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2019-07-03 21:25:5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拯救地球和人类
马蒂娜·贝蒂-库索
在几十年间,人类打乱了地球用45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地球是脆弱的,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不会长久的。全世界专家们的报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的发展方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除了今天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之外,还有那些生命必需的资源——首先是淡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更不用说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的原始森林,随之一起消失的不仅是整个动植物群落,还有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再加上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影响,它们如今已经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洪水、酷暑、暴风雨……而这些仅仅是开始,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蔓延到各大洲。随着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打算采纳跟我们一样的消费方式,我们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这种过度开发将不会惠及所有人。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中有3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人们因为石油、水和捕鱼而发生冲突……只要存在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些冲突就不可避免。到2050年,有80-120亿人生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要迎接这样的挑战: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改变发展的方向是唯一的机会。这是一场人文主义斗争,涉及人类的未来。在此背后,有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和一个哲学问题: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进步的方向在哪里?更多的消费还是更合理的消费?更多的生产还是更合理的生产?“拥有”更重要还是“存在”更重要?我们要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就开始思考持续发展和资源有限的地球之间的协调性。有些人主张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有些人寻找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济生产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产生。在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它被定义为“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这一概念得以推广。它涉及面很广,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不足,它可让人放心,又可促进广泛团结。今天,没有一份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不提到“可持续发展”。但人们是否明白它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呢?人们是否真正抓住了关键问题呢?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一表达方式应用广泛,但实际行动鲜有变化。
运用这一概念确实是最简单的事情。而且,富裕国家的人民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变都想象成被剥夺。老布什就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议”!我们应当进入一个有节制的社会,而不是被剥夺的社会。我们应该摆脱这种浪费文化。如果知道有超过10亿的人喝不上饮用水,人们是否还能容忍农业消耗我们用水总量的72%,而实际上作物只需要非常少的水呢?为什么要容忍我们购买的产品有五六层包装呢?人们的行为肯定要逐步改变。只不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各方人士政治家、工业家、研究者和公民都动员起来。要合理采集资源,合理消费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公平分配资源……总之,这个社会需要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
(法国《费加罗杂志》)?
4.体现“我们的发展方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一项是(  )
A.只有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暂时还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包括淡水在内的其他那些生命必需的资源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
B.原始森林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整个动植物群落。
C.作为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原始森林的消失,导致了洪水、酷暑、暴风雨等灾害和全球气候变暖。
D.我们的生活方式打乱了脆弱的地球用45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人类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5.文章认为我们应该准备迎接怎样的挑战?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
B.改变发展的方向,即消除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避免因此产生的冲突。
C.解决关于社会发展的一个哲学问题:明确人类进步发展的方向,消费和生产的合理安排等问题。
D.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6.文章提到了下列应对地球资源有限问题的方法,不属于其中的一项是(  )
A.实现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
B.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济生产和社会进步相协调。
C.探索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
D.积极发展高科技,在现有自然资源最终枯竭之前找到可以替代的资源。
7.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目前人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地球资源濒临枯竭,只有改变这种方式才能避免这样的后果发生。
B.尽管所有的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都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但是,都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C.富裕国家比如美国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变想象成被剥夺,因此,要改变现状,需要有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
D.人们没有真正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明白“可持续发展”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参考答案:4、B
5、B
6、D
7、C


本题解析:4、A原句的“除了……之外”是包括石油在内的意思。C这些自然灾害和全球变暖的原因是综合的,不仅仅是原始森林的消失。D并不直接表现发展方式和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
5、“改变发展的方向”的含义不是“即”所引出的内容。
6、原文没有这样的内容。?
7、A只能推迟这样的后果,而不能避免。B“都没有”全称否定判断不当。D“没有真正抓住……不明白”将原文的疑问句子改为确定的否定句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选做)
躲在书后面的孙犁
舒乙
  作家不必像演员,尤其不必像明星。作家的名字可以很响亮;但是读者不认识他们,没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他们有名,是他们的作品频繁地在杂志上、报纸上、书上出现。
  作家是躲在书后面的人。最典型的要数孙犁先生。
  孙犁从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甚至害怕照相。他是真正的深居简出。没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孙犁的名字,因为他拒不出席各类活动,整天整天地躲在家里写东西,频频地发表作品。这才是孙犁。晚年,到了实在不能写的时候,孙犁甚至不说话了。在病床上,他头脑清晰,但极少说话。在住院之前,差不多在20年里,孙犁连续写了10本新书!为这10本书,我参加过一次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的研讨会。与会者都为他复出后的高产而惊叹。晚年,他的文章越写越短,却居然写了10本。
  中国优秀的老作家有一个特点,晚年复出后又掀起一个写作高潮,巴老如此,冰心如此,萧乾如此,孙犁也如此。因为写得好,这次高潮构成了他们一生中的第二个高峰,一点不弱于《家》、《寄小读者》或者《荷花淀》。
  孙犁的《荷花淀》和《铁木前传》莫定了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的作家地位。但是,他晚年的这10本书,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伟人级的作家。
  躲在这10本书后面的孙犁是一个心地善良、目光犀利、襟怀坦荡、敢说敢为、嫉恶如仇的真君子。他很像一座浮出海面的冰山,不显山,不显水,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可哪知道,海面之下竟是那么庞大,那么威严,那么厚重,也那么厉害。这种厉害,是一种痛快,一种淋漓尽致,一种不隐讳,一种一针见血。念孙犁的文章就有了一种难得的对他的崇敬感,因为他敢讲真话,敢抒己见,敢一语道破。于是躲在书后面的孙犁一下子就成了一座大山,巍峨的大山。你也因此而明白,他为什么不爱出头露面,不爱上镜,不爱出席公众场合。只因他不爱掩饰自己的观点。
  孙犁,应该说,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作家之一。他拥有大量的书,他念过大量的书。孙犁爱书如命。他爱书,爱寻书,爱买书,爱藏书,爱念书,爱谈书。更有甚者,他爱给书籍包书皮,打扮书,包装书,都亲手做。他还爱在书上题词,写好多话,信手写来,皆成文章。这样的书,是他的宝,也是他的象征,在众多的作家中,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冠军。
  中国现代文学馆多次派人去拜访孙犁先生,去看他这些可爱的书,后来又去和孙家子女谈这些书的归宿和“孙犁文库”的未来。这些书上有孙犁的手艺,有孙犁的笔迹,有孙犁的思想,有孙犁的感情。它们是孙犁,孙犁是它们。必须善待这些书。未来的 “孙犁文库”就是“孙犁博物馆”,是一个最有特色的中国现代文人的纪念馆。一旦成立起来,肯定,它最有中国文人味儿,既有文献性,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想一想,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一个南征北战的人,一个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的人,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一个极有学问的人,一个惜书如命的人,放在一起,看似矛质,但确实扎扎实实地集于一身,岂不是天下一大奇观呜。
  有一次,孙犁在他的藏书《西游记》上做了以下的书茂:
  “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缺,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斯。
  “勿作书盆,勿为书痴,勿构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
  这些话,是孙华先生的人生观。是一个大儒的人生观。是一个大作家的人生观。躲在书后的,竟是这么一个伟大的现代人。
  他去世了,可是他的遗产够后人受用很久很久。想着想着,我的心境平静了下来。慢慢地、渐渐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勿作书盆,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表明孙犁不愿做书蠢、书痴,爱书却不信书,不为书中内容所束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B.孙犁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甚至人们没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他的名字,除了他整天整天躲在家里写东西之外,更主要是他不喜欢照相。
C.文章写到巴老、冰心和萧乾,一方面衬托孙犁晚年复出后掀起又一写作高潮,暗示其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地位;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
D.孙犁是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他南征北战,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紧跟时代步伐,极有学问,惜书如命,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矛盾体。
E.文章结尾“我的心境平静了下来。慢慢地、渐渐地”,不仅透露出作者对孙犁先生的崇高敬意,并且暗示了孙犁对浮躁的后辈的巨大影响。
(2)为什么说孙犁是躲在书后面的作家?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文,说说躲在书后面的孙犁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犁在他所藏《西游记》的书蔑中写道:“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勿作书蠢,勿为书痴……不以为累,是高水平。”孙老先生爱书可见一斑。你对此有什么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读书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为人淡泊,不爱出席各种热闹场合,有名却不被人们认识。②著作颇丰,晚年身体不好,话虽不多,但复出后又掀写作高潮。③从书中所袒露出来的态度和孙犁对书的态度可见他的为人。(意对即可)
(3)①潜心写作,深居简出;②心底善良,襟怀坦荡,敢说敢为;③惜书如命,又不为书所累。
(4)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像孙犁一样爱读书,把读书当做我们的习惯。学会读书,不读死书,死读书;
  ①孙老性情淡泊,安宁处世,但对于书,却爱之如命;②孙老爱在书上题词,表现出孙犁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感情。③孙老不拘泥书本内容,不尽信书本。(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夭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阴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入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咙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怎样具体体现了“我“对姑娘的”暗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是什么意思?换为“跳得异常的激烈”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说明“我”的工作、“我”的举动对当事者很重要,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2.为了看“她”,享受看“她”的时间,停下来,放过了此时走过的人。为了“她”,不惜放弃本职工作,冒丢饭碗的险,可见其爱之深切。
3.极度激动兴奋之情。换了也可以,但不如木句生动传神,表现力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种花留与后来人
     ——记陈寅恪先生
王永兴
  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陈寅恪先生备课讲课时,我始终在他身边,为他读《通鉴》和多种史籍,检视史料;他口授我抄写讲课纲要,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史料。一字之误,他都不放过。每讲完一次课,先生极为劳累,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他认为是平常事。全中国有几位教师能像先生这样教学、培养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的后四句云: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为人”之典出于《荀子·劝学篇》,荀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人”,即读书为了给别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样的官,头戴各式各样的高帽子。所谓“为己”,即“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有正确的解释: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两《唐书》、《唐会要》、《唐六典》、《册府元龟》等多种史籍文献。前四种书,先生指定他要听读的部分,要我事前准备,后三种书和其他有关的书,需要时先生命我检阅。大书桌旁摆着两件小沙发,我面对先生坐着,我的背后是一书架经常使用的书。先生特别重视《通鉴》,首先听读。我一字一句的读,先生听着思考着。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先生口授我写。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便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
  《通鉴》通读完毕,同样听读《通典》、两《唐书》,最后,先生口授,我写下类似讲课纲要也类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这一草稿要不断修改,一次备课要用很长时间。
  先生对工作时间很严格,每天早八点开始,十点,休息二十分钟,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阳台上散步。阳台的东头是一丛月季,西头是一丛丁香,东西来回走着,有时先生问我院中花草树木的情况,他心情很愉快。
  有几次朋友来访,我侍坐先生之侧,恭听谈论,来访者提出有关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总是说,他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先生通晓梵文、希腊文等二十余种文字,但我侍读先生之侧这三年以及我从先生受业多年之中,从未听先生自己说过他通晓多种文字。我体会,对他来说,通晓多种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应有之事,不需要也不应该特意去说。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个读书治学的人应该具有谦谦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东北南下的解放军攻占昌平,国民党败兵有些逃到清河,离清华?园不远,清华校内人心惶惶。先生师母都已年老,又都体弱多病。在战火临近之际,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内的胡适先生打来电话说:“一二日内有飞机飞南京,可能是从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飞机,可以给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进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车来接。”事情这样紧急,晚饭后,我立即来先生家。在书房里,先生、师母和我商量明晨进城的准备。时间很短,先生吩咐我协助师母挑出先生要带走的书籍稿件,装满一皮箱。夜深,师母回卧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时再回清华,不知何时再为先生读《通典》,再为先生写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静,问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师母本已嘱咐我不要问先生南去后的计划,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记了她的嘱咐,突然问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静,不仅未生气,反而平静而慈祥地说:“岭南大学的陈序经校长、王力先生邀我去岭南大学,在南京小住几天,就去广州。广州的天气好,岭南大学的自然环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别处了。”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谈话,但万万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师母在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有诗云:当归默默向谁陈,一角园林独怆神。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江城地瘴怜孤艳,海国妆新效浅颦。剩取题诗记今日,繁枝虽好近残春。
  这首诗很好地记述了陈寅恪先生当时在清华的生活和心情,“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
(1)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其中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翔实地记录了陈寅恪先生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生活和治学情况,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B.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时融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同时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深刻鲜明。
C.文章写作者与陈寅恪先生夫妇告别时的情景,看似平实,实则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对陈先生离开北大的无限惋惜之情。
D.文章写作者给陈寅恪先生读《通鉴》,运用了细节描写,不厌其烦地写陈先生的严格要求,意在表明陈先生治学的严谨。
E.陈寅恪先生的诗句“繁枝虽好近残春”,感叹时局虽好,但自己年事已高,表达了自己抓紧时间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心愿。
(2)陈寅恪先生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条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一段引用陈寅恪先生的诗句,试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话“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陈寅恪先生的工作、事业就像种植鲜花,他所做的一切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体现在:认真教书,培养了一代青年;言传身教,教会我如何做学问和做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精神将会惠及后世。
(3)①引用的诗句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陈寅恪先生的精神品质。
   ②使文章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生动。
(4)①对学生无私奉献,对教学极其认真。②治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③读书治学不为名利,只为发扬真理。④治学谦虚谨慎,从不卖弄吹嘘。(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瓷的中国心
瓷还有什么秘密吗?对哪怕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也是应该有一些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
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红、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釉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
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小题1:不属于“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的表现的一项是(? )
A.中国瓷的形制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如柳叶瓶,海棠碗,斗笠碗等瓷器多以自然景物作为形制。
B.中国瓷的釉色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如秘色瓷的釉色临摹雨过天晴的青色。
C.单色釉具有单纯和清澈之美,和青花相比,单色釉更接近瓷的本意,更能表体现出瓷对自然的依恋。
D.瓷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的制作工序也少不了天意的参与,再如“窑变”产生的釉色也是自然天成的杰作。

小题2:对“中国瓷凝聚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既表现了对自然的依恋,也传达出中国人审美理想。
B.中国瓷的釉色可以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
C.以“斗笠碗”为例,人们喜欢斗笠的形制,是和中国人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
D.中国瓷旷世无双,全世界制作瓷器的国家很多,但瓷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到了宋代,人们的审美心理渐渐变化,追求细腻细致之美,这一点在花瓣口碗的花瓣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
B.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觉,体现着瓷对自然的依恋的人心因素。
C.中国瓷上凝聚的‘天人合一’思想”实则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
D.文尾从瓷器的釉色和形制两方面说明了外销瓷和东洋瓷的特点,意在从反面说明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 C项强拉关系,在“瓷对自然的依恋”层面,作者并没有把单色釉和青花进行比较。)
小题2:D(答非所问,D项强调的是中国瓷的独特地位,与题干不符。)
小题3:B(B项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是自然生成,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属人对自然依恋的“天意”因素。)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