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21:06:4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儒者可与守成论
苏 轼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萃焉。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民,化为衣冠。契①为司徒,而五教行,弃②为后稷,而蒸民粒,世济其德。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此三圣人者,盖推之而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于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力征争夺者,天下皆是也。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至秦之乱,则天下荡然,无复知有仁义矣。汉高帝以三尺剑,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虽稍辅以仁义,然所用之人,常先于智勇,所行之策,常主于权谋。是以战必胜,攻必取。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功,而安于无事,以为子孙无穷之计,而武夫谋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故陆贾讥之曰:“陛下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叔孙通亦曰:“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于是酌古今之宜与礼乐之中,取其简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为朝觐会同冠昏丧祭一代之法。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终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夫武夫谋臣,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生,而不可以伐病。宋襄公争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国蹙。此以五谷伐病者也。秦始皇焚诗书,杀豪杰,东城临洮,北筑辽水,民不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此以药石养生者也。善夫,贾生之论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文武禹汤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东坡文集卷四十》)
[注] ①契:商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任司徒,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②弃:周族的始祖,被尊为“百谷之神”,所以叫“后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麟凤,鸟兽萃焉    萃:聚集
B.而蒸民粒,世济其德济:成全
C.虽稍辅以仁义稍:逐渐
D.身夷而国蹙夷:平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下相率而朝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思所以享其成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此以五谷伐病者也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策论文,从多个角度雄辩地阐释了儒者对于守成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文人主政的政治思想。
B.文章首先阐明上古三代以杰出贡献和文德教化而赢得天下从而安守天下,继而阐明刘邦凭借武力取得天下却缺乏文士治理天下。
C.文章最后用精当的比喻,并结合宋襄公和秦始皇正反两例,论证武夫和文士在攻守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而总结了文人用于守成的观点。
D.本文多用结构对应的整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既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更体现了论说文雄辩的色彩,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夷:诛灭。
小题2: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B.则: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所以:固定结构,用来……;D.以:介词,用/介词,因为。
小题3:文中宋襄公和秦始皇的失败教训,均为反面事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臣之——名:命名
B.臣故牸牛——畜:养
C.公愚矣——诚:确实
D.管仲衿再拜曰——正:不偏斜
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3.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修政”的内容是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人夺别人的马驹呢??
  (2)如果有别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凌,也一定不会给的。
5.?狱讼不正;完善法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注: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召晖为郎拜:授官
B.自往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也爱:吝惜
D.顾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性矜严,进止必礼至通州,几不纳死
B.漏尽,而求壁不可得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晖寻半病去,卒业太学故燕王欲结
D.我数闻璧未尝见源不深望流之远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3分)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译文:?
(2)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3分)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2)(3分)参考答案一: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参考答案二: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在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本题解析:
小题1:候:探望,问候
小题1:D表转折。A按照,因为;B将要,尚且;C在,和;
小题1:做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直接”二字,①句讲的是朱晖不畏强暴,③句是阴就对朱晖的赞叹,⑤句写东平王对朱晖的尊敬,三句都不能直接表现朱晖不惧权势。
小题1:“挫败了阴就的图谋”在文中找不到依据,阴就只是“骄横”而不奉法给璧,并非“图谋”,另外,与蔺相如相比是王苍的说法。
小题1:(1)得分点:句式(省略句)1分,“遽”1分,“白”1分。(2)得分点:句式(被动句)1分,“为吏”1分,“所在”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城人。朱晖早年死去父亲,十三岁时,王莽败亡后,天下大乱,跟着外氏家属,从田间奔逃到宛城。路上遇到一群贼寇,持刀劫掠随行的妇女,抢夺她们身上的衣物。兄弟宾客们都惊惶失惜,趴在地上吓得不敢动弹。朱晖拔剑走上前说:“财物你们都可以拿走,各位女长辈的衣物你们不能动一下,否则,今天就是朱晖的死日!”贼人见他年纪小,秉性刚烈,笑着说:“小孩子还是收起刀吧。”于是丢下他离开了。当初,光武帝刘秀和朱晖的父亲朱岑一起在长安求学,两人有老文情,等到刘秀即皇帝位后,访求朱岑,他已经死了,于是召来朱晖授他郎官。朱晖不久因病离职,在太学完成了学业。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
永平初,显宗的舅舅新阳候阴就仰慕朱晖的贤能,来自前往拜访他,朱晖躲避不见,阴就又派家丞给他送礼,朱晖就闭门不接受。阴就听说后,赞叹说:“真是志士啊,还是不要改变他的气节吧。”后来做郡吏,大守阮况曾经想买朱晖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了,朱晖才厚赠给他家。有人为此讥讽朱晖,他说:“以前阮府君有求于我,之所以不敢听命,实在是怕砧污府君的好名声,现在相送,表明我并非有所吝惜呀。”骡骑将军东平王苍听说朱晖的事后,就征召他做官,对他的礼节很是恭敬。正月初一,王苍应当进府祝贺新年。按照惯例,少府应该给璧作为答礼。当时阴就做府卿,富贵骄纵,不奉行法令。王苍坐朝堂上,沙漏将要滴尽(时间很久),所要的璧还没有得到,回头问掾属说:“怎么办?”朱晖望见少府主簿拿着壁,就前去对他说:“我多次听说这块璧,却不曾见到,请让我瞧一瞧。”主簿把璧交给了他,他回头叫令史棒着璧。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阴就说:“朱掾属是个义士,不要再去要了。”王苍等事情结束后,召朱晖对他说:“你认为你和蔺相如比怎么样?”皇帝听说了这事很是震动,让朱晖做了卫士令。后来又升任临淮太守。几年后,因犯罪被免官。
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离开临淮后,隐居于田野荒泽中,穿布衣吃粗食,不和邑里的人交往,乡党讥讽他的刚直。建初年间,南阳发生了大的饥荒,米价一石,涨到千余钱,朱晖散尽家产,来分给宗族故旧中贫弱的人,乡族的人心都顺服他了。后来官升到尚书令,因年老多病而乞求退休。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商鞅变法
令(指商鞅变法的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具(?)?徙(?)?怪(?)?辄(?)
明(?)?卒(?)
译文:
?
?
?
?


参考答案: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制定好了,还没有颁布。惟恐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都城集市的南门立了一梗三丈之高的木头,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的人,答应给是金。百姓们觉得很奇怪,没有一个人敢去搬。于是又说:“能搬去的给五十金。”有一个人去搬了,马上就赏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自己不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变法的条令。


本题解析:
见译文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实词的意义。

(1)七月既:___________
(2)举酒客:___________
(3)白露江:___________
(4)纵一苇之所:___________
(5)山川相缪:___________
(6)倚歌而之:___________
(7)正襟坐:___________
(8)一世之雄也: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阴历每月十五
(2)劝
(3)笼罩
(4)到达
(5)互相
(6)应和
(7)端正
(8)本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