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六)
2019-07-03 21:36:09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呼吁(节选) ⑴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虽然如此,我坚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持续不断的。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它能消除猜疑和误解。因此良善将建立无可动摇的基础,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⑵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因为从我们最初发现航线,到达他们的海岸以来,我们已经在他们身上犯下了许多罪恶。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为了实践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推行富有将来性的政策。凡受人帮助,从艰难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须互助,并帮助正在受难的人们。这是受难的人们之间的同胞爱。我们对所有的民族都有义务以人道行为及医疗服务来帮助他们。从事这些工作时应带着感谢和奉献的心情。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⑶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以及继之而来的原子战争;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并寄望美国和苏联以及其他盟邦,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平共存。前者不可能为将来带来繁荣,但是后者可以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幸福,我们必须选择后者。也许有人会以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 ⑷今后,我们的目标是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不再以战争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必须寻求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敢表白我的信心,当我们能从理论的观点来拒绝战争的时候,我们必定能以谈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战争到底是非人道的。我坚信,现代人的理性必能创造出伦理的观点,因此今天我将这个真理向世人宣布,希望它不会只被当作虚假的文字看待,以致实际上根本就被置于一旁。 ⑸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致力避免一切会使现况恶化、危险化的事情。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不但是对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也是对民族之间的关系而言。希望他们能互相勉励,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使人道主义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并且发挥作用。 1.①解释第⑴段中划线句在文中的意思。 ? ②第⑴段中划线句为了论述?的观点 2.①第⑵段中“富有将来性的政策”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 ②第⑵段开头说“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请从本段中概括出可以帮助别人的途径。 ?(2分) 3.请给这五段文字划分层次(用“||”画在下面的序号之间),并概括各层次的意思。 ⑴? ⑵? ⑶? ⑷? ⑸? ? 4.下面对本文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耶稣的至理名言的引用,为我们中国的俗语“善有善报”找到了理论根据,说明中西方的传统中都有提倡行善的美德。 B.第⑶段中的划线句,看似与本段的中心无关,实则不可缺少。这句话体现了作者论述的严密性,使持反对观点的人没有听众。 C.本文结合人类的生存现状,阐释尊重生命的具体内涵,论述如何尊重生命——行善。言简意赅,条理清晰。 D.作者认为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危险有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各种各样的疫病、民族之间的冲突、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等。
| E.最后一段,作者向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发出呼吁: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避免战争,达到尊重生命的目的。作者的呼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①不行善却想改变现实中的暴行? ②行善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良善将建立无可动摇的基础,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 2.①强者助弱者,弱者互助?②帮助旧日殖民地民众?防治大众疾病?提供医疗服务?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3.⑴ || ⑵ || ⑶?⑷?⑸ 第一层:提倡和呼吁真理、友好、仁爱、和气和善良等道德原则。 第二层:通过具体的有效途径来尊重生命。 第三层:呼吁国家领袖们为世界和平和反对核战争而尽自己的努力。 4.AC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不能说“耶稣的至理名言是中国俗语‘善有善报’的理论根据”,本文没有“阐释尊重生命的具体内涵”)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2.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 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意对即可) 3.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意对即可) 4.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震心 朱佳
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那是尚永和雪梅此行的终点。 尚永走得急,为了等落在后面的雪梅,就停下来,刚把烟点燃,一滴水珠从隧道顶滴落,砸在烟头上,炭火一样红的烟头还没来得及冒烟,就噗地灭了。雪梅刚好赶上来,瞅了他一眼,手里攥着一件白色的东西,在闷湿的空气里一扬,说:“怎么样,就在这儿把事办了吧,免得再走。” 不用看,尚永也知道雪梅此时的脸色。他哼了一声,意思是“不行”。 隧道尽头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混杂着人们的尖叫,还有犬吠,有些恐怖。那里是终点,没有出口,要回到外面的世界,必须原路返回。 被浇灭的烟是尚永的最后一支。他刚才在隧道外面等雪梅的时候,就吸光了所有的烟。现在,仅有的一支也湿了。尚永无奈地把烟扔到地上,用脚踩瘪。雪梅听到隧道底端的叫喊,来了气,快走几步,扔下一句话:“你都三十好几了,还是永远长不大。像你这样,怎么过日子?” 尚永不回答,闷着头跟在后面。 隧道的地面湿漉漉的,凸凹不平,踩在上面容易打滑。尚永小心地注视着雪梅的脚步,以防万一她摔跤,他可以及时扶住她。可是,一直走到隧道底,他都没有机会。 隧道底端显出一道深绿色的铁门,充满惊惧的叫喊声就从后面传出来。铁门上用红油漆写着:每次最多仅限十人。从门外无法看到门后的内容。雪梅在铁门前停住脚步,两手一抱,怨气十足,想不通尚永带她来这里的目的。 两秒钟的工夫,嘶叫声彻底平息,铁门徐徐地被打开,一群人兴奋地走出来,有大人,孩子更多。他们看上去挺高兴,看见门外的这对男女一筹莫展甚至怒气冲冲的样子,都觉得奇怪,两口子吵架,凭什么上这儿来?莫名其妙。 等人走光,尚永从衣兜里拿出十张门票,交到看门人手中。看门人诧异地接下门票,又扭头看了看尚永身边的雪梅,撇了撇嘴,暗想这年头,什么怪事都有,然后关上铁门,在前面领路。看门人把尚永和雪梅带到里面,那里有一个四方铁质平台。 平台的周围围着铁栏杆,平台前面的隧道顶端,遮盖着铁皮顶棚。平台上并排放着三排椅子,每排椅子之间也有扶手栏杆。雪梅生气地走进去,坐到最边上,脚踩在铁皮上,咚咚地响。看门人看这架势,知趣地离开。他一边走向控制室,一边想,这叫什么事,包了全场进来吵架?! 尚永也坐下来,故意和雪梅隔开一个位子。他们前方的铁皮顶棚,像天文台的观察台似的,缓缓打开,露出一片蓝天。日光漏下来,照亮另一个天地:一个人工小池塘,池塘周围有房子、假山、塑料花草、塑料家禽,还有一辆仿造的塑料吉普车。都是假的,却做得逼真。 原来,他们这座城市是地震多发地带,政府就故意修建了这个地震模仿室,让人们亲身体会一下地震的滋味,以使人们在真正地震时,临阵不乱。 雪梅听说过这里,但从没来过。她先被那突然打开的天顶吓了一跳,很快平静下来,把手里的白纸抛向尚永,“签字吧,我没时间陪你玩。” “等结束了再签也不迟,就五分钟。”离婚协议书飘落在脚跟,尚永弯下腰捡起来。他记得,在他和雪梅初相识的时候,两人发过誓,生死不离。现在,他们的婚姻就面临着一场最大的地震,他们的爱情处在震心。 看门人按下地震启动键,人工模仿的风声呼啸而至,雨丝从池塘的上方飘落,逐渐变成倾盆大雨。他们身下的铁制平台开始摇晃,越来越激烈。尚永抓紧了面前的栏杆,去看雪梅。雪梅紧闭了双眼,双手也紧紧地握住栏杆,身体像在一艘遭遇海啸的小船上颠簸。雪梅忽然想起来了,她曾经开玩笑似的对尚永说:“如果地震了,我们被压在房屋之下,如果只有一个人有生还的机会,我要你活着。我不希望你先走,因为我无法承受失去你的痛苦。”两行泪,从她的脸颊滑落。尚永在地震中,看到了那泪,自己的眼睛也模糊了。 此时,地震进入高峰,房子倒塌了,吉普车冲进了池塘,狗叫声和人们的奔走呼号混成一片。尚永和雪梅沉默着。 看门人在控制室里看着这两个人,他们是这个地震室开办以来最安静的顾客。 模拟的余震也过去了,一切平静下来。按常规,看门人应该请他们出去,迎接下一批顾客。但是这次,他没有动,他要给这对夫妻更多一点时间。 尚永拿起离婚协议,他确信雪梅的心不会没有震动。“我们,还有机会吗?”尚永问。 雪梅抹去泪水,说:“这是一场人工地震,而我们是生活在现实里。我和你的区别,就是你永远生活在想象里。婚姻,需要实际。请你签字吧。” 尚永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掏出了钢笔。 雪梅拿走了自己的那份,走下平台前,从兜里拿出一包香烟,递给尚永:“我料到你在等我时就抽完了烟。这是我在路上给你买的。以后,一个人,要学会照顾自己。” 雪梅走了。看门人不得不请尚永离开。他注视着这曾经是夫妻的两个人,一前一后默默消失在隧道拐弯处之后,才开始迎接下一批顾客。(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21期)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隧道尽头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混杂着人们的尖叫,还有犬吠,有些恐怖”等语句交代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烘托出文章主题。 B.从看门人目睹男女主人公进入铁门开始到看门人目送两人离去的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的种种表现让看门人啼笑皆非。 C.小说主要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呈现出主人公微妙、复杂的内心活动。 D.模拟地震的场景让雪梅陷入了她和丈夫曾经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往事中,作者巧妙地设置这个环节,使得文章更具吸引力。 E.尚永和雪梅各自都在努力挽救自己的人生幸福,只是,二人选择的方向不同,前者选择了努力弥补、继续相守,后者选择了坚定地迎接新的生活。 (2)小说中的尚永和雪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为什么要以“震心”为题?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作者朴实的笔法下越发显得起伏跌宕,故事结局出入意料,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安排不合理,违背生活的真实,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 (2)尚永:性情温和、用情专注、感情细腻、关心爱人胜过关心自己,为挽救婚姻和爱情想尽办法,富于想象,有一定的浪漫情怀。雪梅:办事果断决然,理性胜于感性。 (3)①文题“震心”初读起来,耐人寻味,制造一种悬念的效果,能吸引读者阅读。②文题“震心”点明小说的主要情节的特定发生地点。③文题“震心”同时又是在地理位置上模拟的地“震心”与处于模拟地震中男女双方心理活动上的“震心”的语意双关,对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示例:合理。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在语言和行动描写方面可以看出尚永和雪梅的性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预示着二人分手结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②从情节的角度来看,作者从开篇就设置悬念,由开始质疑文章说什么事情的悬念到后来关心双方是否能复合的悬念一路铺设下来,在男主角的一再挽留和女主角多次埋怨、催促签字的过程中,读者也终究可以感知到二人的感情是不可挽救的。③从主题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现今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追求幸福的理想和方法各不相同,二人的决定和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能从人物、情节、主题方面考虑,理由充分即可。若以为这样安排不合理,违背生活的真实,只要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碳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气体,而三氟化氮吸收热量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强12,000到20,000倍。因为三氟化氮比起极易挥发的碳氟化合物更有利于环境,过去的十年中,三氟化氮一直被当成是碳氟化合物的替代品。现在它作为活性氟原子源,被广泛运用于等离子电视以及其他平板显示器的生产中,用于蚀刻这些设备内的硅晶片。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只有非常少量(约2%)的三氟化氮逃逸到了大气中,所以在人类活动产生的致使全球变暖的气体中,它显得微不足道。今年年初,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区的一位大气化学家迈克?普瑞瑟尔(Michael Prather),最早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他对普遍认同的气体排放率存在不同看法。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两个海岸清洁空气观测站对空气进行取样分析后,第一次证实,整个生产过程中,三氟化氮排放到大气中的百分率比预想的明显高很多。在加利福尼亚拉荷亚的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院,雷?威斯(Ray Weiss)所领导的团队综合使用了气相色谱分析和质谱分析系统对样品中的三氟化氮值进行了测量。他们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气中这种气体的浓度翻了20番以上,从万亿分之0.02上升到了万亿分之0.454,大部分的气体排放都在北半球。在《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上发表的论文中,他们提到2006年大气中三氟化氮的估计总量为1,200 吨,实际总量为4,200 吨,现在已经上升到了5,400吨。考虑到这种气体的巨大温室效应,以及其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约为740年,这个量(5,400吨)的三氟化氮相当于6,700万吨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芬兰全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研究已经结束了。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普瑞瑟尔说,他没有参加雷?威斯团队的研究。“现在我们需要得到的是从生产到废气处理整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气体在系统内流动。”“电子生产业内人士没有把迈克?普瑞瑟尔的论文当回事儿,他们认为那只是理论上的推测而已。” 英国利兹大学的大气化学家皮尔斯?福斯特说道:“这篇新论文说明了三氟化氮的量相当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他还指出,这两篇正中要害的学术报告为行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他们可以规范他们的生产。比如,在不久的未来,等离子屏幕可能很快就会被液晶屏幕(LCD)所取代,后者对环境更加有利。“也许这些气体会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英国气象局的大气科学家吉姆?海伍德(Jim Haywood)赞同地说道,“不过把三氟化氮列入严格限制其排放量的温室气体名单也是非常必要的。” 小题1: 从原文看,下列对“三氟化氮”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氟化氮比起极易挥发的碳氟化合物更有利于环境,过去的十年中,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蚀刻等离子电视以及其他平板显示器内的硅晶片。 B.三氟化氮吸收热量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强12,000到20,000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 C.三氟化氮在今年以前一直被认为在人类活动产生的致使全球变暖的气体中,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只有极少部分(约2%)的三氟化氮逃逸到了大气中。 D.三氟化氮有着巨大的温室效应,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约为740年。
|
小题2: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两个海岸清洁空气观测站对空气进行第一次取样分析后,证实三氟化氮排放到大气中的百分率比预想的明显高很多。
B.雷? 威斯(Ray Weiss)所领导的团队对样品中的三氟化氮值进行了测量,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部分的三氟化氮都排放到了北半球。
C.现在大气中三氟化氮总量为5,400吨,相当于6,700万吨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芬兰全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D.雷? 威斯团队的普瑞瑟尔说,现在我们需要得到的是从生产到废气处理整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气体在系统内流动。
小题3: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发表的两篇正中要害的学术报告可以使行业人士规范他们的生产,改变他们的生产模式。
B.在不久的未来,液晶屏幕(LCD)可能将取代等离子屏幕,这样或许会使三氟化氮自然而然地减少。
C.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未来有可能对其中的三氟化氮的排放量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
D.电子生产业内人士虽然意识到三氟化氮量相当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但是他们并不会将其当回事儿。
参考答案:
小题:
A
小题:
C
小题:
B
本题解析:
小题:
过去的十年中,三氟化氮一直被当成是碳氟化合物的替代品。现在它作为活性氟原子源)
小题:
A对空气进行取样分析后,第一次证实;B大部分的气体排放都在北半球;D普瑞瑟尔说,他没有参加雷? 威斯团队的研究)
小题:
A两篇报告提供机会,利用机会行业人士可以规范他们的生产;C三氟化氮并不属于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D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当语言死亡时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濒危语言图谱可知,全世界大约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21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内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一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使用它的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会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用双手建造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语言最大的破坏者是殖民主义,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在谈到语言优劣的问题时,哈里森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有关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时,同时也失去了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过去500年的时间里,玻利维亚的kallawaya土著将数千种药用植物的知识内嵌在一种神秘的语言中,只能在父子之间代代相传。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选自《读者》2010年第2期,作者陈赛,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对语言消亡产生的后果分析的一项是(? )
A.过去200年间,语言最大的破坏者是殖民主义,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随之逐渐消失。
B.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语言的消失,意味着它所有一切的消失。
C.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人类知识”随着语言的消亡而消失。
D.语言的消亡将使世界变成单一的没有色彩的地方,将对文化的多元性造成极大的冲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曾谈到她对当今世界最大的忧虑,就是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
B.考察一种语言的生命力,考察这种语言在代际传承方面的状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考察说这种语言的人口总量。
C.一旦失去了代际的传承,一种语言的书面语言即使还会继续存在,但其实它已经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了。
D.其实,对于人类而言,只要人们不忘记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不一样,那么,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都不是最可怕的。
3.简要谈谈,如果语言死亡,你会感觉到哪些变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语言的死亡对人类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示例:会感觉到世界是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从人类的发展角度来讲,因为失去了发展的丰富性,所以,生活显得单一,社会显得单调,想象力被囚禁,世界不再丰富多彩。(开放性题目,可以畅所欲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