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雨
[ 宋]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出“雨”字,却“雨”贯全篇,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上阕写雨之稠密,连绵不断,雨打芭蕉,情因雨生。下阕写雨夜难眠,百感交集,雨不解人意,彻夜不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小题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为什么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2分)
小题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 ,这是从和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小题3: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2分)
小题2:空间?时间(2分)
小题3: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此题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描写内容基础上分析诗歌的描写角度和层次。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景物描写的角度。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此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今年是农历马年,杜甫曾在中年与晚年分别写过两首咏马的名诗,仔细对此阅读下面两首诗,并简单回答两诗在创作手法、意境表达、思想内容等方面的异同。(8分)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饶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病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诗(1分),都写出了马的忠诚耐劳以及马与人的亲密关系(1分),都是杜甫当时心态、生活与抱负的真实写照(2分)。不同点:前一首诗写的是良马,著名产地、骨相奇伟、峻健奔逸、可脱生死等,渲染良马的形象;后一首诗通过时久天寒、体弱老迈、气尽力疲、毛骨一般等,描写凡马形象;(2分)前一首诗写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也是作者对自己的期许;后一首诗写 老马勤苦耐劳,忠诚可感,也是作者对自己晚境落寞与无奈的感慨。(2分)
注意:有以上得分点者,即可酌情给分;有超出参考答案外,但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房兵曹胡马》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卓尔不群的志向与锐于进取的精神。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病马》是杜甫在秦州所作的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其中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此二句是说这马和自己患难相依很久。深,远也,险也。“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这两句句法,一句作三折。在风尘之中,而且老了,还在为我尽力;当岁晚天寒之时,况又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有病,哪得不使人为之伤心。“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此二句是说马之为物虽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倒很深厚,使我不禁为之感动而沉吟起来。沉吟二字感慨很深,有人不如马之叹。当时杜甫在华州任上干了一年,便因为对肃宗失去信任,也是由于性格的倔强,而辞去官职,走向了山野,举家来到了边地侵州(今甘肃天水).从此,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缺衣少食,诸病缠身.在秦州期间,他又有咏马之作,这次写的是《病马》,这是写给自己所乘之马的一首诗,但这病马的身上依然有着作者的影子:“老”——杜甫此时已48岁;“尽力”——杜甫为官时期对本职工作是忠诚的;“病”——杜甫此时患肺病芒疾;“驯良”——杜甫为人忠厚善良;“物微”——杜甫此时身无官职,乃一介草民;“沉吟”——既是为马,又是为了个人。杜甫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同时又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怀和同情,这也是他为什么往往把犬马——特别是马看成知己朋友并感到它们所给予他的温暖的一个客观原因。申涵光说:“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其所以如此,是和他自己便是一个“废弃之物”的身世密切相关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小题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3分)
小题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1分)。
小题1:衬托(或:烘云托月)(1分),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2分)。
小题1: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前三句描绘的景象,要扣住意象“人静”“ 灯昏”“ 连江风雨”,由此得出景象的特点:寂静、昏暗、风雨凄迷,再结合后文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可知是为后文作铺垫。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答出手法“衬托”,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答出情感,突出杜鹃悲切。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是主旨句,“故山”“ 羁旅”是关键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作者时年49岁,寓居成都草堂。
小题1:本诗首联哪个字词提挈全篇旨意?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幽(事事幽)。首联总写“境幽”,清水环抱,远离尘世喧嚣。颔联写“物幽”,燕子无人打扰,自由自在,鸥鸟无忧无虑,尽享快乐。颈联写“人幽”,男女老少,各得其乐,人人畅怀。尾联写“己幽”,在如此环境之中,自己似乎也无过多的烦恼。整诗紧扣“幽”字,由总而分,由物到人,由人到己,把清雅恬静的生活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小题2:示例:幸词。因为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的休闲栖身之所,物情幽静,人事幽趣,又有亲友故旧的资助,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和满足。
苦情。因为诗人虽居悠闲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但这毕竟依靠旧友的资助,“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吐露的是悲酸的情感。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小题2:解答本题关键是对诗句最后“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的解读。是无奈的自嘲,还是结束长期漂泊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休闲栖身之所之后的满足,从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无论如理解,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