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的心得和体验,在“ 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今年天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上承经典、下接地气、角度多元、形式新颖,是传统与现代、限定与开放的巧妙结合,是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积极探索。
“学而知之”见于《中庸》,导语引用了韩愈《师说》。该题化自经典而立足当下,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该题典雅厚重,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在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让考生谈对多元化求知途径的感受,他们可以联系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切入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情感体验,题目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该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该题属于半命题作文,形式上有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命题作文的构架,又呈现出适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是一道颇具亮点的高考作文题。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有人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还有人质疑,我分明为你种下一颗善的种子,你为何却还我一朵恶之花?一个诗人唱道,世界以痛吻我,我回报以歌。请以“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世界以痛吻我,我回报以歌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人一生所要经历的是难以计数的痛吻啊,倘若不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的话,是很难诗意而超脱地生活,憧憬灿烂未来的。当经历痛苦时,能够回报以歌的人,是可以把地狱般的生活过得像天堂。尤其是,人生苦短,更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尘世间,对于痛苦欢然地报之以歌,很享受地体悟生命的无限魅力。
著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说:“人可以有霉运,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觉,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古今中外也有对痛吻报之以歌的事例。面对痛吻,屈子歌之曰:“苟予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痛吻,韩黎歌之曰:“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面对痛吻,夏明翰歌之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痛吻,伏契克歌之曰:“那个时期,我一直在那可怜的草垫上扭动着。每天早晨和晚上,我都尽量侧着身子睡,为了给我的古斯蒂娜唱她最心爱的歌。”
实际上,遭受痛吻,应是另一种幸运,是上帝给予的恩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像没有吃过酸的人,不能更准确品尝甜的滋味一样;就像整天面对沉寂大山的人,不能感知其壮美一样;就像井底的青蛙,不能想象蓝天的宏阔一样。有比较,才有鉴别。苦难本身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色彩和意义。没有磨难痛苦,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经历风雨方见彩虹,经历苦难会更坚强。品过百味人生,历尽千难万险,看淡浮世功名,宠辱不惊,心境时时坦然,才是人生的最曼妙境界。所以,为了甜美、芳香的生活,为了体悟生活的快乐,为了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而不留下遗憾,我们有什么理由面对痛苦,不报之以歌呢?哪怕我们报之的是凄苦之歌,都能发泄我们心头的不快,进而很快地解脱出来,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与热爱。作家林清玄说:“如果没有困难,谁又会谦卑地跪下来祈祷?谁又能相信有无边的宇宙?谁又能寄情于来生呢?”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要唱歌的,因为歌唱着的人生最美。哪怕世界痛吻我们,我们也要报之以欢歌!我们要始终对自我保持深度好感,分分秒秒豪举高歌:“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样,梵音伴我们追寻理想,在爱出福往中,我们将永远拥有阳光、花香与欢笑。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与话题相结合形式的作文。话题“还”确定了写作的整体方向,围绕“还”来思考。材料提示了写作的具体内容: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世界以痛吻我,我回报以歌。写作表达“以好还不好”这一中心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这里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无论看远方,还是看身边,鲁迅的这句话都会让我们想到很多……
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出自大师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主持人曾经引用过这句话。无论何时重温鲁迅先生当年说的这句话,永远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让我们有很多的感悟。这个文题的构思角度颇多。
正面立论角度:
构思角度一: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正如材料所说,每个人都与“我”有关,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是祖国的一个成员,都是世界的一分子。
记得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岛少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这句话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多么相似!所以可以正面立意,呼唤“爱心与奉献”。
构思角度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
这更是一种大境界,一种大气魄。
放眼历史,那些彪炳千秋的伟人,哪一个不是有高度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呢?他们认为天下苍生的疾苦与己有关,国家的兴亡与己有关,所以才忧国忧民,救百姓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树立责任意识,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有人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正在形成的两大精神:一是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80后”、“90后”的这一代青年绝不是“自私的一代”,而是有责任感、有献身精神的一代。汶川地震救灾前线上有他们的身影,北京奥运志愿者中有他们匆匆的步履,国庆阅兵式上有他们飒爽的英姿……反面批驳角度(写驳论文,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构思角度三:批驳“个人渺小”说,呼唤从“我”做起,滴水汇成大海。
材料中有这句提示语:“这里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这句话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发挥力量。而现实中有一类人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了,弱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觉得有我一个不多没我一个不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殊不知,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是有限的,但无数人的力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滴水汇入大海,就拥有了大海的力量。如:感动中国人物丛飞、陈晓兰、魏青刚、林秀贞、孟祥斌、李丽、徐本禹、李桂林 夫妇、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等等。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正是这滴滴水流才汇成了爱的海洋。
构思角度四:批驳错误的情感价值观,呼唤“与我有关”的高尚品行。
文题中有“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时候”这样的提示,暗指人们受各种观念的影响,如金钱观、名利观、情感不必专一观等。写法上可以针对这些现象剖析挖掘,写深写透。比如媒体上曾经披露的这些现象:黑心棉做的被子,致癌的牙膏,苏丹红的咸鸭蛋,避孕药喂的黄鳝,陈化粮的米饭,叫卖不停的假矿泉水,坑害人命的假烟假酒,害死婴儿的毒奶粉,吃死病人的假药……所有这些,反映出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他们的心中只有自我,只有私欲,唯利是图,丧尽天良!在他们心中只有“金钱和我有关”,而他人生命“和我无关”,所以才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导致了一个个不应发生的悲剧的发生。
构思角度五:批驳自私自利、“与我无关”论,呼唤无私。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语文期刊《咬文嚼字》12月30日正式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其中“最美”列居其中。“最美”,体现的是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求。请以“最美的?”为题作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卷面整洁,书写端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一、审读提示补全题。首先要细心审读提示材料,正确理解提示所包蕴的全部信息。 “最美”显然是文章所应表达的主题,提示材料中的一组排比句则限定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及选材范围。据此,可以把题目补为“最美的风景” “最美的记忆” “最美的一瞬” “最美的情感”等。二、识别文眼精选材。补好题目后,要进一步结合提示材料分析拟定的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以确定明确的主题,这就是识别“文眼”的过程。抓住了文眼,也就确定了文章的写作走向。如“最美的一瞬”,可谈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之事, “最美”就是题眼,它强调了所选材料必须是生活中“最美”的瞬间; “一瞬”指极短的时间,这一限制性词语与提示材料中的“陌路上的相视一笑,危难时的义无反顾”相扣合,限定了文章的取材范围。三、确定文体巧立意。就本题来说,如果侧重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则比较适于写记叙文;如果侧重阐述某种情感或修为的价值和意义,则比较适于写议论文。不管采用哪种文体,都要做到构思新、立意巧,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写“最美的情感”,可以围绕“宽容”立意,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表达自己对“宽容”的理解。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在叙述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议论,有分寸地点明“宽容”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写议论文,可着重阐述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是协调入际关系的润滑剂。
点评:半命题作文这种命题类型,既给我们以必要的限制,又在规定范围和限制条件之下给了我们选材和立意的“自由权”,而要想用好这些“自由权”,首先需要我们认真“补题”。在给半命题作文“补题”的时候应该注意要避“生”就“熟”因为要补充的内容不仅涉及到要写的内容,还涉及到要表达的主题,所以在“补题”的时候,不应该选择自己还十分生疏的材料,而应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材料,不应该选择自己没有思考过的道理,而应该选择自己有过深人思考的道理。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家人吃夜饭。“谈谈你们的新年新愿望吧!”父亲对三个孩子说,“看看谁的最高明。”一个孩子说:“我的愿望是样样考第一!”另一个孩子说:“我的愿望是不惹爸妈生气!”
第三个说:“我们有愿望……”大家瞪大了眼睛。“我正在存钱,要买一套故事书。”话音刚落,大家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因为当别人在畅想“愿望”时,他却已经开始“做”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