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 ①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②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③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④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⑤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⑥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⑦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
? ②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
? ③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
3、①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
4、作用:总结了全文,照应了文题“缺憾人生”;深化了主题(升华了主题)?人生总有缺陷、不完满,才能够敦促人去追求。朱光潜先生的?“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的“不完满”说,都说明了人生是有缺陷的。既然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就需要去奋斗。这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垛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4分)
小题2: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这是对前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一步解释,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2、山水画中的皴法画表现了一定的地质岁月,但又不等于地质原貌。
小题2:1、在结构内容上承上启下,是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同时又为下文中地质学中的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铺垫,顺理成章的引出地质规律的话题。2、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从侧面证明下文的岩石地层的复杂性。又使得语言不枯燥。3、说明认识事物要不断的创新,今天的山水画家要学习一些地质知识的必要性。
小题3:1、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不同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2、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必须不断丰富创新。3、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4、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发现更多的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家大有裨益。


本题解析:
小题1:这一句体现了整篇文章的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绘画创作与现实存在的关系。这个关系,文中有相应的表述,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这种关系的绝好体现,山水风貌有其客观现实性,但绘画史艺术,一定会高于现实,也就是有艺术加工的成分。明确了这层关系,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不难了。组织答案要根据文意,要充分考虑文章内容是如何表现这一关系的,这样才能确保要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小题2:这类作用型的题目,一般都要考虑两点,即内容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内容往往要联系文章的中心主旨,而结构形式要考虑与题目、开头、结尾、前后文在布局谋篇上的关系。就第三段而言,从内容来讲,它有几个小的层次,即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侧面证明下文的岩石地层的复杂性、山水画家要学习一些地质知识这几点。结构形式上,要考虑它在呼应、铺垫方面的作用,这要看前后内容的安排而定。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小题3:本题发问的角度是探究原因。从原因的角度分析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考虑的角度,当然要依据文本,同时也要考虑艺术发展的必然性。依据原文,发展山水画的皴法,缘于地域不同,画法有别的现实需要,也是地质构造不同的现实需要;从发展的角度讲,画家不落窠臼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艺术的本真在于创新,这是规律。从这两个方面,结合原文内容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高等教育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年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里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强”出身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
B.“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了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
C.“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的细节,对“强”的作法起到了提顿、强调的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D.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十)
2019-07-03 22:24:05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演 戏
?怀 鹰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股傻劲,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我要证明什么?新加坡人的冷漠感?老实说,这个灵感还是来自长堤彼岸的一则新闻,一个记者,为了测试人的反应,与一个警察合作,他扮演抢匪,与扮演警察的警察在大街上追逐。结果他获得了满意的答案:没有人加入追逐的行列。由此而证明人类的自私等等,据说很是轰动。我请芬和我合作,我们扮演一对情侣,我们的目标是乌节路的一座购物中心。我们选择人最多的时刻走进去,然后按照计划,我仿佛喝醉了酒,一颠二摇就倒在地上。芬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叫得蛮像的,多亏她练了三天的尖叫。这叫声果然奏效,一下子吸引了几个人上前来看。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稍感到温暖。“请你们帮帮忙,我的男朋友昏倒了。”芬以颤抖的声音说。她是我们戏剧团的成员,这点演技当然难不倒她。我正期待有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往我胳肢窝一夹,把我从地板上扶起来。然而,几分钟过去了,除了耳边嘈杂的声音外,那双手始终没出现。忽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芬的声音钻入耳根:“起来吧,戏演完了。”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 我们转移阵地到另一座购物中心去,如法炮制再昏倒一次,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叫做冷漠的现实。这次,倒有一对情侣上前来看几眼,不过也仅仅是几眼,什么话也没留下就走了。我正要睁眼的时候,一个洋妇(大约六十岁)走来了,我听见她问:“怎么回事?”芬说:“我男朋友昏倒了。”
?“快送医院吧,需要我帮忙吗?”
? 芬还没回答,我已经忍不住爬起来了,老妇有点惊异,我把原委告诉她,她笑笑走开。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还要试下去吗?”芬问。
?朋友,你说呢? ?(选自新加坡怀鹰小小说集《哀悼青春》)
1.(1)“我”为什么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
(2)“我”进行的测试是不是和那个新闻记者一样希望获得“满意的答案”?为什么?
2. (1)“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稍感到温暖。”为什么? (2)“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这句话表达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小说最后写道“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试结合全文分析这“苦涩的笑”的含义。
4.下列对小说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新闻记者所做的测试,之所以让“他”很满意,是因为“他”深信人类是自私的、冷漠的。
B.在乌节路的购物中心,芬的尖叫声吸引了很多人来关心她,这让“我”感到心里很温暖。因为虽然没有人来帮助“我”,但至少证明人们并不是冷漠自私的。
C.小说最后芬问“还要试下去吗?”不仅表达了她对这次试验的失望,而且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使小说显得余韵悠长。
D.本文深刻揭露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感情麻木、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的黑暗的现实。

E.小说情节平淡无奇,布局谋篇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波澜,但由于内容反映了人道关怀这一社会性的问题,所以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参考答案:
1.(1)希望能够推翻一个新闻记者证明的“人类是自私”的说法,测试一下新加坡人的冷漠感。不相信人们真的会那么冷漠。(2)不希望。“我”不相信人们真的会那样冷漠。 
2.(1)感到有人来帮助自己,证明人们并不是冷漠麻木的,自己演戏的目的达到了。(2)对麻木冷漠的人们一种深深的失望和悲伤。  
3.我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不相信新加坡人没有同情心,然而事实证明了现实就是如此,惟一愿意帮助自己的还是一个大约六十岁的外国妇女。我对这样的现实感到痛苦和失望,同时也包含了对这种结果的不甘心。  4.BD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B.“这让“我”感到心里很温暖”有误,开始稍感温暖,后来很感失望。D.“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的黑暗的现实”言过了。
【鉴赏提示】
哀莫大于心死。
这是一篇文字很平淡,情节上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小说:两个戏剧演员,为了证明新加坡人的冷漠感,决定在闹市假装晕倒,看有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救之手。但第一次测试的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虽然有几个人过来了,但没有人愿意伸出手来。于是有了第二次。结果同样令人难堪:没有一个新加坡人愿意帮助他们,除了一个60岁的洋人老太太。哀莫大于心死!看完这篇小说,让人有一种骨鲠在喉的感觉,平实的语言之下,却触及了现代人心灵冷漠、麻木等重大的问题,让人感到了一种苦涩:社会在进步,文明程度按道理讲也应该相应提高,但为什么会出现对“昏倒”在闹市的人视而不见的令人尴尬的局面呢?难道现代化的进程一定要付出灵魂冷漠、感情麻木的代价吗?这篇小说没有在技巧上过分追求,布局谋篇也没有突出的地方,但读完依然使人深受感染,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涉及的内容与读者产生了共鸣。欣赏此文,要注意两人“演戏”的动机、手段以及他们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同时还要能够透过表象探询到故事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1.“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一句对描写风雪有什么作用?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说“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神韵”却好得远。试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火、火种被雪水浸灭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冲出草屋去市井沽酒一段运用一系列动词来描写,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这一句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衬托风雪。表面上是说房屋“摇振得动”,实际是写风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气氛。
2.答案:“那雪正下得紧”的神韵在于能真实地表达出特定情景下自然景色的精神意境,跟人物、环境、气氛融合在一起。“紧”字表现出雪下得密、下得快,又暗示出事件发展的急迫和人物命运的变化。
3.答案:说明下文草料场起火并不是火种自燃,而是有人蓄谋杀害林冲。
4.答案:“盖”炭火、“拽上”门、“上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严谨的性格,修屋、过冬的想法等细节表现了他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的思想,与后文被逼反抗形成鲜明的对比。(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E.文章的题目,常可以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高等教育”一语双关,提示着本文的主旨所在。
小题2:请简要分析“强”这个人物形象。(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 (6分)
小题4: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1:①“强”是一个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人格走向成功的打工仔。②他疼爱弟弟,敬重母亲。③喜爱城市的美丽,却不自轻自贱。④他没认为缝篷布低贱,认真能干。⑤把公司当成自个儿的家,不图加薪,用人不讲私情。⑥也不为当了经理而轻狂,他知道自己文化不高,但更知道什么比文凭更重要。⑦他不崇洋媚外,在“外商”面前不卑不亢,自然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尊。⑧保持了中华民族勤俭的美德。
小题1:“外商”带着翻译、秘书摆出一幅外国人的气派,是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或自认为洋人的身份高级);“强”提出“共进晚餐”后他的“迟疑”,是担心那种大吃大喝、大手大脚的作风,对合作产生了犹豫。“强”表现出的中国人的不卑不亢及勤俭美德征服了他,使他作出了合作的决定。 (一点3分,共6分)
小题1:如,运用细节使人物形象丰满;语言朴实符合人物性格的需要;没有肖像、心理描写,使内容紧凑简洁人物丰满;人物语言简洁,对话不用引号,行文明快紧凑……


本题解析:
小题1:A错在“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B错在“强的母亲却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D错在“巧用……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主要是结合文章对人物的描写“简要分析”,答出任意六点即可满分。
小题1:回答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心理变化”,从蔑视到担心到佩服,再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1:表现形式上的特点,选取一定的描写方法即可,符合文意,有特点有效果,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