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22:02:08 【

1、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
②反归取
③其子趋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7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24.
小题1:(甲)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2分)
小题2:(甲)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2分)
小题3:(乙)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偏不倚?不瘟不火?不即不离
小题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小题3: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况钟传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②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③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 juān):免除? ②织造:明代督管丝织染业的职官,常以宦官担此任。 ③卫所:明初的军队制度,这里指驻军。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尚书蹇义、胡濙等荐用:运用。
B.若辈舞文久,罪死当:判罪。
C.至是钟数见,执礼甚恭延:邀请。
D.郡民阙乞留诣:前往。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为政纤细周密”的一组是 (?)
①锄豪强,植良善? ②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③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④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⑤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 ⑥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治之州得有能治之人。况钟到任伊始,略施计谋,就让那苏州的“贪虐庸懦”者现出原形,自此吏治为之一新,官员皆守法。
B.以前,太监侵官、将卒虐民的情形时有发生。况钟到任后,这些人都有所忌惮,不敢放肆。
C.况钟在担任苏州知府期间,重视教育,礼遇文儒,救助寒士。邹亮就是他推荐奏明朝廷的,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
D.况钟治理苏州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曾两次因任期满了离职,当地百姓都向皇上请求让他连任,均得到应允。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
(2)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
?
(3)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
(1)?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
(2)?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或:代为支出平常的办事费用)和拖欠的租赋。
(3)?平思忠家素来贫寒,从来不靠旧交情而有所请托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因为,凭借。
小题2:①树正气⑤感恩⑥刚正.
小题3:前一次是遭遇母丧。
小题4:
(1)试题分析:得分点:“佯”、“左右”、“惟………所”、大意。
(2)试题分析:得分点:“振”(通假字)、“以”、大意。
(3)试题分析:得分点:“素”、“缘”、“干”(求)、大意。
【参考译文】
况钟,宇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认为他才华卓越,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之地。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传zhuàn: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贱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定立教民条文,事情有不便于老百姓的,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或:代为支出平常的办事费用)和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关入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纲: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纲运:成批运送大宗货物。每批以若干车或船为一组,分若干组,一组称一纲),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以前,太监奉使织造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又有卫所将士军卒,时常欺凌百姓。况钟到任后,都收敛行迹不敢再放肆。即使是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刀笔:即刀笔吏。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作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这是想借此报答您。”平思忠家素来贫寒,从来不靠旧交情而有所请托。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比不上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小题1: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痛汉负:辜负
B.子卿不欲降,何以陵过:责备
C.兄弟亲近亲近:亲近的臣
D.自已死久矣分:料想
小题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武置酒设乐②世大戮
B.①赐钱二百万葬②臣无祖母,无至今日
C.①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②鹏之徙南冥也
D.①泣下霑衿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河去淹死了。骑马的宦官畏罪逃走。皇上命苏武的大哥奉车都尉苏嘉去追捕,结果他人没抓到,恐惧得服毒自杀了。
B.李陵劝说苏武“人生短暂,何必苦了自己”。他以自己为例,说刚投降时也是像发了疯一样,后来也就习惯了,希望苏武能听听自己的建议。
C.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在常惠见了汉使后,汉使以天子射雁得帛书为辞,才让匈奴最终将苏武等人放回汉朝。
D.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3)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董钧字文伯犍为郡资中人也钧博通古今数说政事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通儒(《后汉书·董钧传》)。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1)终究是不能回到大汉,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大汉)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苦”、“安所见”的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大臣忠诚君主,就像是儿子孝顺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去死,没有什么遗憾的,希望不要再多说了!(“恨”、句意各1分,共2分)
(3)您一定要逼我投降,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在您面前死去。(“降”“ 驩”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小题1:董钧/字文伯/犍为郡资中人也//钧博通古今/数说政事//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通儒(双斜线处,一处1分,共4分,其他地方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过:超过
小题1:介词,介出地点,译为“到”。A.介词,给、替;介词,被。B.连词,来;介词,用来。D.连词,于是;介词,通过
小题1:不是“哥哥苏嘉”,而是“弟弟孺卿”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苦”、“安所见”的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共3分(2)“恨”、句意各1分,共2分(3)“降”“ 驩”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属于记人类的一段文字,可从姓名、哪的人,才学、地位等入手,逐一断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罪厚——圣益圣,愚
B.困百家之——则明而行无过矣
C.其不仁甚——宏九德
D.何故也——寡人之过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