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2019-07-03 21:17:5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小事比天大
从玉华
  第一次到温哥华时,王力没觉得这儿有什么特别的好。不过,待上半个月后,他咀嚼出了这个城市“淡淡的味道”。半年后,这位在国内企业声名很高的某研究所所长带着妻子和儿子移民了。打那以后,他和儿子王一男开始用相机记录这个城市的细节。2007年。他们挑出其中的200多张,每张图配上几段话,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天大的小事》。
  如今,父子俩回到了北京,四处“推销”这些带给他们无数次触动的“巨大的细节”。
  温哥华人真事儿!事儿得厉害!
  王力手中这张照片看起来着实有些暗淡,背景模糊一片。
  那是一个晚上,王力散步到温哥华斯坦利公园附近的一处工地边,突然看到脚底下一条条亮亮的东西。原来,这儿的工人将护栏的支脚都涂上了醒目的荧光漆, 。
  在温哥华,红绿灯是醒目的黄色底座,而不像国内的是黑色,事实证明,“黄色是事故率最低的颜色”;人行道的路牌悬挂在路中间,而不是路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醒目;公厕指示牌上,都注明了“距离多少街区、多少米”。
  温哥华几乎看不到“牛皮癣”般的小广告,他们把电线杆的下面局部加粗,专门用来粘贴小广告。这比国内“乱贴广告,罚款5万!”的硬招儿有效多了。
  王力发现,在温哥华,哪怕一个人的工地,也有临时的流动厕所,而且再简陋的厕所也会装上纸。
  有一次,他们站在一栋普通的红砖高楼前琢磨了好久,发现面对街道的所有窗帘都是白色的,终于忍不住进去问公寓的管理员,管理员一脸愕然地拿出一份足有一本书那么厚的售楼合同。在合同里,光是“窗帘怎么挂”,就写了近一页纸。合同还规定,“每户人家能养几只狗、几只猫,狗的身高不能超过多少”、“一栋楼有多少个名额可以出租房屋”。
  出了门。爷俩感慨:原来“裤衩晾外头,会招警察的”!“温哥华人真事儿!事儿得厉害!”
  真是无声胜有声。
  第一次在温哥华坐公交车,给王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下着小雨,10多个人排着队,其中有一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车慢慢驶来,停稳,车门打开,自动翻出一个踏板,正好对接高出的地面,司机下来连残疾人带车推上去,然后把车固定在专门的位置上,最后大家再上车。王力一看表,三四分钟都过去了。所有人都在雨里默默地等,没人说话,那场面,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过了两站,一个妈妈推着婴儿车上来了,又花了好几分钟,车内没有一个人显得不耐烦,相反,车里人都会对孩子笑笑,摸摸她的小绒帽。王力不禁感慨:“在人人都微笑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跟人人显得急躁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能一样吗?”
  在温哥华的公寓里,会在地下室里设上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作坊,叫“情趣室”,不仅钳子、锤子等常用工具应有尽有,同时钉子、板子等建材也一应俱全。谁家里用不完的材料。
  也都放进来。有的人会买桶油漆,放把旧椅子,留张纸条:本人不会油漆,谁能帮忙?几天后就会无声无息地出现一把漆好的新椅子。
  王力说。他觉得自己一家移民移对了。
  将“温哥华的细节”移植到中国。
  在温哥华,学生上化学实验课、当义工擦玻璃,都会发一副护目镜。王一男想到春节期间中国的花炮外伤事故层出不穷,而且多为儿童的眼外伤。他希望这个“温哥华的细节”能移植到中国。
  春节前,他给全国所有的省长、市长发了封建议信,希望这些父母官能提醒公众“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尽量佩戴防护镜”。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复了亲笔信,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作了重要批复。
  但是,有不少官员的态度却让王一男失望,甚至有人对父子俩质疑:吃饱了闲的,政府的事,关你们个屁事!
  不过,让父子俩欣慰的是,想补上这门课的官员,也还大有人在。北京市城管局把王力请去,给全市l300多名副科级以上的干部讲城市管理的细节。北京市地税局原局长王纪平,邀请王力给全市地税系统的数百名副处级以上的干部讲课。事后,老局长给王力留言:我一定尽可能让我的下属共同为纳税人做几件天大的“小事”。
  如今,年近六旬的王力,移民已是有名无实,他最大的愿望是:不拿任何报酬,为中国的一座城市做宜居规划,希望“大家也能早一天像温哥华人一样过宜居生活”。(选自2009年11月1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王力父子认为温哥华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他们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真事儿!事儿得厉害!”这句话有什么内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往往会引起社会多方反响,这篇通讯可以引发管理者、普通公民和新闻工作者怎样的积极思考?请从上述三类人中选择两类来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城市管理严格细致而富有人性化。
  (2)居民素质具有高度的文明。(意对即可)
2.温哥华人把看似鸡毛蒜皮的事都当作天大的事来认真对待,表达了王力父子对温哥华人的由衷咱们之情。(意对即可)
3.管理者示例:可以引发管理者对管理观念的思考,唤醒他们人性化、服务性管理的意识,尽心尽责抓好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
  普通公民示例:可以引发普通公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使其不一味指责社会的不足,而是像王力父子那样,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热情,为社会和谐出谋献策。
  新闻工作者示例:可以引发新闻工作者对自身特殊使命感的思考,激励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用心报道民生民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戏曲的古典性与现代性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中国戏曲的这种古典性包括了:一、多元性,宋元以来作为流行艺术的中国戏曲浓缩了多元而丰富的种族审美、地域差异、时代风尚、艺术品类等,“中国戏曲”一词,实际上概括了整个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与时尚审美中,不断生发并发展、保存下来的一切戏剧形态;二、历史性,从悠久的史官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依附着中华民族不断成长的历史经验,无论从其艺术形态还是表现内容上,都呈现出历史对艺术的种种要求和规范;三、经典性,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长久地保留在民众生活中,并成为其娱乐身心乃至表达心灵信仰不可或缺的内容,得益于在表演、音乐、文学、舞美等方面定型的经典作品和其表现形态;四、遗产性,中国戏曲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中国戏曲作为传统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乃至各种人群中的艺术创造,随着时代推进,它的遗产性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说,中国戏曲古典性的形成,正是基于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之相对的艺术单一性、审美实时性、文化时尚性、趣味趋同性,彼此之间的优胜劣汰和相互吸收、提高,最终成就了这一民族艺术的最高典范。
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记忆,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能乐、狂言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在。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
尽管如此,由于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中国戏曲在当代创新和修改追求中必将呈现出复杂的特征:中国戏曲要在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精品性不但要求戏曲作为时代艺术拥有展示其存在和发展的艺术结晶,而且要求戏曲能够保持创新的机能,去粗求精,成为时代诸戏剧样式中的重大代表,在当下即在于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作为目标;中国戏曲要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避免艺术生产中盲目、无序的诸多弊端;中国戏曲要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于“博物馆艺术”的部分充分保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发挥出来。这样既能有效地保证那些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成为后人的艺术参照,也能找到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独特定位。
小题1:下列对中国戏曲“古典性”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中国戏曲浓缩了多元而丰富的种族审美、地域差异、时代风尚、艺术品类等,因而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B.中国戏曲与悠久的史官文化关系密切,无论从其艺术形态还是表现内容上,都呈现出对历史的种种要求和规范。
C.中国戏曲在表演、音乐、文学、舞美等方面有定型的经典作品和表现形态,是它能够成为百姓娱乐身心乃至表达心灵信仰不可或缺的内容的原因。
D.中国戏曲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乃至各种人群中的艺术创造,它的遗产性因此而来。

小题2:对中国戏曲在当代呈现出出复杂的特征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在当代呈现出复杂的特征是由于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
B.中国戏曲在当代要拥有巨大的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就应当大胆借鉴流行文化发展的一些模式。
C.保持戏曲创新机能,始终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为目标,成为时代诸戏剧样式中的重要代表,这是中国戏曲在当代发展和创新的特征之一。
D.在当代一方面要努力保持戏曲遗产性,另一方面还应当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中国戏曲在当代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小题3:下列根据文章内容作出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在努力保持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中国戏曲在当代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B.如果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像中国戏曲一样具有了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那么它们古老的辉煌必将延续到现在。
C.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排斥与淘汰一切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单一性、审美实时性、 文化时尚性、趣味趋同性,中国戏曲的古典性才得以形成。
D.中国戏曲如果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紧密联系,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那么就会与流行时尚一起营造当代社会的实时消费。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建筑
张? 法
中国古代建筑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其目的是要显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故宫的天安门,为进入大清门后的第一个重点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大”是占有空间众多,也只有空间的大,才能显出深来。从大清门到天安门到午门到太和门最后到太和殿,正是在这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伏的深长的时间进行中,不断地加重着人们对帝王的敬畏情绪。“庄”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的深红色显示出来的。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感。
皇宫显示现世帝王的威严,陵墓则表现已逝帝王的威严。只是陵墓与另一个世界相连,不以房顶的金色表现现世的光辉,而以青土暗示永恒的宁静。陵墓的地下因看不见而对活人的心理并无影响,但其地上形态仍显另一种高、大、深、庄特征。唐代高宗与武后合葬的乾陵以梁山为陵,这是“高”。围绕地宫和主峰有似方形的陵界墙,而进入乾唤的第一道门却在禹陵墙的朱雀门很远的山下,这是“大,,。从第一道门到地宫墓门要经过“道门,路长约四公里,这是“深”。在这悠长的时间流动中,从梁山南倾的二峰中间开始是神道;神道两旁有华表、飞马、朱雀、碑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正是神道使陵墓建筑对观者内心进行庄严肃穆的心理强化。
中国寺庙建筑从最早见于记载的东汉永平十年建立的洛阳白马寺开始,佛寺就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而渐渐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与宫殿和陵墓一样,寺庙也有肃穆的要求,因此整体对称是其特色。肃穆心理要通过时间来强化,建筑也要求在时间中展开。只要可能,寺庙进山门后一般都有四殿,而高潮一般在第三殿。名山中的寺庙则依地形而赋形,有两殿甚至只一殿,但进山后的漫长道路本身即为寺庙的延长,心理转移早就在进行。
中国园林可追溯到西周初的苑囿台池。其发展和壮大是从春秋到秦汉。园林的核心是情趣,在结构上绝没有使人紧张起来的对称。其情趣主要是自然情趣。其亭台楼阁均随地绒形,巧得天工。廊榭台池,山石花木,一切布置都考虑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且通过
园林揭示和领悟自然之美。
中国建筑无论宫殿、陵墓、寺庙,还是园林,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误钰汰的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中国建筑形成群体结构时,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一统的意蕴。而群体之士苏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应周全,其理性秩序与逻辑或明(如宫殿)或暗(如圆却都气韵生动、韵律和谐。虽然处一墙之中,中国建筑又总追求超一墙之外。且不论园林就是四合院、宫殿,群体结构的屋与屋之间,总有很多空,有条件就一定要加之以亭池翠木,显出实中之虛。中国建筑的特点是让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浯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
(选自《中国文化相无论》,有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建筑中有关“肃穆”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故宫的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走过一段深长的时间,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感。
B.乾陵神道两旁的华表、石人、石马等实物也是对称的,观者在神道中行走,随若时间的流动,内心也会产生庄严肃穆的感觉。
C.园林建筑的核心是自然情趣,是人与自然情感的交流,在结构上绝没有使人紧张起来的对称,所以肃穆的心理不会产生。
D.寺庙建筑的特色是整体对称,寺庙进山门后都有四殿,而高潮在第三殿,人的肃穆心理是在走进山门后逐渐被强化的。
小题2:下列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宫殿建筑高、大、深、庄的四大特点在形式和实质上也完全适用于陵墓建筑。
B.寺庙都建筑在依地势而赋形的名山中,漫长的山路本身即为寺庙的延长。
C.中国建筑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调群体的宏伟,追求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
D.中国群体建筑结构中都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应周全,其特点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小题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得出中国群体建筑是“韵律和谐”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都有四殿”以偏概全,名山中的寺庙则不同)
小题1:C(A陵墓建筑“其地上形态仍显另一种高、大、深、庄的特征”。B“寺庙都建筑在名山中”的说法错误。D“虚中有实”无据)
小题1:①都有一道墙,形成封闭一统的意蕴;②都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应周全。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窗前明月枕边书
  一支笔一卷书,一杯茶一盏灯。今年来,夜读《鲁迅全集》成为我的习惯。
  当漏尽人息,万籁俱寂之时,挣脱一天的束缚,抖落一身的尘埃,跳出烦琐的事务圈子,翻开喜爱的《鲁迅全集》,马上就会沉浸到另一个世界中。
  读到酣畅淋漓处,若披惠风,若遇甘霖,若饮琼浆,齿颊留馨,宠辱皆忘。羁于尘嚣的心似乎便与鲁迅先生于冥冥中构成一种感应。于是心胸为之澄澈,耳目为之清明。躁狂的血液赢得了理性的关注,沉郁的脉管汲纳着激情的奔涌,生命的苦涩化为情感的升华。此刻,我感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飘飘然进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大境界。
  当我断断续续把一套厚厚的《鲁迅全集》读完一遍时,我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我到底读出了些什么,留在记忆中最鲜活的又是哪些东西。然而,“伟大”一词渐渐清晰起来。是的,伟大!
  我知道,伟大,用于评价一个人是十分庄严、厚重,甚至奢华的词汇,但鲁迅先生当之无愧。鲁迅先生的伟大,不在于他有多少传世典章,也不在于他能否收揽遗续,开一代之风气;而在于他的真实,在于他时时生活在危险中,却挣扎着为世人找寻通向希望的道路,在于“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伟大,集中体现为他的思想、情操和风骨。
  百年以来,中国人文思想领域零落凋敝,渐趋喑颓,民国时期虽略有学者振聩,但终究属遗缕,不复起沉疴,不足开新局。历数百年来堪称宗师者,唯鲁迅先生一人而已。
  风雨如晦的岁月,鲁迅先生的身边是狰狞的魑魅魍魉;他的眼前是血腥的刀光剑影;他的身后是如磐的黑暗势力。虽然先生的心境是悲凉的,情感是沉郁的,但是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不仅穿透了数千年的历史迷障,而且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跨越了时空,在无边的寒夜燃起了一片灯火。鲁迅先生用如椽的巨笔,洞穿了人类文明史的薄薄外壳,将社会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将人性的弱点剖析得入骨三分。在先生去世7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闪电仍将辉映人类文明的星空。
  从肖像上看起来相当冷峻的鲁迅先生,内心里却燃着一团火。对国家和民族有着火一般的理想和热情。他没有埋首故纸堆中考据辨赏,春呻清寒秋吟薄凉,也没有选择独善其身故作从容,而是“折骨为笔,刺血为墨”,流着泪挥起刀,于责骂、血污中一寸一寸地向前拼杀。他悲天悯人,为民鼓与呼。他由学医转而从文,始终怀着拯救中国、拯救百姓的赤子之心。
  在他的作品中,对国民劣根性的无情揭露和批判,震撼并唤醒了一个古老的民族。用回春妙笔医治祖国母亲的伤痛,激活国人麻木的神经,净化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的高贵血统。用毕生的精力践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神圣使命。
  鲁迅先生总是于刀山剑林中挺身而出,总是冒着生命危险高举反封建的大旗,旗上挂满了一篇篇极其深刻的小说。他的杂文似匕首、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他傲骨铮铮,从不阿谀奉承,奴颜婢膝,更不趋炎附势。“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正是鲁迅先生作为战士的自画像。
  英国人以莎士比亚为荣,印度人以泰戈尔为荣,俄国人以托尔斯泰为荣,我们更应该以拥有伟大的鲁迅为荣。有了鲁迅这样的文化巨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便多了一份厚重与阳刚;有了鲁迅这样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便在世界民族之林多了一份自信和奋起
  在这个呼唤信仰的年代,鲁迅先生这位“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语)的文化巨人,仍将引领我们走好前行的道路。
  《鲁迅全集》不仅影响了我已走过的那段人生历程,而且还将继续影响我未来的路程。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诗人戴望舒的一句话:“问我欢乐何处在?——窗前明月枕边书。”
1.综观全文,谈谈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第8自然段中“不仅穿透了数千年的历史迷障,而且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跨越了时空,在无边的寒夜燃起了一片灯火”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有了鲁迅这样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便在世界民族之林多了一份自信和奋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阅读《鲁迅全集》,是一种惬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聩。
2.文章开头通过几个名词,描绘了一个读书的场景。表明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为全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3.一方面以文学形式,揭示了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规律,让人们认清了历史;另外也是更主要的,说明鲁迅的思想有着历史意义,有着现实意义,对未来也有着指导意义,带给人们温暖和光明。
4.能有鲁迅先生那样的思想审查过去,剖析今天,透视未来,中华民族将永立世界潮头;能有鲁迅先生那样用“火一般的理想和热情”“拯救中国、拯救百姓的赤子之心”,中华民族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能有鲁迅先生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傲骨,中华民族将敢于面对任何恶势力,有着压倒一切的气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汉家寨
⑴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汇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⑵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⑶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⑷——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⑸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⑹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⑺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⑻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⑼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更因为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⑽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⑾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⑿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⒀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⒁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⒂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是我女儿的眼睛。
⒃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⒄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⒅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⒆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选自张承志《荒芜英雄路》,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⑶段写天山南麓环境恶劣,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B.“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形象地表现了汉家寨的地理位置、状貌和处境。
C.作者永别了汉家寨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这可以看作是对前文三岔路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思考的回应。
D.本文通过人物形象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如在汉家寨所见的老汉,他象征着一种坚守,而他痴痴的眼神又传递出作者对汉家文化的反思。
E.本文语言通篇沉郁质朴,折射出西部广袤、苍凉、雄壮的地域特征,蕴含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小题2:阅读⑴-⑷段,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包裹着”,这几段是怎样描写四野的“宁寂”的?(4分)
?
?
(2)这一部分写出了“铁色戈壁”什么样的环境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
小题3:本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请结合画线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3分)
?
?
小题4:这篇作品传递出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你认同这种“坚守”吗?请结合文中小女孩的形象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1:(1)答案要点:
①正面描写,“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 “300里空山绝谷” 写出了“四野的宁寂”;
②侧面描写,作者借写自己“不由得屏住了呼吸”、“一路单骑”“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两眼幻视、满心幻觉”、“一种茫然的感觉”烘托“四野的宁寂” (或从视觉、听觉、?心理感受等角度表述,亦可)
③反衬手法,借单调的马蹄声以动衬静地写出了“四野的宁寂”。
(2)答案要点:
①这里营造出了一种空寂、荒芜、悲凉、严峻、苍凉、广阔的情境,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②为下文作铺垫;
③反衬汉家寨人的坚忍顽强的精神;
④烘托作者最后“遗憾”“悄然”“孤寂”离开,对“决绝的气概”“人的坚守”的认同的心境。
小题1:①汉家寨(或汉家寨的人)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着生存。
②作者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
小题1:答案示例一(正面说):希望小女孩和老人一样,继续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用这种坚守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她终有一天也会变成老者。)
答案示例二(反面说):汉家寨远离尘嚣,远离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有其保守、封闭、不思进取的一面。小女孩与老人的两次“摇头”、“便不动”、“突然钻进了泥屋”不同,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一直凝视着我” “她的眼睛黑亮”、“一动不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我这个外人的好奇,因而我们可以期望小女孩应是未来世界的预言。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风蚀的尖石棱反马的脚踝都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是虚写; C项,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面临各种选择的不确定性。作者永别了汉家寨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是前文思路的延伸。 D项象征着民族文化的融合错误 E项“庄重典雅”错。
小题1:(1)三个点中,完整答两个方面,即给4分;完整答对一个方面给2分。
(2)体写出“空寂”等情境特征,1分;为下文作铺垫,1分;反衬汉家寨人的坚忍顽强的精神,1分;烘托作者心境,1分。
小题1:二点都答上给3分,答一点给2分。
小题1:评分细则:
1.观点鲜明:在对小女孩未来的期许中,表达出对这种坚守认同与否(2分)
2.论述有据:能具体结合文中的依据,并能结合文外的事例(2分)
3.分析到位: 议论中时时把握材料与观点的联系,言之成理。(3分)
4.语言流畅:表达简明、有序。(3分)
5.字数要求:每缺25字(一行)扣1分,扣满2分为止。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