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①弼少慷慨,有大志? ②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③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 ④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⑤军令严肃,秋毫不犯 ? ⑥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陈人以为大兵将至,把国中军队全部派遣出来(设防)。知道是换防交接之后,陈军又散去了。后来习以为常,就不再戒备了。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人并没有发觉。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属:写作;B项,让:责备;D项,恨:遗憾。
小题1:①是说贺若弼的性格志向;②是说贺若弼的相机而变;③是贺若弼渡江前的行为。
小题1:A项,刺伤的是贺若弼的舌头;B项,贺若弼不是仅仅因为军事才干而有名气并被召做官的, 宇文宪也不是敬畏他;D项,士兵没有抢掠百姓,只是去买酒。
小题1:发,派遣,1分;设备,设防戒备,1分;济,渡过,1分;弗之觉,宾语前置1分;句意1分
译文:贺若弼字辅伯,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敦,因为勇武刚烈出名,在北周做金州总管,宇文护嫉妒他就加害他。临行刑时,父亲把贺若弼叫过来对他说:“我一心想要平定江南,可是这个心愿没能完成,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向,而且我是因为说话不小心被害死的,你不能不考虑(今后说话要谨慎)。”于是拿铁锥刺贺若弼的舌头,使他口舌流血,以训诫贺若弼以后说话谨慎。贺若弼年少时慷慨激昂,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又懂得撰写文章,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北周的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尊敬他,把他召来做记室的官。不久被封为当亭县公,升任小内史。北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报告皇帝说:“太子没有做帝王的才干,我也曾经跟贺若弼讨论过。”皇帝叫贺若弼来问他这件事,贺若弼知道太子的根基不可动摇,恐怕给自己惹来灾祸,就假答道:“皇太子德行学养每天都有进步,没见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皇帝默然不语。贺若弼退出宫外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了自己,贺若弼说:“君主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失掉大臣(的信任),臣仆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丢失性命,因此我不敢轻易地发表意见啊。”等到宣帝继承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贺若弼却获免于难。不久他与韦孝宽讨伐陈朝,攻占数十座城城池,其中贺若弼攻下的居多。?
隋高祖受禅让,登基为帝,暗中(心里)怀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寻访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的人。高颖说:“朝臣当中,论文武才干,没有比得上贺若弼的。”高祖说:“你说得太对了。”开皇九年,隋大举伐陈,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大军将要渡江,贺若弼举酒祭奠、祈祷说:“我贺若弼从宗庙里领受了祖宗的指示,将要征讨远方,以振国威,讨伐有罪的人,安抚受苦的百姓,剪除凶恶残暴之徒。上天长江,请看着我做这些事,如果能赐福给善人,降祸给恶人,大军就会渡江顺利;如果事情不顺利,被江水吞没死在鱼腹之中,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在这之前,贺若弼先请命让沿长江布防的军队在换防交接的时候,一定聚集在历阳。于是军旗林列,营帐遍野。陈人以为大兵将至,把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设防。知道是换防交接之后,陈军又散去了。后来习以为常,就不再戒备了。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人并没有发觉。于是大军偷袭并攻占了陈的南徐州,捉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秋毫无犯,有个士兵在老百姓那里买酒,贺若弼立刻把他斩首。大军前进驻扎在蒋山的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人率领精兵抗拒,田瑞先来攻打贺若弼大军,贺若弼将他击退。鲁达等人相继依次进攻,弼军屡屡(假装)退却。贺若弼揣测他们渐渐骄傲自大,士兵也疲惫懈怠,于是就督促激励将士拼死战斗,这样就大破敌军,取得了胜利。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风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阮籍、山涛,豫其流者向秀、刘伶、籍兄子咸、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遏,命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炼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乃誓不传人。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本文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览无不该通 该:通“赅”,完全。
B.君性烈而才隽 隽:高超。
C.知其不可羁屈也 羁屈:束缚屈服。
D.辞致清辩 清辩:清楚明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B.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C.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嵇康的文才学识、风度仪表、性格特点以及生活追求,较为全面地给读者刻画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风流名士——嵇康的形象。
B.嵇康的好友山涛在即将离任吏部选官时,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可嵇康竟然写信给山涛宣布绝交,从中可知嵇康刚烈傲岸、任性不羁的个性。
C.吕安事件是嵇康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D.纵观嵇康一生,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虚伪世俗所拘,而又重视真正的情谊;他的死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最优美、最从容赴死的风景。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B (隽:(才智)出众
小题2:D【因:趁(机)。A表顺承,然后,接着,表转折,却;B介词,表原因,因为/介词。表方式,用……(的罪名):C代词,他(嵇康)/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了。】
小题3:C(“后来”说法有误,得罪钟会在前,吕安事件在后,注意原文中“初”和“及是”的正确理解。)
文言文参考译文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人。嵇康早年丧父,他有着奇异的才华。才情高远豪迈与众不同,身高七尺八寸,文采优美,风度优雅。但是他视自己的形体为土木,从不对自己进行美化修饰,人们认为他像蛟龙的花纹、凤凰的姿客一样,天生的本质自然生成。他闲适安静,清心寡欲,学习不用老师传授,博览群书,所读的书没有一本不是全部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读《老子》《庄子》。嵇康跟魏朝皇室结亲,官拜中散大夫。常常研究调养性情、服食丹药之类的事情,平时弹琴咏诗,自得其乐。能与他进行心灵交流的人只有阮籍,山涛,后来参与到他们中间的还有向秀、刘伶、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王戎,于是七个人经常在竹林进行聚会宴游,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竹林七贤”。
嵇康曾采草药游览山川湖泊,每逢心领神会之时,便全然忘记了回去。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就跟着他游览。孙登沉默不言,只管做自己的事,对嵇康什么都没有说。嵇康要离开了,孙登才说:“您性情刚烈并且才华俊逸.怎能幸免于祸呢!”离开孙登后,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两人一同进山。王烈曾经找到一堆像软糖一样的石髓,于是就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嵇康吃,但是石髓一到嵇康手里全都凝结成石头了。王烈又在一间石屋子中看到一卷白色的书,赶紧叫嵇康去拿,可是等嵇康赶过去。书马上又不见了。王烈于是叹息道:“叔夜志向与情趣都不同常人,却总是不能遇上(好时机),(这真是)命中注定啊!”
山涛将要离任吏部侍郎了,他向朝廷推举嵇康来代替自己。嵇康竟然给山涛写信宣布绝交,这封信被传播后,(人们)知道他是不可以被束缚屈服的。
嵇康生性非常灵巧,并且喜欢打铁。宅子中有一棵柳树长得十分茂盛,于是他挖了个水沟绕着柳树。每当到了夏天;(嵇康)就呆在柳树下面而打铁。东平人吕安钦佩嵇康的高雅情致,每次一想到他,总是让人驾车不远千里来拜访,嵇康耙他当作朋友并和他很要好。后来。吕安被他哥诬告,因为这事而被关进了监狱,吕安在供词里请嵇康来作证,于是官府把嵇康也抓了起来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