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请以《理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理解
理解就像是品茶,品出了苦尽甘来的甘甜;
理解就像是一团温火,将寒冷已久的心灵一点一点地融化
回忆起往事,我曾做过不少错事,可父母们都能予以理解,鼓励我,帮助我,让我不断前进。但有时面对父母的苦心,我却不以为然。现在想想,真是惭愧。
犹记得一次考试,考的可谓“惨不忍睹”比起来倒退了不少,这都是因为我不努力。这不,悲剧又发生了。“这次考的怎么样”,老妈突然袭击,搞得我措手不及,“不……不怎么样。”正准备蹑手蹑脚溜回去的我被叫住了。这次考的的确横糟糕,创下了我初中英语记录——竟然低于90分。接下来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我遭受了一场暴风骤雨,如同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之后又进行了一次“三方会谈”,结果摘录如下:
1.鉴于曾呈昊同志表现恶劣,取消周末玩电脑权,削减看电视时间,为期一个月。
2.增加曾呈昊同志的工作量,以示“奖励”。
3.会议重申了再考不好,严惩不贷的基本原则。
…………
当时的我真是欲哭无泪,无比郁闷,认为老爸老妈的行为是“不可理喻”的。无可奈何的我也只好乖乖执行,好好学习。没想到,在期末考试时,我却大放异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再想想,我终于理解了父母的苦心,的确,要不是当时父母的“武力镇压”,恐怕我也难以考好。
理解是一泓清泉,唤醒干渴已久的人们,理解就是一杯酽茶,苦尽甘来总是甜。所以,敞开你的心扉,让自己去理解别人,也让别人理解自己。理解万岁!
理解是雨,点滴在手蒙蔽的心灵上,涤去尘埃。
理解是风也芭,雨亦罢,亦或许是……然而它是亘古不变的,是必不可少的,是修身养心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人生的无奈,抱怨生活的艰辛,但事实并非如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淘渊明,在世俗的黑暗,官场的迂腐下,照样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空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选择了一片世外桃源,有着一段绚丽的闲情逸趣。李白亦如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放荡不羁,他豪迈,但他明白,他理解生活的真谛。
理解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人与生活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理解。
妈妈的辛苦操劳你理解了吗?曾经,你是否因为母亲的一句严厉批评而摔门而出?然而你又是否注意母亲双鬓那日渐增多的白发,额头上日益突显的皱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又有哪个母亲是不疼爱自己的子女的呢!见微知著,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渗透着丝丝爱意,然而我们总是看不见,看不见那颗关爱的心,看不见那辛酸的泪,看不见……母亲理解你,那你是否又理解她呢?
朋友之间亦需要理解。我们往往拥有很大的朋友圈,但患难与共的又有几个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若是真心,若是理解,又何须在乎时间的长短呢?理解是维持友谊的基础,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共同前进,让友谊天长地久。当你的朋友因为一句无心的话而伤了你,你会翻脸不认人吗?当你与朋友因为一个误会而不合时,你会理解她吗?或许是,或许不是吧……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开起理解之花,多一份关爱;展开理解之云,多一份温暖。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构思时,可运用设问,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半径,并引起对话题内容的思考,从而使文章内容和主题更深刻。什么是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我理解别人吗?别人不理解我时,我的感觉如何?可以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理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朋友之间的理解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70分)
“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意思是思考问题的时候怀疑这怀疑那就不能决定事情;做事时怀疑这怀疑那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意思是学习贵在懂得提出疑问,有小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大进步。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意思是善于怀疑的人,不去怀疑人们都怀疑的事,而是去怀疑人们不会怀疑的事。
关于“疑”历来众说纷纭。对此,你有何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字数不少于800字;⑤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疑”不相信或因不相信而猜度;“疑”也可以是有疑问而产生怀疑,“疑”是不好心理,也可以说是谨慎表现还可以说是积极态度,对人对事对理对历史对人生对社会皆如此。
【构思纲要】
(1)学会辩证分析在读书学习或现实生活中经常要对前人结论或客观事物提出质疑发表看法这就叫做“怀疑批判”“怀疑批判”是创新源泉是社会前进不竭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怀疑批判就人类文明进步;怀疑批判就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但是看重怀疑倡导批判并非主张“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是历史虚无主义反映提倡“怀疑批判”则是唯物辩证思想体现以“怀疑批判”为话题来写文章就要对它内涵、实质作理性思考辩证分析
(2)训练求异思维“会想才能会写”所以学习作文是议论文必须重视思维训练求同思维要训练求异思维也要训练善于“求同”就要善于事物间相同点、相似点善于归纳、概括规律性东西善于“求异”就要善于事物之间差别与矛盾就要善于从新角度看问题拟定话题让同学们思考、行文其目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求异思维能力中学时代培养思维能力不仅有益于作文更有益于学生全面成长
一、审读题目展开思辨和联想确定立意拟出标题
(一)审读材料获取有价值信息
(二)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立意方向
(三)确定最佳立意结合材料和立意拟出标题
胡乱猜疑害人害己?驱散心头“疑云”
猜疑与信任?猜疑与怀疑
学习贵在善疑?常怀“疑”心
假如不怀疑……?感动(……)无需怀疑
保持怀疑目光?发扬怀疑精神
要敢于怀疑?怀疑与创新
走怀疑路让别人说去吧
(四)展开联想搜索脑海中与猜疑或怀疑有关材料——古今中外各色人等正反事实
“会想才能会写”写作文关键要会联想和辨析思维要活跃思路要开阔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诗人有点名气,但有时诗歌却无法发表,诗人就很苦恼。向他的禅师朋友倾诉。禅师笑了,指着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说:“你看,那是什么花?”诗人看了一眼植物说:“夜来香。”禅师说:“对,这夜来香只在夜晚开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来香。那你知道,夜来香为什么不在白天开花,而在夜晚开花呢?”诗人看了看禅师,摇了摇头。
禅师笑着说:“夜晚开花,并无人注意,它开花,只为了取悦自己!”“白天开放的花,都是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赞赏,而夜来香,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开放自己,只是为自己。”
读完材料,你有何感想?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请以“退路与出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60分)

参考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契诃夫曾经满含深情的对俄国作家蒲宁说:“我只害怕托尔斯泰。您想想吧,是他写出了这样的文字,说安娜感觉到,她看见自己的眼睛在黑暗中放光。”
蒲宁,这位在俄罗斯文坛一向清高、独来独往的贵族作家,对托尔斯泰也同样怀着这种高山仰止的敬意,他在回忆录中供述:“不知怎样的,这位老人还是让我害怕的。”
害怕,都是害怕。他们害怕这位文学巨人,害怕他有的父亲般的威严。
可是,如今的我们太不害怕了。我们不害怕大自然,不害怕社会的力量,不害怕真理,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当我们什么都不害怕的时候,什么事不敢做?当我们什么事都敢做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
读懂材料,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人生应有所畏惧
古往今来,似乎拥有了无畏精神的人皆被冠以英雄的称号,荆轲孤身刺秦,赵子龙军中就阿斗,关云长单刀赴宴。据此,有人提出人应当是无所畏惧的,应有“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气魄。而我认为,胆略过人固然是好事,但在我们的心中,仍应有一丝畏惧。?
所谓的这份畏惧,不是谨小慎微,畏畏缩缩,这份畏惧应是如履薄冰的冷静,战战兢兢的体察,小心翼翼的戒惧,如负泰山的责任,这份畏惧更多的应是一种敬畏,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外界人和事的敬重。人曰:无知者无畏。过分的无畏其实源自无知,如果能感知却仍无所畏惧,那么其本质就是愚昧了。?
人应畏惧自然。自然中有太多的精华值得人类去汲取,又有太多的哲理值得人们去挖掘和探究。“乌鸟反哺”“春去秋来”“落花流水”,大自然犹如一位襟怀博大的老者,又似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这样的大自然难道不值得我们畏惧吗?因为这份畏惧,我们才有了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国策,才有了“科学发展观”,才有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构建。?
人应畏惧对手。也许会有人质疑:畏惧岂不是胆怯吗?岂不会不战而败吗?非也,所谓的畏惧对手,应是正视对手的实力,不盲目自大,目中无人;面对对手,我们应多一丝畏惧,从而更客观地进行优劣分析。敬畏对手,会使我们少一份骄傲,多一份谨慎,多一些取胜的机会。?
畏惧是一种认真的底线,因为少了畏惧,所以违章、违纪甚至违法犯罪频频发生,正气不兴,邪气肆虐;因为少了畏惧,所以人类在毁灭自己,从此天不在蓝,水不再绿;因为少了畏惧,所以神圣和正义得不到崇尚,便有了假药、假酒?
畏惧是一种智慧,一门艺术,畏惧是一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庄严。人的一生,与历史长河相比就是一瞬,倘若在这一瞬能恪守畏惧的情怀,我们便能拥有明净的心灵,心存畏惧,你绝不会因此而卑微,反而在困难与对手面前变得更加强大。?
那么,就让我们每个人都心存一份敬畏吧!
本题解析:这则材料的关键词不难确定,从头到尾“害怕”一次一共出现了18次之多。但是,材料在反复提及“害怕”的同时,也多次提到了一个相反的概念“不害怕”,那么命题者究竟是倡导人应该害怕,还是呼吁人应当无所畏惧即不害怕呢?这就要通读材料了,特别是我们关注到材料最后两段指向性非常明确,那就是我们以前他不害怕了,我们几乎到了什么都敢做,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地步。由此确定,命题者倾向的是人应当有所畏惧,有所怕。?
一类立意,人应当有所害怕有所畏惧。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畏惧就可能疯狂;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畏惧,这个团体就可能走向灭亡。如果立意定为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怕挫折困难权势等,属于不符合材料的思想倾向,应定为基本符合题意或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