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21:59:4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雨
[ 宋]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出“雨”字,却“雨”贯全篇,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上阕写雨之稠密,连绵不断,雨打芭蕉,情因雨生。下阕写雨夜难眠,百感交集,雨不解人意,彻夜不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小题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为什么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2分)
小题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 ,这是从和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小题3: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2分)
小题2:空间?时间(2分)
小题3: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此题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描写内容基础上分析诗歌的描写角度和层次。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景物描写的角度。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此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今年是农历马年,杜甫曾在中年与晚年分别写过两首咏马的名诗,仔细对此阅读下面两首诗,并简单回答两诗在创作手法、意境表达、思想内容等方面的异同。(8分)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饶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病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诗(1分),都写出了马的忠诚耐劳以及马与人的亲密关系(1分),都是杜甫当时心态、生活与抱负的真实写照(2分)。不同点:前一首诗写的是良马,著名产地、骨相奇伟、峻健奔逸、可脱生死等,渲染良马的形象;后一首诗通过时久天寒、体弱老迈、气尽力疲、毛骨一般等,描写凡马形象;(2分)前一首诗写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也是作者对自己的期许;后一首诗写 老马勤苦耐劳,忠诚可感,也是作者对自己晚境落寞与无奈的感慨。(2分)
注意:有以上得分点者,即可酌情给分;有超出参考答案外,但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房兵曹胡马》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卓尔不群的志向与锐于进取的精神。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病马》是杜甫在秦州所作的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其中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此二句是说这马和自己患难相依很久。深,远也,险也。“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这两句句法,一句作三折。在风尘之中,而且老了,还在为我尽力;当岁晚天寒之时,况又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有病,哪得不使人为之伤心。“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此二句是说马之为物虽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倒很深厚,使我不禁为之感动而沉吟起来。沉吟二字感慨很深,有人不如马之叹。当时杜甫在华州任上干了一年,便因为对肃宗失去信任,也是由于性格的倔强,而辞去官职,走向了山野,举家来到了边地侵州(今甘肃天水).从此,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缺衣少食,诸病缠身.在秦州期间,他又有咏马之作,这次写的是《病马》,这是写给自己所乘之马的一首诗,但这病马的身上依然有着作者的影子:“老”——杜甫此时已48岁;“尽力”——杜甫为官时期对本职工作是忠诚的;“病”——杜甫此时患肺病芒疾;“驯良”——杜甫为人忠厚善良;“物微”——杜甫此时身无官职,乃一介草民;“沉吟”——既是为马,又是为了个人。杜甫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同时又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怀和同情,这也是他为什么往往把犬马——特别是马看成知己朋友并感到它们所给予他的温暖的一个客观原因。申涵光说:“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其所以如此,是和他自己便是一个“废弃之物”的身世密切相关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小题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3分)
小题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1分)。
小题1:衬托(或:烘云托月)(1分),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2分)。
小题1: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前三句描绘的景象,要扣住意象“人静”“ 灯昏”“ 连江风雨”,由此得出景象的特点:寂静、昏暗、风雨凄迷,再结合后文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可知是为后文作铺垫。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答出手法“衬托”,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答出情感,突出杜鹃悲切。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是主旨句,“故山”“ 羁旅”是关键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作者时年49岁,寓居成都草堂。
小题1:本诗首联哪个字词提挈全篇旨意?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幽(事事幽)。首联总写“境幽”,清水环抱,远离尘世喧嚣。颔联写“物幽”,燕子无人打扰,自由自在,鸥鸟无忧无虑,尽享快乐。颈联写“人幽”,男女老少,各得其乐,人人畅怀。尾联写“己幽”,在如此环境之中,自己似乎也无过多的烦恼。整诗紧扣“幽”字,由总而分,由物到人,由人到己,把清雅恬静的生活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小题2:示例:幸词。因为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的休闲栖身之所,物情幽静,人事幽趣,又有亲友故旧的资助,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和满足。
苦情。因为诗人虽居悠闲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但这毕竟依靠旧友的资助,“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吐露的是悲酸的情感。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小题2:解答本题关键是对诗句最后“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的解读。是无奈的自嘲,还是结束长期漂泊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休闲栖身之所之后的满足,从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无论如理解,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