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7-03 21:46:1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文人与门卫
陈?吉
大文人没有一点文艺范儿。
大文人长得五大三粗,方脑袋,小眼睛,长阔嘴,中气极足,声音洪亮,笑起来声音能把房顶上的尘土震落下来。他常穿一件文化汗衫,手持一把老蒲扇,西装短裤,行走在文化局。他人长得黑,又剪了平头,整个儿像一个黑帮人物。
郑叔是文化局新聘的门卫,六十多岁,身材瘦小白净,戴一副老花眼镜,衣冠整洁,讲话斯斯文文,一副深有学问的模样,倒与文化局的氛围吻合。郑叔上班时,还不认识大文人,突见一黑汉大摇大摆走进值班室,拿着报纸乱翻一通。郑叔说:“同志,这些是领导的报纸,不要乱动。”大文人蒲扇一摇,笑嘻嘻地说:“不认识我?新来的吧?”
郑叔说:“是。恕我眼拙,同志尊姓大名?”
大文人哈哈一笑:“去去,别那么酸。文化局不酸的人太少了。”说着拣出一封信,冲郑叔晃了晃,“我的信。”说罢,扬长而去。
郑叔目送此人上楼,暗暗发闷:文化局怎么会有此等粗人?
后来郑叔一打听,倒吸了口凉气:粗人姓李名单一字喆,官任文艺股长,文化局的一支笔。曾经风靡一时的大戏《爱不爱你》就是他创作的,这戏上过省电视台,他也因此牛逼得不得了,寻常人都不放在眼里。
但郑叔总觉得大文人不像文人。不光他这样想,连外面来办事的人也这样看。大文人喜欢下象棋,郑叔正好有此一好。大文人便经常猫在值班室,跟郑叔下棋。外面来办事的,见了郑叔叫领导,口气恭敬。那些送快递的、收废品的、收垃圾的,都去纠缠大文人。大文人也不恼,还安慰忐忑不安的郑叔,说没事没事,一边签字一边哈哈大笑。
郑叔见识过他收藏的宝贝。在大文人的办公室,有一扇占据了整个墙面的博古架,高过人头,古色古香,上面摆满了锈的、破的,铜的、铁的、瓷的、木的古玩,大大小小,幽光闪烁。大文人说这些都是他的心血。
郑叔看到,只要大文人站在这些古董面前,立即如渊渟岳峙,不容小视,摆弄起那些古董来,简直换了个人,手巧如游花戏蝶,又如拈花少女,有神仙之气。
郑叔最常见的,是大文人贴着一只古花瓶,闭目站立,一副醉心聆听的神态。大文人告诉过郑叔:这只古花瓶,是本地梅水窑烧制的,年龄比我们的爷爷的爷爷还老。
一次,郑叔送信,又见大文人贴着花瓶,长久不离,终于忍不住问:“你在听什么?”
大文人神态恍惚,目光散落在远空:“说了你也不懂。”郑叔的神色一下变僵了,“哼”了一声,大文人回过神来,说:“你别多想,我是怕你不信。”
郑叔脸色变成讪笑。大文人叹息一声:“我听到花瓶哭了。”
花瓶会哭?郑叔差点儿笑出来。大文人盯着他说:“郑叔啊,告诉你,一只花瓶,最初它只是一团泥胎,跟我们人胎一样,经过巧匠的摆弄,把它制成毛坯,画工再给它添上色彩,最后把它送进高温的窑里煅烧。经过这些繁琐的工艺后,辗转反复,最终它才获得了生命。也许是一场战争,也许是一次劫难,它就被遗弃埋在地上几百年,挖出来后又被当作垃圾丢弃。直到现在,才遇到我这个知音,让它重见天日。你说,它不委屈吗?它能不哭吗?”
郑叔听完停了好大一会儿,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不过,从此以后,他打心底里认为,这个貌似粗工杂役的人,其实是个真正的文人。因为,只有文人才会说这种看似混账实则情理通透的话来啊。
(选自《梅州日报》2013年5月8日)
小题1:小说第二段对大文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简要概括大文人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3:郑叔认为大文人“是个真正的文人”,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4: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勾画出一个肖像言行与众不同、与职业不符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的故事情节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不修边幅;②待人随和;③不穷酸;④懂文化。(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大文人是文化局的一支笔,创作了风靡一时的大戏《爱不爱你》。②大文人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具有文人情怀和文化自信。(意思对即可)
小题4:?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①将大文人与门卫相对比,突出了大文人“粗”的一面,表现他的随意和朴实。②将大文人对待一般文化人和对待普通人相对比,突出大文人不世故,“不酸”的性格。③将大文人的生活上的“粗”,与艺术上的“细”相对比,表现了大文人“真正的文人”的特质。(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从内容上分析,主要考虑该段肖像描写刻画出大文人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从结构上分析,主要考虑该段人物描写处于文中的一个什么位置,它对于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小题2:解答此题要抓住对大文人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他常穿一件文化汗衫,手持一把老蒲扇,西装短裤”可看出其不修边幅的形象特点,“笑嘻嘻地说”“说没事没事,一边签字一边哈哈大笑”等句子体现了大文人的待人随和,“去去,别那么酸。文化局不酸的人太少了”“郑叔……暗暗发闷:文化局怎么会有此等粗人”等句子体现了大文人的不穷酸,“曾经风靡一时的大戏《爱不爱你》就是他创作的,这戏上过省电视台”“只要大文人站在这些古董面前,立即如渊渟岳峙,不容小视,摆弄起那些古董来,简直换了个人……”“大文人叹息一声:‘我听到花瓶哭了。’”等句子可看出大文人懂文化。
小题3:解答此题要抓住文中能体现大文人是“真正的文人”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比如文中说到大文人“是文化局的一支笔。曾经风靡一时的大戏《爱不爱你》就是他创作的,这戏上过省电视台”,又比如大文人对自己收藏的古董的态度和感受,也体现了大文人是一个“真正的文人”。
小题4: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熟悉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型,然后,针对本文具体分析。统观全篇,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本文无论从题目上来看,还是从文章内容上分析,作者多次把大文人和门卫两个不同身份的人放在一起对比着来写;其次,本文还把大文人对待一般文化人和对待普通人的不同态度对比着来写。再次,本文作者还将大文人的生活上的“粗”,与艺术上的“细”进行了对比。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1)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的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2)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语 ,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 ,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艳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动。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3)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家园的生命。
(4)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5)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世界,一辈子只当了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6)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7)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联想到西方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8)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何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世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9)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10)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11)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和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12)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我们。我们身旁喧嚣、嘈杂、泛滥的污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擞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水、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水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的水。他们才是我们的水之经典。
小题1:文章第二段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特色。(4分)
▲?
小题2:解释下列两个加点字的内涵。(4分)
(李冰)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看九寨沟的水,……,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
小题3:文章第十一段末尾作者说“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为什么说这两种水是“人类的一面镜子”?(6分)
小题4: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水之经典”深刻意蕴。(6分)
▲?


参考答案:小题1:答案: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须写出三个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结合的角度(1分),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从强悍变为平缓柔顺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或喜爱)之情。(1分)
小题1:(第一句加点词答案:哺育人类,1分。灌溉农田。1分)
(第二句加点词答案:九寨沟的水洁净,清澈,纤尘不染。1分。九寨沟的水能洗去尘俗,净化人的心灵。1分)
小题1:(答案:用比喻说明水照出人类的现状,都江堰的水启迪人们在现实中找准位置,踏实生活,不蹉跎生命。2分。九寨沟的水启迪人们不背弃心灵,追求心灵和精神的纯洁。2分。受水的启迪,人们要在现实与艺术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连线)2分。
小题1:答案:①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都是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都江堰的水平淡柔顺(或柔劲可塑),九寨沟的水宁静恬淡,(或纯洁美好)。(2分)。②都江堰的水入世、现实,服务人类,九寨沟的水出世、艺术,以艺术的形态启迪人类的心灵。(2分)。③都江堰的水和九寨沟的水是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的水,选择这样的水,也就选择了最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山寨文化两面看
解玺璋
“山寨”最早出现在IT行业,是民间势力对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制。由于价格低廉,“山寨”产品诸如“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笔记本”风靡大江南北。它很快向其他领域蔓延,到目前已是无处不“山寨”了,甚至有人筹划“山寨春晚”,向央视春晚发起了挑战。关于“山寨”文化,一时更是众说纷纭。
仅以文化的角度而言,“山寨”精神可谓源远流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响彻两千多年,是我们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山寨文化在当下能够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除了急于发财、出名的社会浮躁之气之外,不能说没有这种深层的社会历史心理的支持。但是,就像所有的历史遗产都具有两面性一样,毫不奇怪,“山寨”精神也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固然有“三国气”、“水浒气”对于权威、秩序、体制、制度的冲撞,却也有蕴含其中的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仅仅责怪“草根”社会的“游民”情结是不够的,也是不公正的。
实际上,社会文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从来都不是绝对公平、公正的。少数人支配和决定着多数人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绝非司空见惯。在这种权利结构中,雅文化总是高高在上的,俗文化却被贬得很低,雅文化面对俗文化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社会心理优势。这种状况由来已久。所以,“山寨”文化隐含着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寨春晚,它的出现,集中表达了社会大众的一个心愿,他们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他们也想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进程中去。他们不是没有创造或创新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长久以来被压抑和漠视了。现在他们觉醒了,觉悟了,既然不能登别人之堂,入别人之室,那么,他们就要为自己搭一座“山寨”,造一座厅堂,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网络视频的出现,也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不过,作为主流文化,不能把它看作是势不两立的,而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
当然,“山寨”危险的另一面正浮现出来,譬如山寨药品的出现,助长了懒惰和侵权,损害了创造力和竞争力,混淆了公众的判断,质量得不到保证,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
15.下列对于“山寨”春晚的看法,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不够规范,不够现代,不够气派,却体现了对以央视春晚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
B.它的出现代表着社会大众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表达了人们主动参与到文化生产进程中去的愿望。
C.它的出现与我们的文化生产体制存在弊端有关,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创造或创新能力终于可以借助这一平台释放出来。
D.有哗众取宠之嫌,难登大雅之堂,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并自觉加以抵制。

16.山寨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答:?
17.试分析山寨文化在当下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的原因。(6分)
答:?


参考答案:15.D
16.①传承了对于现有的权威、秩序、体制、制度产生冲撞的社会历史心理。②蕴含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③隐含着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
17.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共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心理深入人心,是当今山寨文化迅速崛起的深层原因。②中国加快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地球村的一员,人们急于发财、出名的心理更加迫切,整个社会充满浮躁之气。③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为山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愿望和诉求的方便、快捷平台。④长期处于边缘的、弱势地位的社会大众文化意识觉醒,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


本题解析:15.作者认为不能把它看作是势不两立的,而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
16.从后三段相关语句“其中固然……”“所以……”,“当然……”中提取关键信息,压缩。
17.结合当今社会的文化潮流、文化新现象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②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③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④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⑤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⑥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2011年7月15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B.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古琴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前宽后狭的形状被寓以尊卑之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可以弹琴。
D.古琴较之其他中国乐器,更能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古琴一张,却可尽展文人雅士之傲骨风姿。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文的论证对象为“古琴”,从古琴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考生阅读时要画出每段中重要的词句。A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一段说“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还不是中华民族。
小题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清文章思路,找准选项对应的区域,依次筛选:哪个选项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哪个选项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抓住本质特征。C项强加因果,原文为“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小题3:此题一般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综合或转述的准确度的把握,考生应对比原文,仔细辨析。A项来源于文本第二段,根据“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和“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可知,它是正确的。B项来自文本第四段,此选项只是这段话中几句话简单组合而成,不难判断它的正确性。C项颠倒是非,不是不可以弹琴,原文第五段说的是“不是弹琴的好时机”。D项由第六段中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和“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综合而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冬?花
贾平凹
①我把这幅画挂在房子中央,我认为是上品妙物。那画儿描绘的是一个冬夜。天上有一轮月亮,满满圆圆的,又在中天,可见是十五夜晚的子时。没有一点儿杂云,也没有一颗星星,占去了画面的二分之一的空间,月亮却是不亮,淡极,白极,不是小说里常常描写的是一个玉镜儿,或者是一个灯笼:妥妥切切的应该是一个气球,也不实在,或者只是虚幻着的一团白光吧。冬天的夜是童话的世界吗?整个画面的颜色是种昏黄。那二分之一的下面盈盈地是一棵老树,或是核桃树,或是七八十年植的苦楝,树冠呈着扇形,隆地而起的半圆。树枝一动不动,没有一片叶子,没有一个小花小果,连一只栖鸟儿也没有;枝条错综复杂,有点像中国农民画的“连理枝”。全树一色灰白,虽然不是晶莹般的透明,但比夜色亮多了,不知道是落了银粉,还是挂了傲霜?
②画面上再没有什么了,朦胧而又安静,虚空而又平和,我只能说出它的物理成分,却道不出它的情调:或许我意会了,苦于用语言不能表达。恐怕最伟大的文学家也说不出来,可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却能感觉出这是冬夜。
③多么冷的一个夜晚呵,月亮欲明未明,世界在朦胧中虚去了,淡去了,只有树存在。我突然间觉得,这个地方,我是熟悉的,但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我却又不知道,我已经发冷,瑟瑟地抖动起来,感到衣裳太单薄了,似乎不能忍耐了。
④这是什么缘法啊,画儿,我一见到你,我就想哭呢。
⑤那是几年前的一天,我正烦乱,心绪不收,到大街上去了。行人是匆匆的,他们像是都找到了快活;我站在热闹之中,却显得更加孤独和寂寞,就逃进那画册店去。这画是挂在墙上的,我一眼就看见了,停下脚步,痴痴呆呆,像在千里之外遇见了知音,像浪迹的灵魂突然寻到了归宿,一时气沉丹田,膝腿发软,双手松松地垂下来了……
⑥这正是我思我想的冬天!我真想就睡在这树下,像树枝儿一样僵硬,让大地就在身下,让霜泛在身上,月光照着,一起蛰去,眠过这整整的一个冬天,直到来春的“惊蛰”的那声响雷。
⑦这幅画儿挂在我的房中,我把它像佛殿的菩萨一样供着,每每心烦意乱,就面画而坐,它似乎是安宁我的神灵,我于是得到了慰藉,得到了解脱;我觉得我是唯一能理解它的了。有这么一回,我正看着,偶然间在画的左角,发现了小小的两个字:冬花。这是画的题字,却竟使我大吃一惊,而且从此陷于疑惑了。那题字笔画了了,而且我一直未能注意;它怎么是“冬花”呢?冬天是不可能有花的,画面上又没有画花,何以是花呢?
⑧我是不知道的了。我苦闷了三天,终于看出这树是长在河畔的,那么,这几步之外,该是有村有人的了。这得要去问那人了。
⑨人呢?在这沉沉夜里,人恐怕掩了柴门,埋了炭火,已经睡了。昨日里刮了一天风,飘走了树上最后一片叶子,今夜里才冷得这么干,这般清;那人如何消得长夜,推开了那扇窗子,看着这树了。他是在想:今夜里有月亮了,这么的满圆;白天里发光的叫太阳,月亮是夜的太阳吧?夜本来是极黑的,夜的太阳出来了,黑里才有了白光。这树,是枯了吗?但昨天的风里,它并没有掉下来,静静的,在冬夜里,沉思了,默想了,或许真正在做一个长长的梦,梦见春天的花,春天的叶,春天的果呢。
⑩啊,冬天并不是死寂的,冬天有花呢。这是那人看见的,也是他告诉我的。这个不知名儿的人,不见脸儿的人,揉着睡眼,打着呵欠,伸舒了身骨,怕要走下炕来,步出门去;而他终没有时间走进这画里来,又去忙他的事儿了;去修理春耕的农具,去精选春播的种子……
啊,我真想唤出那个人来了!尊敬的,你肯出来吗?带我一块度过冬天,说给我些冬天的童话,教给我些春耕的劳作,我一定要叫着你是老师,好吗?
(有删节)
小题1:请理解“说给我些冬天的童话,教给我些春耕的劳作”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写到“我突然间觉得,这个地方,我是熟悉的”,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我”感到“熟悉”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叙写了作者观看一幅画的过程,请分析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从作者观画的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具体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让我在艰难处境中看到生活的希望,帮助我找到走出困境、走向希望的路径。
小题2:①画面的景象我似曾见过。
②画上凄冷孤寂的景象与我的境遇契合。
③画面表现的安静平和的气氛与我追求的心境契合。
小题3:①偶遇画作,产生共鸣;
②面画而坐,得到慰藉和解脱;
③发现题字,陷入疑惑;
④读懂画意,心怀敬意,充满希望。
小题4:启示:①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于表面;
②遭遇挫折与困境应该平和面对;
③在困境中要充满希望,并积极行动,超越困境。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要在语境中理解这句话,位置在文章的结尾,再联系“带我一块度过冬天”一句,这句话显然对作者有极大的鼓舞。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找到这句话所在区域,理解前面所表达的内容,特别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心境回答。
小题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先筛选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必要时根据意思进行概括。如第②段和第④段中有“或许我意会了”“这是什么缘法啊,画儿,我一见到你,我就想哭呢”两句,能表现出作者感受、领悟到了画面的情趣。
小题4: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最好是能采用带有哲理性的句子来表达。如:画面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唤醒迷失方向的人们的顽强拼搏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默写..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