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二)
2019-07-03 21:59:18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的题。 论低碳消费方式
①“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②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③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这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④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1.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三低”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着力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消费从经济学上讲,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B.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关注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D.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B.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C.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磁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D.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
参考答案: 1.C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 ——杨绛先生百岁回眸 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无锡老家——人生的第一课堂 杨绛先生,字季康,1911年7月17日辛亥革命前百日出生于北京。 “季康”被兄弟姐妹们嘴懒叫得吞了音,变成了减缩版的“绛”,这也是她剧本上演时自己取的笔名。 三岁的杨绛从出生地北京回到故乡无锡时,充满自信和调皮,竟然对初次见面的三姐说:“叫声季康官嘛。”在教会学校读小学时,杨绛俨然是孩子王。她是被姆姆老师称为淘气的“小魔鬼”,她学会了两手抓着绳子双脚缠绕着一直爬到秋千架的顶端;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她觉得冤,可以一直不停地大哭到班主任姆姆来哄她;她会当面顶撞老师姆姆,而奋不顾身地去救护陷在泥塘里的小同学;她也是功课好而两次跳级被宠爱地称为老师的“大零”(Darling,心爱的人)的学习尖子;老师让她送没封口的信,尽管她很想看,但还是克制住了好奇心。杨绛认为,学会自我克制,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她童年想着的是“每天要为圣母做一件好事”。 对祖国——“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人们总是对钱钟书杨绛夫妇留学时沉溺于牛津总图书馆“饱蠹楼”津津乐道。在国外,甚至连他们两三岁的女儿都在埋头读书,用杨绛的话说:“圆圆坐在高凳上,也学我们读书。我们买了一大册丁尼生全集,专供圆圆学样。她拿了一支铅笔,面前摊开大书,像模像样地一面看,一面在书上乱画,不闹,很乖。”然而,他们并未忘记多难的祖国。 本来钱钟书的庚款奖学金还能再延长一年,但他们决定按期回国。 在沦陷的上海,一次杨绛乘公交车遇到日本兵检查,愤怒的杨绛低头侧视,一位日本兵竟然伸手猛地把杨绛低着的头抬起来,杨绛忍无可忍,一字一顿地地大声呵斥:“岂有此理!”一下把日本兵镇住了。在那个杀人如草芥的岁月里,这需要多大勇气啊!当时,钱钟书杨绛宁愿忍受贫寒,拒绝为敌伪机构工作。钱钟书写于抗战、定稿在胜利后的古典文学论集《谈艺录》序言中说“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才情女性——“钱钟书是谁?”“他是杨绛的丈夫” 抗战胜利后,储安平办《观察》杂志约杨绛写稿,杨绛把自己正在看的散文《世界公民》翻译了一段投稿,居然得到了大翻译家傅雷的好评。为了这个称赞,杨绛还受了傅雷的责怪。杨绛回忆道:“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了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1958年,她47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翻译西班牙不朽名著《堂吉诃德》。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42年冬,陈麟瑞、李健吾两位戏剧专家在聚餐时建议杨绛写写剧本。杨绛写出了《称心如意》,被大导演黄佐临看中,一炮打响。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一时盛况空前,以至于1946年2月《围城》在郑振铎主编的《文艺复兴》上连载后,人们问:“钱钟书是谁?”有人答:“杨绛的丈夫。”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杨绛先生的名字其实是兄弟姐妹们故意将“季康”缩减而来的,后来杨绛还成了她写剧本的一个笔名。 B.杨绛小时候很自信也很淘气,刚刚见到三姐时竟要三姐叫自己“季康官”。 C.杨绛评价钱钟书写于抗战、定稿在胜利后的《谈艺录》时说“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D.傅雷很欣赏杨绛的翻译才华,并给予过好评,但杨绛误解了傅雷,结果惹得傅雷很不高兴。
| E. 一般人提到杨绛往往都说是“钱钟书的夫人”,但也有许多人问及“钱钟书是谁?”人们回答说是“杨绛的丈夫。” 小题2:文章要表现钱钟书和杨绛的爱国情怀,为什么要写他们一家在英国的读书生活?(6分) 小题3:杨绛在乘公交车时遇到日本兵检查时,忍无可忍,大声呵斥“岂有此理”,可以体现她的什么性格特点?这个性格可以从她小时候的哪些事迹中看出来?(6分) 小题4:问及“钱钟书是谁?”回答是“杨绛的丈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杨绛的人生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1:①他们一家在英国的读书生活是宁静平和的②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受到帝国主义侵略③两种情况形成对比,他们放弃宁静平和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恰恰可以体现他们的爱国情怀。 小题1:不畏强暴、倔强的性格特点;可以从她小时候当面顶撞老师姆姆,被老师罚站觉得冤,一路哭不停等事迹中看出来。 小题1:①杨绛是主人公,用钱钟书衬托杨绛,这样写突出了主人公“才情女性”的形象,(4分)②杨绛身上闪烁着精神的光芒,她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有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幼年充满自信和调皮,自我克制;爱国;才情女性;自尊自立等。这一问是开放性的学生能结合文本分析,语句流畅,内容深刻即可给分(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C项给3分,A项2分,E项1分? A项“季康”被兄弟姐妹们嘴懒叫得吞了音,C项是钱钟书自己的话,不是杨绛的,E项应注明是在20世纪40年代。 小题1:结合文本在第二部分“对祖国——“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中得出结论。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课内名篇的文段,完成小题。(共4分)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小题1:这几段文字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把景物与肖邦的人生、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来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描写的秋、冬的特点。(2分) 小题2:最后一段“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有何深层意义?(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秋:深沉而忧伤??冬:静寂而素雅?? 小题1:这一段文字形象地表达了肖邦仍然和我们在一起。过往的人事虽留不住,但肖邦的音乐长存,肖邦的艺术不衰,肖邦的精神永驻人间。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促膝谈心”即是表明肖邦的音乐长存,肖邦的艺术不衰,肖邦的精神永驻人间。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农业部负责人日前提出.明年开始全国各地将从四个方面实施新一轮的“菜篮子工程”。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复述是( )。 A.农业部负责人提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计划 B.全国各地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明年启动 C.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D.农业部从四个方面对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出了要求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三国演义》设计谋伏共达400多处,回目中就有“王司徒巧使连环计”“群英会蒋干中计”等,可以说就是一部写计谋的书,请指出在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何人又精彩、成功运用何计并作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诸葛亮?空城计? 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