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林冲照管草料场,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这反映了他性格中细心.缜密的一面。
B.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上有很多的“套子”,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恐惧变革而逃避发展变化的社会。
C.归田后,陶渊明农忙时参加农事,农闲时乘兴出游,心情愉悦乐观,但也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
D.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他想象出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是一种胸怀大志、无所畏惧的人生境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这是一种在天地万物中“无所待”的境界,即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对于课内文本内容的理解,学习时就要深入,借助资料或辅助教材理解透彻。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熟语不能被括号中的成语替换的一项是
[? ]
A.张姨去年3月从单位下岗,今年夏天丈夫又遭遇车祸,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
B.他的一席话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只好讪笑几声。(妙不可言)
C.双语教学须因地制宜,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顾此失彼)
D.大家模仿他绘画的技法一定要领会其精妙之处,否则极易画虎不成反类犬。(弄巧成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阅读《纪念刘和珍君》相关句子,完成题目。
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以上第①②句话之间表面上似乎缺少关联,但实际上有着紧密地内在联系。对这两句话之间联系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刘和珍是那样敬重鲁迅、崇拜鲁迅,鲁迅感到对她的牺牲不应表示沉默。
B.刘和珍是一位好青年,她生活艰苦却勤奋好学,鲁迅感到对她的牺牲不应表示沉默。
C.刘和珍是个青年,又十分崇拜鲁迅,因此鲁迅感到不为她写点什么简直对不起她。
D.像刘和珍这样坚决而热切地追求进步与真理的好青年竟被反动军阀残酷杀害,鲁迅先生感到有责任立即拿起笔来悼念烈士,声讨反动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处鲁迅先生写作的理由是两个,一是悼念烈士,二是声讨反动派。
点评:本题题型新颖,值得关注。貌似连贯题,实际上是考查作者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连贯题。此题关键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仿造一个句子。
有的拓荒者是顽强的实干家。他将薄田变成沃土,将沙漠变为绿洲。
有的拓荒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2009年7月以来,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和重庆等五个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受灾地区庄稼颗粒无收,干旱使缺水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昆明野鸭湖周围因森林密集,没有受到干旱影响,湖水量反而上升,这有力证明了干旱地区更有必要多植树,但现在植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A.颗粒无收
B.当务之急
C.远水解不了近渴
D.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