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7-03 22:02:0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菌不知晦/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之北/发:毛,文中指草木。
C.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彼且奚也/适:到……去
2.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虽免行,犹有所待者也/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彼且奚适/此小大之辩
C.少,月出于东山之上/且置土石
D.夫列子御风行/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奚以知其然也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此二者是“小年”之物。而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的寿命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也很短吗?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吗?
C.文段中?“汤之问棘”一段话看似与课文中第一段的内容重复,其实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并与文章开头部分形成呼应和应证。
D.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观点。
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奚以知其然也。
译文:? ?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参考答案:1.C
2.D
3.C
4.D
5.⑴凭借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⑵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6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取之于蓝?②寒于水?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囊括四海之意
D.天下云集响应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
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的道理。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寓议于喻,这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小题5:从上面的文字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4分)
成语:
解释:
小题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0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①中的“于”是介词,“从”的意思。②中的“于”是介词,“比”的意思。③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④中的“之”是代词,“这些”的意思。
小题1:B。能,名词做动词。其它三项均是名词做状语。
小题1:D。竭尽心思。(A.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广博的学识。B.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C.古义:藏身。今义:托付。)
小题1::B。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作用,而是强调学习的重要。
小题1: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
解释:靛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小题1:(1)我曾经整天地空想,不如片刻学到的东西多。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书、数、礼、乐、射、御)/郯子徒,其不及孔子(之:这些;贤:才干)
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之(教:教育)
D.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③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④,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 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③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弃疾间与之游       游:交往。
B.京令弃疾奉表归宋奉:呈献。
C.召见,嘉纳之嘉:高兴。
D.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辟:征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辛弃疾“有大略”的一项是(  )。(3分)
①劝京决策南向 ?②弃疾间与之游 
③弃疾斩其首归报 ?④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 
⑤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辛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盗匪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褒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5分)
(2)民不为盗,去将安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拿什么复命呢?(得分点:“缘”、“期”、“何以”)
(2)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呢?(得分点:“去”、“安”、“之”)


本题解析:
小题1:C嘉:嘉奖。理解是词的含义要把实词放在原句及原文中理解,依照语境,不能凭空猜测。依照前文“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后文“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所以“嘉”的意思应是“嘉奖”。
小题2:②说的是辛弃疾与义端交往;③说的是辛弃疾不念旧情,以忠义为重。采用排除法,凡是含有②③项的都不能选,所以选A
小题3:B“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于文无据。原文中“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意思是“辛弃疾(并不理会),斩杀了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十分壮勇”。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语句要通顺。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1)“缘”、“期”、“何以”;(2)“去”、“安”、“之”。
附【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老师,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一起被称为辛、党。当初(他们两人)占卜仕途,用蓍草占卜来决断,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了北方,为金做事,而辛弃疾得到了《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度管束山东、河北的效忠大宋朝廷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做南归的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辛弃疾有时跟他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做事,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在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如果)抓不到他,(您)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给了金帅,于是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杀了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十分壮勇。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犒劳军队,召见并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见耿京。正遇上张安国、邵进已经杀死耿京,投降了金(这件事),辛弃疾就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在与金将饮酒,(辛弃疾)就当着众人的面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刑场将张安国斩首。
乾道六年,孝宗在延和殿召见大臣们,商量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于是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白,不被(孝宗)采纳。(辛弃疾)作《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辛弃疾,说他胸怀大志、谋略过人。(孝宗)召见了他。
不久,辛弃疾担任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当时,盗贼在湖南接连兴起,辛弃疾全都讨伐平定了他们。然后就上奏章说:“现在朝廷十分清明,可近年来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等盗贼相继兴起,他们都能一呼百应,杀死抢掠官吏、百姓,死尚且不顾,以至于劳烦大军来消灭(他们)。普通老百姓,郡府用搜刮(钱财)害他们,县衙用征收赋税害他们,官吏用索取(钱财)害他们,有钱有势的人用兼并(土地)来害他们,盗贼用掠夺来害他们,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呢?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可是贪官污吏却迫使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导致百姓做盗贼的原因,探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依靠平息盗贼的军队。”皇上诏令褒奖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2分)
待王昭君谢汉帝疏①? [北宋] 柳开
①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
②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虽年华代谢,芳时易失,未尝敢尤怨于天人;纵绝幸于明主,虚老于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征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②,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臣妾安敢不行矣。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
③(甲)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乙)今用臣妾以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之患③,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矣。(丙)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丁)愿陛下宫闱中复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
④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
【注】①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和亲。?②掖垣:指皇宫。?③轸顾:深切顾念;侵渔:即侵夺。
小题1:“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学过与本文问题相同的课文是《___________》。(1分)
小题2:下面的句子插入文中甲、乙、丙、丁中的_______处最恰当。(2分)
食陛下之重禄,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的写作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
B.突出当时汉胡战事正酣,君王迫不得已派昭君出塞。
C.陈述常年战争耗尽民力,显示出塞和亲的重大意义。
D.描写匈奴南侵势不可挡,表明昭君出塞是为君分忧。
小题4:全文代拟王昭君口吻上疏汉文帝,其写作用意是??。(3分)
小题5: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2:乙?
小题3:A
小题4:借古(王昭君和亲)讽今(北宋统治者一味妥协求和),或借题发挥
小题5:(1)汉统治者将本该由大臣承担的责任加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讽刺了汉元帝做法的荒唐。
(2)通篇正话反说,表面上反复强调自己心存感谢,实则内心怨愤悲苦,讽刺效果更强。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了解“疏”是一种文体,再结合学过的课文作答。
小题2:解答本题要联系文本内容。“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相宜谋,将宜伐,联系后文内容“今用臣妾以和于戎”, 臣妾宜和,三者联系紧密。
小题3:“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是写当时汉朝正处于危难之际,联系后文“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可知画线句的写作用意是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
小题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君臣以“先南后北”的政治方针,逐个拨掉南方各地的割据小国,然心腹之患,夙夜之叹,仍然是雄踞北方而且占据幽云十六州的辽朝。”,柳开“替”古代和亲美女王昭君撰写临行前向皇帝的“告别信”,正是委婉提醒宋朝君臣不要仿效汉朝皇帝类似“和亲”的怯懦政策,一味妥协求和,以免招致后世的讥笑。所以从写作手法上应是借古讽今。
小题5: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解答本题要联系文本内容,“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汉统治者将本该由大臣承担的责任加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而王昭君没有任何怨言;实际上王昭君不是没有怨言,而是有满心的怨恨悲苦,王昭君不仅不怨,反而反复强调自己心存感谢,讽刺效果更强;也讽刺了汉元帝做法的荒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