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对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上古到先秦、两汉,特别是先秦的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
B.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表明我国古代小说初具规模
C.唐代传奇、特别是宋代话本小说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一大变迁”
D.明清时代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产生了不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语言运用题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漫画的主题。(不超过40字)(3分)

?
参考答案:示例一:商品名称运用谐音手法,借助“名人效应”现象泛滥。
示例二:商品名称借谐音恶意篡改名人姓名,促销产品造成不尊重他人的现象。
本题解析:本题从各种产品的名称很容易得出是运用了谐音的手法,另外对这种做法肯定是否定的。将这两方面的内容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点评:漫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所以要正确理解并表达漫画的用意必须掌握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因此本题值得推广。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用四个字的短语概括楚人的三种精神。(不得摘录原文短语)
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人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昵”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楚人发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开放融合(交流融合、兼容并包)、革故鼎新(技术创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两则新闻,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据报道,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组织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对,承诺4年内对每个学生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市总工会同时给受助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报告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其中5位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最后被取消受助资格。
河南慈善总会要 求受助者签回报协议。受助者的回报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参加工作后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自愿向“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或其他公益基金捐助不少于接受资助金额的善款,用以续薪传火,帮助其他生活困难的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有人称此举是真正的慈善,有人称此举为道德绑架。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示例1.从帮助者的角度展开议论。①让贫困生“悄然”受助,过上自然、平等、有尊严的大学生活,正是帮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捐赠者需要的不应是表面的感激,而应是这个学生的健康成长。②中止捐赠,可能给曾经受助的贫困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其后果,不是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不感恩”,而可能让他们感慨自身贫困的命运,以及整个社会的功利氛围。
示例2.从受助者的角度展开议论(也可从“谈回报”的角度展开议论)。①协议是一种约束的本质,是对个人权利义务对等的要求,是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②“道德协议”的出现事实上反映的是慈善机构面对传统道德观念不再深入人心的无奈。
本题解析:
解析:上述两则材料倾向性比较强,感慨现在的学生(受助者)“感恩意识淡薄”。现实中,我们在报端见过多少受助之后不知感恩的案例?一纸“道德协议”,如同一个“温柔的枷锁”,虽然不强制你做什么,但你必须知道该做什么,无异于一个提醒。我们不应再费力争论“道德协议”有无存在的必要,反倒应该想想慈善机构这样做的苦衷。“道德协议”只是向全民传播慈善文化,普及慈善意识,受助者应该是慈善文化的传播者,让他们签订“道德协议”,就是在受助者心中播下一颗慈善的种子。当然,从受助者的心理感受作逆向思考,只要言之成理,也是符合题意的。
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综合思辨,也可从选择一个角度写作。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渲染(xuàn)应酬(yì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