同意或者不同意,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3.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通过林黛玉进荣国府这一回,我们可以读出曹雪芹家族史的有关内容。《红楼梦》具有自传性、自叙性的特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相反,通过改变复合体的形状也可以产生电。
  人造肌肉具备人体肌肉的功能。在人造肌肉中,一根直径为0.25毫米的管状导电塑料可承重20克,相同的体积,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壮10倍。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除了关节之外,四肢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关联处,能量上自然是捉襟见肘。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近年来,一种名为Birod的生物机器人已问世,它可以负载超过自身许多倍的重量。科学家正在研制用于未来士兵装备的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一旦装入手套、制服和军靴,士兵就会有超人的力量,举重物、跳过高墙均不在话下。
  利用人造肌肉可以发电的原理,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脚后跟”发电机,即把人造肌肉安装在军靴的鞋跟上,通过步行、跑步等运动就能发电。未来,凡是需要小型电动引擎的制造业,人造肌肉都有用武之地。
  人造肌肉灵活柔软,还可以用来制造医用导管和在救灾中大显身手的蛇形机器人。目前已经有了利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它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真鱼没什么差别,“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机器鱼既没有马达、机轴、齿轮等机械装置,也没有电池,完全是靠伸缩自如的高分子材料自行驱动。
1.下列对“人造肌肉”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人造肌肉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B.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在电流发生变化时可以发生变化。
C.人造肌肉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其伸缩动作所产生的能量。
D.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肌肉力量更强,从而具有比人体肌肉更好的性能。
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造肌肉的特征是可自动伸缩和弯曲,在自动伸缩和弯曲时产生静电。
B.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
C.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四肢更发达,其功率比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的功率大。
D.人造肌肉使类人机器人在军事和民用方面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离子数量与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有关。
B.采用了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将分子能量转化为物理能量,能自行驱动和负重。
C.未来装有人造肌肉的军靴既可使士兵具有强大的力量,又可充当小型发电机。
D.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可以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游动。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我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结,一行八九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一路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我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于是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小题1:第二段中介绍“水色有点浑,水势倒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句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结合全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2分)
(2)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2分)
小题3:本文第三段和第五段分别写出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又有何不同?请概括回答。(4分)
第三段所写黄河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段所写黄河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探究作者将名片投入黄河这一举动的意蕴。(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作铺垫;②为下文去伸手探水的情节发展作了伏笔;③引起下文,引发了作者关于黄河的文化幽思。(写出两点得3分)
小题2:(1)这句话意思是说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文明,如果没有黄河,中华文明的血脉将由此断裂。(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意思是说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黄河,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黄河,是祖国母亲的象征,对祖国的眷念之情永存心中。(意思对即可)
小题3:第三段所描写的黄河:空廓、寂寥,惹人感伤;第五段所写的黄河:厚重、悠久,是炎黄子孙的根。第三段是实写眼前所见的黄河(或直接描写黄河),第五段虚写历史、人文的黄河(或从议论抒情的角度表达“我”对黄河的感受)。
小题4:写出了投入母亲怀抱的一种急切与虔诚;也流露出因为阻隔思恋之深重;一个“接”字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诗意的表达。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段话起到过渡作用,这类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就是承接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正因为前文交待“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下文写到黄河“空廓而寂寥”才合情合理,水少,作者才会去伸手探水,现实中的黄河让人伤感才引发了下文对文化层面的黄河的思索。
小题2:第一个句子很好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断流也就等于中华文明从此得不到哺育,血脉就会断裂。第二个句子中的“此”指实地探访黄河回到家中之后,“水”显然指黄河水,这个“水声”不是响在现实的书房中,而是响在作者的心头,也就是说,作者时时刻刻都会想起自己见到的黄河,想起那黄河水,说明作者时时刻刻都在眷念着黄河,眷念着祖国。
小题3:第三段描写了作者亲眼所见之黄河,“空廓而寂寥”,河面不阔,沙地似乎勾不到边,“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土黄,整体色调暗淡,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感伤。第五段的黄河则是作者思想里的黄河,被赋予历史、文化意义的黄河,“古老”“从史前的洪荒里……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已经奔波了几亿年”悠久,厚重,结合第六段“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表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根。从写法上看,三、五两段,一实一虚,一突出描写一突出议论。
小题4:作者说“想到这里”,掏出名片“默祷了一阵”,才将名片投入黄河。“这里”承上文,指第五段,谈到的黄河的文化蕴含,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写出作者的虔诚与郑重;第六段作者说“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写出由于阻隔自己对黄河思念之深思念之浓。而作者投入黄河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一个接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黄河真如一个慈祥的母亲一样“亲认”了自己流浪在外的儿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现代主义建筑源于欧洲工业革命浪潮。工业文明的兴起,城市化的推进,需要不同于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的欧洲古典建筑的新型建筑,需要大批量中低价的商品化住房。因此,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要求建筑的形式服从功能,去掉古典主义繁复浮华的装饰,使建筑造型简洁明朗,能以工业生产方式快速建造。19世纪末在美国采用钢结构框架兴建高层楼房的芝加哥建筑学派,20世纪前期发明钢结构玻璃幕墙方盒子楼房的德国包豪斯建筑学派,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广泛发展,以至各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都出现了简明几何形体、造型大同小异的国际风格建筑。
②当形式过于简单化、装饰贫乏、平淡冷漠的水泥盒子、玻璃盒子愈来愈多地占据各个城市时,城市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城市形象的多样性悄然消失。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厌恶。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企图超越现代主义建筑工业化、机器化、雷同化的僵化风格和弊端,复活被现代主义摒弃的优秀建筑的艺术装饰和审美趣味,亦即恢复城市个性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当然,它又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求建筑设计与地域自然环境特点,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联和融合,注重建筑设计体现特定的时代风貌。如悉尼海湾帆船造型的歌剧院等新潮建筑,就表现了后现代主义风格。
③在中国,近十多年来的城市现代化改造和发展,自然也受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不过,却出现了两幅悖论性图景。
④一幅图景是,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和欧式近代住宅,在旧区改造、楼盘开发、拓宽道路过程中被拆毁,有的被改建得失去原有面目。素有“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原法租界花园住宅区,旧时景色优美,环境幽静,近年来在现代化城市建设浪潮中,冒出幢幢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层楼宇,改变了该地区独特的历史景观。虽然这些区域内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被列为保护建筑,但是区域的空间环境被破坏了,单体的优秀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贬损了。随着原有法式典雅风貌的林荫街,被愈来愈多的玻璃幕墙的现代型大楼挤占,“东方巴黎”的历史风貌正急速消退,城市形象变得愈来愈“纽约化”、“曼哈顿化”。上海不少欧式古典建筑珍品所依存的优美空间环境,就这样因缺乏前瞻性规划而遭到严重破坏。
⑤另一幅图景是,在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中又大量兴建“欧陆古典风情”的楼宇、会所、住宅、花园、广场、别墅和街区。有的新住宅楼盘为了显示“豪门”、“贵府”的气派,大院门口建起了古罗马式的凯旋门,大院广场建起了刻意模仿巴黎先贤祠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大圆顶的会所。其实,将炫耀和颂扬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外征伐扩张胜利功绩纪念碑的凯旋门复制品搬到住宅区入口,将安息着法国历史伟人的先贤祠这样的罗马复兴式纪念建筑、圣保罗大教堂这样的宗教建筑仿造物坐落宅院之中,造成了居住环境形象的扭曲,使人分不清这里究竟是温馨的家园,还是庄严的纪念性或宗教性场所。有的新建政府大楼生搬硬套欧洲古典建筑样式和建筑语汇,如希腊罗马式大立柱、山墙,加上了欧洲王宫金色大圆顶,楼外欧式花园广场竖起了粗糙的方尖碑。有的政府办公楼完全建成威严的罗马复兴式或华美的巴洛克式。这不仅使政府给人们造成崇洋尊古的形象,傲气凌人的尊贵感,而且使新建筑丧失了中国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⑥优秀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移动的巨大艺术品,其特征在于和它特定的场所、环境和地区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诚如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所言:“保护一座文物建筑,就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而保护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实质就是维护城市的历史文脉。这是国内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然而,在超越现代主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不少公共建筑的兴建和住宅开发盲目仿造欧洲古典建筑的复古风气,在现代建筑上粗劣拼贴欧洲古典建筑符号和语汇的崇洋风尚,扭曲了当今中国城市形象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诚然,强调新城区建设和新楼盘开发要有地域特色,并非意味一概排斥外国建筑样式和建筑语汇,但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应当体现时代精神、民族形式和地域特征的完美结合。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核心精神所在。
(根据吴晓江《城市建筑仿欧风的反思》改写,原载《文汇报》)
小题1:现代主义建筑,其特点是功能?、形式?,能批量化快速建造。(2分)
小题2:第③段“悖论性图景”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小题3:第④段举“上海原法租界花园住宅区”一例,对其作用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说明该地区建筑具有欧洲古典风格,素有“东方巴黎”的美誉。
B.说明现代主义建筑大量涌现,改变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景观。
C.说明该区域内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受到严重破坏。
D.说明“东方巴黎”风貌在逐步消退,变得愈来愈像纽约曼哈顿。

小题4:第④、⑤两段在结构上是?关系,批评国内城市现代化改造和发展一方面过分追求现代主义而破坏历史景观,另一方面又误解后现代主义而?。(2分)
小题5:从全文看,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可概括为(3分)
(1)?
(2)?
(3)?
小题6:上海浦东金茂大厦是体现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优秀建筑,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实用?简明(2分)
小题2:相反而不合理的情形(状况)(2分)
小题3:B
小题4:并列?盲目复古崇洋(2分)
小题5:(1)恢复城市个性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2)维护城市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脉。(3)体现城市建筑在时代精神、民族形式和地域特征上的完美结合。(3分)
小题6:金茂大厦在设计上一反现代主义摩天大楼单调、呆板的玻璃盒样式,奇妙地融合了中国宝塔建筑的艺术造型,气势宏伟而不失精巧灵秀,是中国传统风格与现代化气派的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意思相近即可)(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小题6: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心中的月亮
伍恒山
又是一个黄昏,我有很长时间不见月亮了,很想念。但我知道今天是不相宜的,因为阴历的六月廿二日,再怎样观看,也终究不圆满,而满月时的清莹如水,也许只是在某个孤独的晚上,睡梦中才能梦见的了。但我还是想试试,看看月缺的晚上另一种风味。
推开门,走出去。一色的灰蓝,几个街坊邻居坐在马路边上聊闲天,不时地摇动蒲扇,照例地与他们打着招呼,缓缓地踱步,一直走到离人声很远的地方。这是一片草地,有几棵七八丈高的大树稀稀落落地摆在草地的四周,树影摇曳着,将些光亮漏泄在地,这是附近高楼映射的灯光,虽然没有自然星光那么的美丽和可贵,但也花花绿绿迷迷离离的,叫人看了颇感神气清爽,那些碧绿绿的叶子在灯光照射之下,显出墨黑的影子,也铺在墙上,铺在地上,受风激动发出沙沙的响声,树影也因此移形换步般晃动起来,越发衬托着这片草地是如此的安静和空寂。从草地向上望去,天边有一大团一大团的乌云压在西北角上,东边的云烟要轻淡一些,但也有浓重的云影跟在后面,一随风吹荡,就会马上取代轻云的位置,而当顶的天空是一层灰色,暂时不会有清朗的征兆。我拣了一片干净的草地坐了下来,凝神望着月亮应当升起的天际,可是一丝信号都没有。我呆呆地坐着,也不动,因为我的心已经在天边,和月亮在一起了。
“你也是来看月的吧?”一位曾经见过几面并不太熟的小伙子见到我,向我招呼起来,“这样的天气是看不到月亮的,何况又不是十五六的晚上!”我说:“我只是来看看,能不能看到月亮是不要紧的。”我招呼他坐在我的身旁,他也就拣一块干净的地方坐下了。
“你到这来是来锻炼身体的罢?”我问他,平时这位小伙子晚上一有空就来跑步,跑完步就练拳脚,摆开一个架式,生龙活虎般舞动起来,也像模像样的,有时发出的拳声还能带动身边的草木,在幽静的天幕下倒也显出不少活泼轻快的色彩来。我就是在这块草地上与他结识的,那回我也是来看月亮,也是没有看到,却看到这个小伙子在练武术,由于我曾经也于此情有独钟,于是三言两语就搭上了话茬。以后一来二去,也就算是朋友了。今晚又见到他,我也感觉很高兴。
“不,我现在不再跑步了,也不再练拳脚了。”
“为什么呢?年纪轻轻的,不把身体练好,以后走上了社会,就没有时间和机会了。”
“我最近发觉,锻炼似乎对于身体没有太多好处。特别是拳脚功夫,使用得太猛,身体骨节都能发出响声,使内脏受到震动,波及心气也变得浮动起来,有时甚至会使人发狂,身心非常难受。后来,我就有意渐渐地减轻锻炼的动作幅度,缩短时间,收到了一定功效,最后到不再锻炼,反而心气平和,精神饱满,人也不如以前那样有虎虎发狂的感觉。所以几个月下来,我也就养成了习惯,觉得不刻意也有它意想不到的好处。”
“嗬,你这说的倒真是奇闻。不过,想想也有道理。一个人心气平和自然是必要的,如要心气平和,也得保持生理的平和,生理的平和无非是按自然的法则做事,按自然的作息时间生活,按自然的意志思考,该睡就睡,该动就动,该想就想,没有刻意的行为,没有修饰的习惯,不强求,不忮望,因此得亦不甚喜,失亦不甚忧,也就会不求安稳而自然安稳了。你这是实践悟出来的道,值得珍惜。”
“我琢磨自然的人生是最好的,因此我见到月亮自然欢喜,见不到月亮也不致失望。刚才我老远就看到你来了,肯定是来看月亮的,所以也就跟了过来。”
我没有想到从这位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身上得到了这样显然的道理,心里非常高兴,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你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教益。我今天晚上有些闷,想看看月亮散散心,其实只要心中有一个清莹的境界,月亮挂不挂在天空又有什么要紧呢!就是四周昏寂如死,心中又有何怖何惧?我早年读老庄的书,不想今天确实见到了真正不谋而合实践着的人,是多么的幸运啊!”
小伙子见到我这副呆傻的模样,也许感觉有些好笑,“嘿,没那么神!我这是很随意的说说而已,提不到那么高的境界的。”
我也笑笑,没有出声。我知道这是不需要回答的。树影洒地,凉风飒飒,虽然是夏夜,却不见热,甚至还有一些清润的凉意呢。我于是跟他道了晚安,然后缓步朝来路走了回去。月亮虽然没有见着,但我见到一个清朗的天空是如此的自然而实在。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2段中画波浪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有几棵七八丈高的大树稀稀落落地摆在草地的四周。
(2)其实只要心中有一个清莹的境界,月亮挂不挂在天空又有什么要紧呢!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月亮”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烘托作用,用景物描写烘托作者此时内心的郁闷与孤寂。(3分) (2)对比作用,与最后一段中景物的描写形成对比,借此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3分)
小题2:(1)用一个“摆”字,写出了生活中太多的不自然,太多的刻意与修饰。(2分)
(2)“清莹的境界”指一种自然的人生态度,如果一个人有了自然的人生态度,不管他遇到何种情况,他都会内心平静而淡然。(2分)
小题3:(1)线索作用,全文通过作者看月,感悟组织材料,表现文章主旨;(3分)
(2)象征作用,月亮在文中既象征人生美好的理想与追求,又象征一种平和自然的人生态度。(3分)
小题4: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作者的活动,即出门赏月—来到草地—遇到小伙—聊天—感悟人生;(3分)暗线为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展示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的发展。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本语段景物描写主要运用了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用景物烘托作者的郁闷与孤寂,与最后一段中景物的描写形成对比。
小题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如本题句子为语段中内涵丰富、表达技巧多样的句子。关键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应从全文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丰富的内涵,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寻求正确答案。结合内容可知,这两句话的欣赏一定抓住关键字词,如(1)“摆”,(2)“清莹的境界”等结合语境去重点赏析,注意情景交融。
小题3: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通读全文发现,本文“月亮”这一意象在文中起了线索作用,即作者通过看月,感悟组织材料;也具有象征意义,即一种平和自然的人生态度。
小题4:文章线索的分类即 1、以人物为线索 2、 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即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本文是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全篇,明线为作者的活动,暗线为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