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囊括四海之意 D.天下云集响应 |
参考答案:
小题1:C。①中的“于”是介词,“从”的意思。②中的“于”是介词,“比”的意思。③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④中的“之”是代词,“这些”的意思。
小题1:B。能,名词做动词。其它三项均是名词做状语。
小题1:D。竭尽心思。(A.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广博的学识。B.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C.古义:藏身。今义:托付。)
小题1::B。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作用,而是强调学习的重要。
小题1: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
解释:靛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小题1:(1)我曾经整天地空想,不如片刻学到的东西多。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之:这些;贤:才干)
C.惑之不解(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教育)
D.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③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④,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 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③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弃疾间与之游 游:交往。
B.京令弃疾奉表归宋奉:呈献。
C.召见,嘉纳之嘉:高兴。
D.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辟:征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辛弃疾“有大略”的一项是( )。(3分)
①劝京决策南向 ?②弃疾间与之游
③弃疾斩其首归报 ?④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
⑤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辛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盗匪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褒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5分)
(2)民不为盗,去将安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拿什么复命呢?(得分点:“缘”、“期”、“何以”)
(2)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呢?(得分点:“去”、“安”、“之”)
本题解析:
小题1:C嘉:嘉奖。理解是词的含义要把实词放在原句及原文中理解,依照语境,不能凭空猜测。依照前文“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后文“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所以“嘉”的意思应是“嘉奖”。
小题2:②说的是辛弃疾与义端交往;③说的是辛弃疾不念旧情,以忠义为重。采用排除法,凡是含有②③项的都不能选,所以选A
小题3:B“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于文无据。原文中“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意思是“辛弃疾(并不理会),斩杀了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十分壮勇”。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语句要通顺。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1)“缘”、“期”、“何以”;(2)“去”、“安”、“之”。
附【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老师,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一起被称为辛、党。当初(他们两人)占卜仕途,用蓍草占卜来决断,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了北方,为金做事,而辛弃疾得到了《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度管束山东、河北的效忠大宋朝廷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做南归的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辛弃疾有时跟他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做事,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在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如果)抓不到他,(您)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给了金帅,于是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杀了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十分壮勇。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犒劳军队,召见并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见耿京。正遇上张安国、邵进已经杀死耿京,投降了金(这件事),辛弃疾就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在与金将饮酒,(辛弃疾)就当着众人的面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刑场将张安国斩首。
乾道六年,孝宗在延和殿召见大臣们,商量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于是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白,不被(孝宗)采纳。(辛弃疾)作《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辛弃疾,说他胸怀大志、谋略过人。(孝宗)召见了他。
不久,辛弃疾担任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当时,盗贼在湖南接连兴起,辛弃疾全都讨伐平定了他们。然后就上奏章说:“现在朝廷十分清明,可近年来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等盗贼相继兴起,他们都能一呼百应,杀死抢掠官吏、百姓,死尚且不顾,以至于劳烦大军来消灭(他们)。普通老百姓,郡府用搜刮(钱财)害他们,县衙用征收赋税害他们,官吏用索取(钱财)害他们,有钱有势的人用兼并(土地)来害他们,盗贼用掠夺来害他们,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呢?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可是贪官污吏却迫使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导致百姓做盗贼的原因,探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依靠平息盗贼的军队。”皇上诏令褒奖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2分)
待王昭君谢汉帝疏①? [北宋] 柳开
①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
②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虽年华代谢,芳时易失,未尝敢尤怨于天人;纵绝幸于明主,虚老于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征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②,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臣妾安敢不行矣。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
③(甲)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乙)今用臣妾以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之患③,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矣。(丙)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丁)愿陛下宫闱中复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
④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
【注】①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和亲。?②掖垣:指皇宫。?③轸顾:深切顾念;侵渔:即侵夺。
小题1:“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学过与本文问题相同的课文是《___________》。(1分)
小题2:下面的句子插入文中甲、乙、丙、丁中的_______处最恰当。(2分)
食陛下之重禄,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的写作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
B.突出当时汉胡战事正酣,君王迫不得已派昭君出塞。
C.陈述常年战争耗尽民力,显示出塞和亲的重大意义。
D.描写匈奴南侵势不可挡,表明昭君出塞是为君分忧。
小题4:全文代拟王昭君口吻上疏汉文帝,其写作用意是??。(3分)
小题5: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2:乙?
小题3:A
小题4:借古(王昭君和亲)讽今(北宋统治者一味妥协求和),或借题发挥
小题5:(1)汉统治者将本该由大臣承担的责任加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讽刺了汉元帝做法的荒唐。
(2)通篇正话反说,表面上反复强调自己心存感谢,实则内心怨愤悲苦,讽刺效果更强。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了解“疏”是一种文体,再结合学过的课文作答。
小题2:解答本题要联系文本内容。“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相宜谋,将宜伐,联系后文内容“今用臣妾以和于戎”, 臣妾宜和,三者联系紧密。
小题3:“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是写当时汉朝正处于危难之际,联系后文“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可知画线句的写作用意是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
小题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君臣以“先南后北”的政治方针,逐个拨掉南方各地的割据小国,然心腹之患,夙夜之叹,仍然是雄踞北方而且占据幽云十六州的辽朝。”,柳开“替”古代和亲美女王昭君撰写临行前向皇帝的“告别信”,正是委婉提醒宋朝君臣不要仿效汉朝皇帝类似“和亲”的怯懦政策,一味妥协求和,以免招致后世的讥笑。所以从写作手法上应是借古讽今。
小题5: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解答本题要联系文本内容,“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汉统治者将本该由大臣承担的责任加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而王昭君没有任何怨言;实际上王昭君不是没有怨言,而是有满心的怨恨悲苦,王昭君不仅不怨,反而反复强调自己心存感谢,讽刺效果更强;也讽刺了汉元帝做法的荒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