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与两幅图都相关。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年轻的“驴友”在深山里探险时突遇恶劣天气,进山的路被多处洪流隔断。他们捧着指南针在山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出山的路。正当大伙一筹莫展之时,一位猎人遇到了他们,说:“以后进山前必须备好几条出山的路,不然你们会困死在山里!”一个年轻人不服气地说:“我们有指南针,确定了方向,就定能走出去,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猎人笑着说:“方向会告诉你哪里小溪涨水过不去吗?方向能告诉你哪条深谷太陡下不去吗?”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只蚂蚁驮着一根体积比它自己大一百多倍的稻草在地上缓慢前行,遇到了一条很宽的裂缝,它实在爬不过去。于是蚂蚁慢慢地把那根稻草横在裂缝上,轻松地越过了这条“鸿沟”,然后它又把稻草慢慢拖离裂缝,继续驮着稻草赶路。
一个生物学家看到了这情景,感慨地说:我以为那稻草是不小的负担,会妨碍蚂蚁前进,实际上那也是让蚂蚁跨过“鸿沟”的桥梁呀!
上面一段话引发你哪些联想或感触?在全面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学会运用借
村黄的山,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成了一道风景线;冬天,只有寒冷,却凭借雪的妆扮,以银装素裹的面貌吸引着我们;月亮本不能发光,却凭借太阳光,成为诗人笔下的话题……可见,物质运用借,而展示自己,所以,我们应学会运用借,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学会运用“借”,可以渡过难关,踏进成功的大门。牛顿运用、借助丰厚的知识底蕴,总结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定律;爱迪生借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发明了无数东西;霍金借铁一般的意志,从阴影中走出,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假如他们没有学会运用借,怎么能迈过失败的门槛,怎么能成为不朽的人,我们心中的榜样呢?没有借,他们就会像无头苍蝇似的乱飞,失去精神支柱,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借。
学会运用借,可以化单调为美丽,化粗俗为高雅。正如没有挺拔躯干的紫藤罗,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精髓。若它不借枯树和篱笆,就如同一堆枯草,任人踏,任人踩,又有什么美丽可言呢?借把紫藤罗的单调无味化作了美丽芳香。又如篱笆不借牵牛花,怎能成就一道道风景?正因为在那枯黄残败的篱笆上点缀着五彩斑谰的牵牛花,活像黑色天幕上有点点星星,才化粗俗为高雅,才有美景可言。
学会运用借,可以领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历史,从而激励我们进步,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借老师不分昼夜的帮助,借朋友的关心,借书籍锦囊相助,知道祖国的兴衰史,从远古到今天,从封建到自主,无不激励着我们,尤其因为清朝时的联军侵华,后来日本的侵入,都是我们无法忘怀的,在解放军的艰苦斗争下,在文人笔杆的斗争下,我们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借,来振兴我们的母亲——祖国。
就让我们携手,以借作为自己的助手,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来报效祖国,凭借“借”的动力,展示自己的美丽,让理想从这里起飞。
借一缕阳光,种子破土萌发;借一抹东风,船儿扬帆起航;借一杯清水,鱼儿畅快游弋;借我一生,守望一生!
	本题解析: 1、根据“它慢慢地把那根笨重的稻草横在裂缝上,然后爬到稻草上轻轻松松跨过了这条‘鸿沟’。”可以立意:善于借助,创造成功。
2、根据“它慢慢地把那根笨重的稻草横在裂缝上,然后爬到稻草上轻轻松松跨过了这条‘鸿沟’。之后,蚂蚁慢慢地把那根稻草从裂缝上拖走,继续驮着稻草赶它的路。”可以立意:生活充满挫折、磨难、艰辛……需要我们去战胜。
3、根据“我以为它驮着的是妨碍它行走的负担,实际上那也是让蚂蚁能跨过‘鸿沟’的桥梁” 可以立意:负担也可成桥梁,正确认识负担。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重庆綦江彩虹大桥垮塌前,一个小学生写了一篇题目叫“彩虹桥要垮”的作文,文中写道:“桥上有的铁棒有裂缝,我看见了好几条。我觉得太危险了,仿佛马上就会落下去,眼前像地震发生一样,我飞快地跑下了大桥……”可是,作文尚未拿到老师那里去批阅,其母亲就毫不犹豫地将标题改掉,并将上述文字删去,郑重地告诉孩子:“彩虹桥是美丽綦城的标志之一,多用优美的词句去描绘它……”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写作参考: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能否在深入理解“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构思作文,是这篇文章写作成败的关键。
这则材料讲述的是母亲和孩子对同一事物存在截然不同认识的事。就孩子眼中真实的“恐怖”和妈妈眼中理想的“美丽”的巨大反差,就事论事而谈“应该具有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这一构思文章的“角度”当然是“符合题意”的。(如果文章大谈“桥梁建设的质量问题”,就“偏离题意”了。)
如果我们
再对材料进行一番思考,推究一下造成那位母亲的认识发生偏差的原因,我们又会拓宽思路——我们会从上述材料中发掘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形象工程”的问题。由此而选择“批评文过饰非、自欺欺人”作为构思文章的角度,这也是“符合题意”的 。(如果文章专门批判“形象工程”,也是“偏离题意”的。)
如果我们还能抓住材料背景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上述材料作进一步发掘,我们会发现上述材料还折射出教育观等重大问题。我们不能断然否认那位母亲的初衷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更“阳光”一些,更不能断定那位母亲存在“文过饰非”的故意,但是我们可以肯定,面对怎样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阳光下的丑陋”这样一个现实问题,这位母亲是迷茫的,她采用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对万事万物的总的看法)?又怎样指导孩子正确认识具体的客观事物?如果能围绕如何解决这一教育难题构思作文,可能会更加“切合题意”。(泛泛而谈教育问题,不能算是“符合题意”。)
因为有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就上述材料构思作文,切入角度和文章立意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无疑增加了审题的难度,写作时一定要警惕。至于文体,面对这样的材料和写作要求,还是选择写议论文为妥。如果选择记叙文,试图形象地反映出类似的社会现象,则很容易落入“套作”的陷阱。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