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七)
2019-07-03 21:36:09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糟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①。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②。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注:1927年9月23日,作者在广州作的《怎么写》——后收入《三闲集》——一文中,曾描绘过他的这种心情:“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灰,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你怎样理解文章的第一段?(不超过60字) 答: 2、文中有两处写“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意思有何不同? ⑴①处的意思是(不超过20字): ⑵②处的意思是(不超过30字): 3、文中画线部分包含几层意思?分别写出。 答: 4、对于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这篇文章充满了对于死亡的沉重的思考,其中一个满怀悲壮、坦然欣慰面对死亡的形象孤独地站在读者面前。 B.这篇文章具有象征意义,野草代表着作者的行动、作者的作品,而土地则代表着中国黑暗的社会,地火则代表着革命。 C.这篇文章充满了矛盾和彷徨,表现出作者痛恨黑暗,却又不知怎样去扫除黑暗的困惑。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把作者渴望革命,希望烧掉一切黑暗腐朽的东西的感情表达得十分强烈,但是他也为自己的野草而担心。
| E、文章饱含着对野草的歌颂,它们终将成为烧毁黑暗的熊熊烈火,作者期待着自己的野草快快燃烧。 F、本文渲染了一个沉寂、凄凉、悲哀的背景,鲜明地展示了一个为民族前途而深深忧患着的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而不惜牺牲自身的民族之魂。
2、阅读题 创造力缺失在基础教育中 创造力并不是由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单相加后的复合体,而是由各种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后而新生的复合体。目前我国大多数基础教育工作者并不清楚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是什么,误以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基础”就是知识的积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开展发散性思维,就能突生灵感并形成创造性成果。 然而,知识并不都是有用的,在知识浩如烟海的今天,比积累知识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选择有用知识的能力。从效率的角度考虑,最应选择的知识是那些能使原有知识增值的知识,如方法论性质的知识、学科结构性知识以及有关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方面的知识。即使选择了有用的知识,也还需要进行包括组合、转换等程序在内的知识再加工,使书本知识能转变成能为实用目标或创新目标服务的知识。我国以往的学校教育只是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快速地吸取知识,既没有注意知识吸收的有效性,更没有注意知识的组合与转化程序。 从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来看,要具备较强的学业能力需要三个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善于思考;大脑反应较快;小心谨慎不犯错误。而具备较强的创造力也需要三个条件:敢于突破旧框框;不惜花费时间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不怕犯错误。显然,现行的学校教育所需求的学业能力与创造力存在着相悖的地方,即我们在打基础的过程中,存在着压制创造力发展的本质性缺陷。创造性活动需要基础,其中包括学科知识基础,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因其狭隘的知识观、片面的基础观,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局限在认知能力方面,致使学生在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 均存在明显缺陷。 从开发创造力的角度看,创造动机与创造欲望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然而我国学校教育因重理论性、抽象性,并追求多知识点、快教学进度,同时进行高重复性的机械训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及自信心都荡然无存。可以说,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最得不偿失之处。 1、下列表述中,属于基础教育导致学生创造力缺失原因的一项是 [? ] A、我国大多数基础教育工作者认为在知识积累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开展发散性思维训练,就能突生灵感并形成创造性成果。 B、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增值型知识、方法论知识、学科结构性知识、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方面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知识观较为狭隘。 C、认为创造力是由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单相加后的复合体。 D、现行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策略方法,追求多知识点、快教学进度、高重复性训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自信心茫然无存。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选择有用的知识,并关注知识的组合与转换程序,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B、现行学校教育内容与学生创造力培养存在相悖的地方,打基础的过程中存在压制创造力发展的本质性缺陷。 C、构成创造力的能力要素包括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 D、“小心谨慎不犯错误”与“不怕犯错误”是具备较强的学业能力与具备创造力在条件方面的显著差别之一。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知识浩如烟海的今天,积累知识会压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我国基础教育要放弃以知识积累为目标的教学观念。 B、拥有了有用的知识,并且发展了包括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全面的能力,如果没有创造动机和创造欲望,创造力还是不能得以开发。 C、树立全新的知识观,就是要关注并重视方法论的知识、学科结构性知识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方面的知识。 D、学业能力与创造力存在相悖的地方表明,基础知识越是扎实,创造力越是缺失。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2.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3、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4.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是治国工具。《礼记·乐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乐记》把“礼乐”置于优先位置,把“刑”放在最末位,正是儒家重礼乐、“德主刑辅”、“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思想的集中体现。《尚书大传》记载,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王,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成王”。《礼记·明堂位》也说:“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颂度量而天下服。”这两种记载清楚表明,周公用以治国的根本大法,首要工具只是礼与乐。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发生良性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杆去治理,“乐”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小题1:下面对“乐治”的理解,最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乐治同礼、政、刑一样,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治国工具。 B.《礼记·乐记》认为礼、乐、政、刑几种治国方式各有作用于民的渠道,但是它们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用来统一百姓的思想,走上治国正道,实现国家的安定兴旺。 C.在中国古代,既有关于乐治的理论阐述,如《礼记·乐记》;又有实行乐治的伟大实践,如周公的治国之策。 D.良乐作用于人,能使人心理、生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
小题2:下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对于乐治原理的表述很具代表性。他认为,宫、商、角、徵、羽五声能对人的行为性格产生一定的感化作用,能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B.乐治的奥秘在于人的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主导作用。大自然给人听觉天赋,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与行为。
C.礼由外作,乐自内出。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
D.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它能让人在音乐的熏陶下不知不觉中被教化为规范的人。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重礼乐轻刑法。
B.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乐治和国家的兴衰、社会的治乱有密切的关系: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
C.乐治不仅可以把国家治理得规范有序,亦可由此实现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D.古为今用,治理现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要把乐治作为主要的治国之策。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
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络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络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备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