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七)
2019-07-03 21:17:5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蒋勋说《寒食帖》
①假日无事,便取苏轼的《寒食帖》来看。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
②“……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感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书法却稚拙天真,猛一看,仿佛有点像初学书的孩子所为,一洗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而以拙涩的面目出现。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了——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③苏轼一生多次遭迁谪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黄州更苦,远至瘴蛮的岭南、海南岛。黄州的贬斥,只是这一生流放的诗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对苏轼而言,却有着不凡的意义
④黄州的被贬,肇因于小人的诬陷,发动文字狱,以苏轼诗文对朝政、皇帝多所嘲讽,要置他一个“谤讪君上”的死罪。苏轼自元丰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经过四个多月的囚禁勘问,诗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诘,牵连附会,威吓诟辱交加,这名满天下的诗人,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以为所欠惟有一死。在狱中密托狱卒带《绝命诗》给兄弟苏辙,其中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这样惋恻动人的句子。
⑤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初到黄州便写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甫定的惊魂,犹带着不可言说的伤痛,但是,“拣尽寒枝不肯栖”,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犹有所坚持,可以怀抱磊落,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
⑥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有名的《江城子》写于此时:“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是在狭小的争执上看到了生命无谓的浪费,而真正人类的文明,如大江东去,何尝止息?苏轼听江声不断,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战争,有过英雄与美人,有过智谋机巧,也有过情爱的缱绻……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年四十七岁。
⑦苏轼的《赤壁赋》也写在这段时间。《前赤壁赋》原迹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末尚附有小注:“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被诬陷之后苏轼也知道小人的可怕,知道这件文学名著的背景,再读东坡这几句委婉含蓄之词,真是要觉得啼笑皆非啊!
⑧在黄州这段时间,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他的“乌台诗案”不仅个人几罹死罪,也牵连了家人亲友的被搜捕贬谪。他的“多难畏人”,一方面是说小人的诬陷,另一方面,连那深爱的家人亲友学生也宁愿远远避开,以免连累他人。与李端叔的一封信说得特别好:“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⑨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的苏轼变成无人认识的世间凡夫俗子,东坡的脱胎换骨,正在他的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吧。
⑩《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吧。卷后有苏轼学生黄庭坚的跋,对《寒食帖》赞誉备至。黄庭坚是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仅次于苏轼的一人,书法挺拔峻峭,但是他对《寒食帖》叹为观止,正是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⑾在拥挤秽杂的市集里,被醉汉推骂而犹能“自喜”,也许“我执”①太强的艺术家都必须过这一关,才能入于美的堂奥。但是,谈何容易呢?
(取材于蒋勋散文集《大度?山》)
注:①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太过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做法,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
小题1:作者在第④段、第⑥段引用了苏轼《绝命诗》《江城子》,请分别说出其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第③段说,流放黄州,对苏轼有着“不凡的意义”。结合文意,概括这意义的主要内容。(4分)
小题3:文章结尾,作者从苏轼的经历中获得了怎样的艺术启示?(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开篇以偶览苏轼《寒食帖》而引发对其书法的评价,认为字迹粗拙而不经意,但精于书法的人认为是苏书最好的。
B.《寒食诗》饱含着苏轼生活的凄苦,心境的苍凉感伤;而其书法则稚拙天真,无甜熟灵巧的刻划之美。
C.第⑧段“与李端叔信”,一方面说明了苏轼的处境;同时也说明了苏轼“从名满天下”到“凡夫俗子”的蜕变。
D.黄庭坚在跋中对《寒食帖》赞誉备至,是因为此时苏轼的书法既挺拔峻峭,又超越了形式技巧,平淡自然。

E、这篇文艺随感,作者在娓娓的怀人叙事中兼有抒情言志,既论文,也议人,又言志,三者结合得巧妙、自然。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2分)
当下有不少作品,在多年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操作日益强固的情势下,丧失了文学所当有的目标,诸如“欲望叙事”、“身体写作”等等,作者很少发掘这些世俗生活后面的人性意义,不加针砭甚至不无欣赏地大量描写金钱欲望、权力欲望和生理性情欲,且在技巧上只为吸引众人眼球,而花样翻新,让人目迷五色。这引起许多真诚的文学者的不满和忧虑。作家张炜曾指出:文学“也许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作品的灵魂——有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而有的作品里没有”。他所说的作品的“灵魂”,也就是文学的精神。现在对于“文学精神”,确实是应该特别强调的。
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关,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但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于文学精神。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美好事物的产品,总之,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文学主要是情感的传达的说法,但是我们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说的真正的文学艺术不在于“外在的标志”,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从而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的活动,这同样的情感当然是指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的鲁迅,立足于他所处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种种不良环境中,在早年就提出“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灯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的火焰,并且实际上还不限于对“国民”而言,而与他当年高扬的欧洲诗人拜伦、雪莱的精神之火相接,是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灯火。
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真切地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表现和探测其复杂状态,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处。这样,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有的是通过对丑恶、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来的,因而作家对丑恶、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甚至欣赏,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小题1:对“文学精神”这一概念的阐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文学精神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感和理想,它不仅与语言相关,更与情节结构安排相关。
B.文学精神不是作家天生具有的,它是建立在作家的生活感受和写作技巧基础之上的。
C.文学精神是作家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的幸福、把人们联结在美好情感中的内在精神。
D.文学精神是建立在作家深入观察生活、细致描写社会人生基础之上的深度思考,是在作品中要表现和探索的“理想的人性”。

小题2:“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一句中,“灯火”具体含义是
A.理想和信念
B.理想的人性
C.国民精神
D.自由解放之途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使作品具有文学精神,作家应深入到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之中,直抵人性的深处。
B.作品具有了文学精神,即使在语言文字或者结构形式上略有缺陷,也可以成为优秀作品。
C.具有文学精神的作品,一定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
D.作品因为具有了文学精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惟妙惟肖地描写和反映丑恶的东西。
小题4: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主要观点。(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不让人钓鱼了?”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浑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你个混账王八蛋!”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非典型性肺炎
2003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曾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非2003年才新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面对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策。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冶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等;但体温一般超过38度,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有时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没有肺炎的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肺炎迹象。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除了上述症状外,“非典”还伴有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各国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它可以在体外存活3-6小时。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三尺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通常为3-5天),潜伏期的患者一般不会传染,病症一般会维持10-14天。
“非典”并非无法可疗。事实上,现阶段医学已有新突破,在治疗过程中已获很高的成功率。专家认为,保持环境空气的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尽量不与病人接触,是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的。
对未知的恐惧,莫过于人群对出现流行病的反应那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流行疾病的原因不明时尤其如此。随着对“非典”的深入了解,人们的恐惧感会慢慢降低,正如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样。
1、“非典”曾一度让中国人感到恐惧,下列不属于恐惧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它的传染力很强,三尺范围以内的人可以直接受到感染。
B.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
C.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的效果。
D.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隔离,而人们害怕隔离的孤单。
2、下列对“非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典”也是一种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B.“非典”发作时是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状,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迹象。
C.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带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而“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
D.“非典”病毒是经过飞沫传播的,它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
3、有关“非典”治疗和预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典”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
B.与患者保持三尺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
C.尽量不接触病人,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
D.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发烧、咳嗽、头痛、乏力、腹泻、胸闷等症状,可以确诊为“非典”。
B.健康人进入“非典”病人呆过但离开超过6个小时以上的房间,一般不会被感染。
C.“非典”病毒不会浮游在空气之中,所以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D.“非典”患者在15天内病情没有恶化,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5、阅读题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现在我们再引一段书家自己的表白。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这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如他从“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了。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和字是不同的。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象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书字从聿,聿就是笔,篆文,像手把笔,笔杆下扎了毛。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捆缚起做成的。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从殷朝发明了和运用了这支笔,创造了书法艺术,历代不断有伟大的发展,到唐代各门艺术,都发展到极盛的时候。(节选自《美学散步》)
小题1:下列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有了某种情感体验,都会借助笑、哭或其他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B.诗歌、音乐是人们用来表达或悲或喜或乐或忧的情感的,而中国书法也有这种功能。
C.中国汉字书法能表达书写者的情感体验,这是其他民族的文字很难达到的境界。
D.哭、笑、音乐、诗歌和中国书法在表达情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引述韩愈的一段话要达到的目的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旭性情易于躁动,“喜怒窘穷”,赋予他作为书家特有的艺术气质。
B.张旭看待外物,往往视角独特,常能在静处见动,于不变中见到变化。
C.张旭的书法在表达自然物象的同时表达着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
D.张旭笔下的形象因为浸润着他丰富而变化的情感而“可喜可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是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实现的。
B.在表现生命的形式上,中国书法更像音乐和建筑,因为书法、音乐和建筑都需借助抽象的手段。
C.中国书法不是直接描绘客观物象的形体,这就决定它在表现生命上和绘画有着明显的不同。
D.“汉字的初始时是象形文字”和“中国特殊的书写工具”注定了中国书法要成为艺术品。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