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常见题型》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22:18:26 【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的。他们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可他们却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小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许多没有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假如没有这只凳子,你永远看不到梦想,更别说拥有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由材料可知,“凳子”指的是闯进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这个想法或念头让自己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审视自己,发现自己从未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或念头,或许我们将永远看不到梦想,永远屈从于现状,不思进取,庸庸碌碌。显然,这个“凳子”代表着那些肉眼无法看见却能给人以精神力量的东西。参考拟题:“我的人生我做主”、“人生需要规划”、“找准自己的位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等。
点评:点评:要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如果提供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要辩明材料之间的关系,是有其共性,还是个性间的对比与对照。审题时,不能脱离整体材料的意思,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是说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你以“感动我们的教师”为主题写一篇话题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护卫学生?
一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承受住了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向倩: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
原本,只需两秒钟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当她在疏散学生们离开教室时,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向倩义无反顾地大步跨近学生,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去,可此时,整座教学楼已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
严蓉: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
人民教师严蓉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灾难,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人的灵魂。人们记记住了“严蓉”“谭千秋”“向倩”等英雄的人民教师的名字。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活着的人深刻地理解了“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在灾区,感动我们的教师绝不仅有以上几位,或许我们现在还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称谓——“老师”!这些老师,在危急时刻给学生们传递生命的力量,延续了一段感人故事……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西点军校在世界上名气很大,它不仅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也培养出无数商界精英。这所学校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比如,当军官派你去完成一项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你没有完成,当军官问你为什么时,如果你为自己辩解,说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自己没有完成任务,那就错了。你只能说:“报告长官,没有借口。”除此之外,你不能多说一个字。
对此,有人说,“没有借口”太没人情味了,太冷漠了;也有人说,“没有借口”,可以激起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在人生中,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寻找借口上,失败也好,做错事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又有什么作用呢?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⑶题目自拟。⑷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什么叫“借口”?“借口”就是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或者假托的理由。从这意义上来讲,“借口”是消极的、贬义的。如果我们顺着这一思路往下想,定位于管理、规范、规则方面,提出“拒绝借口”、“借口是自我欺骗”等观点,可以写出立意比较“保险”的文章。但是好的文章来自创新,来自独到的理解。其实,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有新的发现。军事化管理当然需要“没有借口”,但是日常生活中的民主管理,难道时时都不需要“借口”?“没有借口”是否就绝对合理呢?如果再换一个领域来看“借口”,我们还会有新的见解。上面谈的是有关管理、规范、规则的话题,那么把“借口”放到情感领域来观照呢?有时亲密无间的情感,有了借口,可以疏远;有时虚伪的情感,竟然有美好的借口来掩饰;有时“裂缝”的情感,来一点下小小的“借口”,可以重新愈合:这都是很好的立意。“借口”和“没有借口”,在我们的身上,是不是就无法调和、折中呢?正如“宽”“严”在对立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样,“借口”和“没有借口”也可以辩正地统一成这样的观点:对自己,可以来一点借口,通过幻想和补偿来获取信心和动力,就像阿Q;对别人,不能有任何借口,否则是欺骗别人,伤害别人。
点评: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一、首先要“读”: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 二、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句电影台词:“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
  你是否认同这句话中的观念?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单材料的材料作文。
【审题方法】审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方法点拨】在材料作文、新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的材料中,有些关键词句能够揭示材料的主旨,对审题有重要的指向作用。这些句子的位置一般处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候也会在语段中出现。话题作文中的关键词语,一般在材料提示部分出现。
【适用范围】此方法适用于材料作文、新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
【方法示例】关键句子“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给考生以思考的起点与方向,也给考生以自由空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母语(汉语)有着数不清的历史典故和道不完的神秘魅力。汉语是民族的根,精神的根。同时,提示语在强调母语重要地位之时,也隐射了当前母语及其尴尬的地位。这启示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现状。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不能单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一味讨论种种语言现象,应该进一步思考“母语”所传承的文化内涵,通过语言现象的阐释,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的理性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