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八)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是用法。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的特点不相同。 C.“察察”“汶汶”“皓皓”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D.本篇表现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高尚品质。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小题5:凝滞于物而不能与世推移。
小题6:(1)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2)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见:表被动。
小题2:三个词的成分一样,都是定语,“察察”“汶汶”是定语后置。
小题3:针对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提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观点,进而用“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足。”形象的解说,并反驳屈原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
小题4:原文: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前后有因果关系。
小题5:渔父看到屈原形容枯槁后,对他要象圣人一样“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因此,他认为屈原的现状是与圣人的做法相反的,即“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
小题6: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凝滞:拘泥。于:表被动。与世推移: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②何故:为什么。高举: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自令: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语气助词,呢。
点评:一、所选文章思想性很强,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历来为人称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对当代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二、题目设置较好,考查全面,简答题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三、翻译题中的第二个句子选得很好,句子短小,但文言现象相当丰富。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讽:嘲讽。
C.深乖昔旨乖:违背。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
① 以惠政闻?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④ 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⑤ 而居处卑陋?⑥ 哭之甚恸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4分)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讽:劝告。课内知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即“劝告”“劝谏”之意。
点评:本题所选词语皆为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常见实词中的词,符合考纲要求。而且这四个实词在课文里、成语里都能找到原型,体现了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2:①指其为政以惠,所以排除A、C;⑤指他生活俭朴,⑥是指皇帝,所以排除A、D。
点评:这是一道文本筛选信息题,文言文信息的筛选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本题中“忠谨”就是限制条件。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故意忽略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而扩大答题范围。比如本题中的①⑤。所以考生在平时做题时要注意题干信息。
小题3:原文为“俄兼工部尚书”,可见题中的“同时”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仅仅是在“俄”字上设了陷阱。
小题4:注意计分点:(1)衣冠子女:士族子女。以……为……:把……当作……。“汝辈多衣冠子女”是判断句。(2)诸:兼词,之于。以:连词,来。遗:赠送。
点评:本题的第一句重点考查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考试中常考的句式,但本题的第一个句子中的判断句比较难,考生必须理解“衣冠子女”才能理解这个判断句。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叶限
〔唐〕段成式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注:①洞: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古时的少数民族部落。②赪鳍:红色的鱼鳍。③郁栖:粪土。④上妇:贵妇,贵妃。⑤以金为际:用金子做埋藏珠子的四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食:给……吃,喂养
B.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货:货物
C.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意:猜测
D.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第:只要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易其弊衣 弊:破旧
B.女觉遽反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小题3:选出与”因诈女曰”中”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B因利乘便?
C君因我而降,与君为兄弟? D因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4:选出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题5:选出与“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B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皆以美于徐公
小题6:选出与“一夕,为海潮所沦”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若属皆且为所虏?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7: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①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②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①膳其肉,味倍常鱼②常令樵险汲深
C.①其轻如毛,履石无声②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①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②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小题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小题9:将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1)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3分)
(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2分)
(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货:卖,动词。
小题2:D?发:打开,挖开。本句中意为“挖掘出来”。
小题3:A?例句与A中的“因”是“于是”;B中“因”是“趁者”;C中“因”是“通过、经由”; D中“因”是“借助”
小题4:B?例句中的“而”与B中的“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A中的“而”是“连词,表结果 ”
C中“而”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D 中的“而”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
小题5:D?例句和D项中的“以”是“认为”的意思;A项中的“以”是“因为” B项中的“以”是“在” C项中的“以”是“拿”
小题6:C?例句与C项中的中的“为”是“被”;A项中的“为”是“动词,成为”B项中的“为”是“介词,替”D项中的“为”是“语气词呢”
小题7:D?A组第二句、B组第一句、C 组第一句,不合题意
小题8:C?C项中“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错。洞人埋葬她们并建冢有可怜她们的原因,也有警示后人的意思。
小题9:(1)父亲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或“受到后母虐待”),(后母)经常让她到山崖上去砍柴,到深潭边去汲水。
(2)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3)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未曾废离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拜臣郎中
④谨拜表以闻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为下列各句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