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运用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冒号领起的内容应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词;“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用“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5分)
老?树?
张风奇
①老树生长在记忆的深处,树的年轮就像大脑沟回一样储存着世间的风和雨、雪和霜、人和事。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老树,或长在荒郊野岭,或长在平常庭院,或长在繁华街市,或长在名山胜地,或生得老干虬枝,或生得绿阴如云,或生得姿态各异,总能给人以沧桑之叹、苍劲之美、古诗之韵。
②人离不开树。那些老树总是在我们的不经意间生长着,树在与人的守望中阅尽人间的沧桑。一个人栽下一棵树,然后看着它长高长大,而树呢,只有看着这个人慢慢老去。从树下走过的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印证和诠释着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久前,我走过一片正在拆迁的工地,不意间发现残垣断壁间突然冒出了一株株容颜苍老的树来。心里说,我平时怎么没有注意到呢!青砖灰墙的大杂院里到底隐藏着多少这样的自然景观啊!想起我曾经住过的大杂院里,也长着一棵粗大的古槐,至今还能回味出那久久不散的淡淡的槐花的清香,老人们坐在古树浓阴里或谈古论今或对弈品茗,孩子们围着大树捉迷藏或追逐嬉戏,尽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在我怀着对现代生活的渴望搬进楼房之后,才体味到那或许正是梦中所向往的令人留恋的人居环境,这使我时常想念起那棵老树。
③有时老树就是一个地方的意象。譬如在我的故乡冀中平原上,看一个村庄的历史,就要看其是否坐落在高高的地基上,往往愈是古老的村落,房基地就会被人垫得愈高,那是为了下雨天便于向村外排水,更重要的是提防水患,一旦发生洪水,小小村庄就是汪洋中一座活命的岛啊!所以先辈们总要在村基外围的斜坡上,栽种下各种树木,以起到巩固地基的作用。远远望去,近似唐代孟浩然在《过故人庄》诗里所描绘的那句“绿树村边合”,意思是说郁郁葱葱的树在村子的四周相连成环。
④在我童年的印象里,一踏上进村的小路,一株古柳总是最早映入我的眼帘,它总是第一个站在故乡村头四季相迎着归来的游子,紧跟在后的还有一棵棵又老又矮的枣树,再有就是拄着拐棍和枣树一样站着翘望的老祖母……这些树便长成了故乡的标记。几年前我曾到厦门的鼓浪屿一游,印象最深的要数长在渡口的那棵老榕树了,可谓绿云撑天,翠色盖地,尤其它那密密麻麻垂挂的气根儿,酷似一缕缕长长的胡须,不由会让人想起一位慈眉善目的垂垂长者。游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聚在树下合影留念,有老榕树作背景,大家顿时变成了被温情笼罩被岁月庇护着的一群快乐的孩子。因为树是可以信赖的,往往在我们回忆某些往事时,常会有一棵期待中的老树在前方的不远处摇曳着呢!
⑤古人云:盛德在木。木之盛德就在于给人类以生命、家园和未来,而人之盛德就在于珍惜和热爱这些有盛德的树木。最近欣闻,我所在的省会城市也为古树建立了保护档案,入册的古树名木有360余株,多为侧柏、国槐、圆柏等常见树种,还有腊梅、蛇葡萄、丁香等等,约有22个科、37个品种,大多都有数百年以上的树龄,有的已愈千载。我们应该想到,这是树的幸运,也是人的幸运。只要人们像尊重老树一样爱护大树小树,何愁我们栖息的山川大地泛不起怡人的绿洲?!
(选自2006年3月25日《人民日报》第八版)
小题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③段“有时老树就是一个地方的意象”,从全文看,“意象”的含义是什么?(5分)
答:?
?
小题2:怎样理解第⑤段画横线的“这是树的幸运,也是人的幸运”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
小题3:文中说“人离不开树”,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总括老树的形象特征,(1分)引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1分)①村庄的守护者;②故乡的标记;③慈善的长者。(3分,每点1分)
小题:树得到了人的珍惜和热爱,是树的幸运;(2分)树给人类以生命、家园和未来,是人的幸运。(2分)(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同意。可以从“树为人创造了理想的居住环境”,“树给人以精神的慰藉”等角度结合文本分析。(6分。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情合理4分。不能照抄原文)
(2)不同意。(6分。能够自圆其说,可酌情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3分,每点1分)
小题:(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6分。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情合理4分。不能照抄原文)
(2)(6分。能够自圆其说,可酌情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小题1:作者在第2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加以概括。(6分)
答:?
小题2:(1)第9段中作者所说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是指什么?(2分)
答:?
(2)解释第9段中“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的含义。(2分)
答:?
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4:对故乡的消失,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1)梅林、梅花、龙眼树、河渠、稻田等自然乡村景色;(2)童年生活,包括关于对妈妈洗菜、洗衣等情形、早年的梦幻等;(3)浓郁的传统氛围、罕见的异域情调等现在的人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6分)
小题2:(1)“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会后形成的文化形态。(2分)
(2)现代社会缺乏文化包容,根据自己的观念粗暴地改变自己不适应的文化形态,使得旧有的文化彻底消失了。(2分)
小题3:(1)开头的“迷了路”是实写,是指巨大的变化让“我”认不出家乡了。(2分)(2)结尾“迷了路”是虚写,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梦幻和特有的文化了。(2分)(3)这样写的好处:首尾呼应,深化主题。(2分)
小题4:(1)对故乡消失的怅惘和哀伤,以及对消失了的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2)对人们用刻板的、千篇一律的方式改变故乡特有的文化形态的痛惜。(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一、二、三、四段。对过去生活和回忆即是已消逝的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找到了答题区间,理解了“熟悉和骄傲的东西”就能较容易地回答本题。从本题也可看出,文学作品阅读题并没有学生想像得那么难,只要认真阅读文本,研究题目,正确答题是完全有可能的。
小题2:(1)从原文“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可知,“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即指“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2)从“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可得出答案。
点评:个人觉得本题作为理解句子含义题难度太小,因为从文段内容分析,两个画线句子都是总结性的句子。前文对其进行了解说,答案从解说部分很容易就能归纳出来。
小题3:第一段的“迷了路”的语境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后文接着又写“它”具体的变化,所以是实写。最后一段“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从“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可知,它是虚写。结构上的作用委明显。
点评:本题所选词语很好,是典型的理解语境义的题。所以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小题4:从文章最后一段“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可得出答案的第一点;从倒数第二段“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可归纳出第二点。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旨方法很多,其中最简单直接的是找到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或词语,像本题的“怅惘和哀伤”。所以本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重点关注直抒胸臆的词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个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总算逃生出来。
电视上,那个中年男人哀伤的表情和翔子呼唤妈妈的哭声打动了我。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他们家所有的东西都化成了灰烬,已不能再进去居住,小区的物业在一楼腾出了一间车库,让这对可怜的父子暂时安身。
我去的时候,车库门口已有好些人。
在这些人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她那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在她俩身边的地上,堆着好些东西,崭新的被褥、折叠得方方正正的衣物,最上面,放着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
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话:“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你再瞧这件衣服,这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你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的?”
小女孩撅着嘴:“别的我还没玩够呢,这个,我已经不想要了。”
“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对吗?你再好好想想。”
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
“我想是的,”见女儿半天不吱声,她便问,“你有最好的东西吗?咱们能不能换一下,不捐这开了缝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做母亲的有点失望,说:“妈妈不逼你,要不,你再想想。”
女儿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代她的母亲回答:“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
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小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我们一道进了那个车库。当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当小女孩的母亲奉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时,小女孩这才开了口。她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然后,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说完这一句,她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我终于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在她四五岁的天空里,最好而又最宝贝的,当然是她的妈妈了,她将她最宝贝的妈妈捐给了翔子,让失去妈妈的翔子有了妈妈,而她自己,这一捐之后就再也没有妈妈了,她怎么能不难过,怎么能不哭泣。
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为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她骄傲,是因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我猜想,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才能让她的女儿明白,她是一个人,不是物品,是不能捐赠给别人的。
但是,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7年第一期,有改动)
1.文中小女孩一登场,就“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而且拿“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捐给翔子,后来又一再强化这一点,从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作者运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用这种技巧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母亲与女儿的对话,请你写出女儿为什么“局促不安”“手足无措”和“彻底低了头”。
①“局促不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手足无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彻底低了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其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连捐赠一个漂亮玩具都舍不得的小女孩,却最终将自己“最宝贝”的妈妈捐赠给了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你认为这个情节可信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作技巧:欲扬先抑。好处:通过前面的舍不得与后面捐出最宝贝的妈妈这一结果的反差,更好地突出写作意图,使一对具有天使般晶莹心灵的母女形象凸显出来,对比鲜明,容易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
2.?①女儿知道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局促不安”。
②女儿心目中“最宝贝的”是妈妈,要自己捐“最宝贝的”无疑是要捐自己的妈妈,所以她不知怎么办才好。?
③当女儿知道捐出去的东西不能要回来,并且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回答后,她非常难过,难以割舍。
3.全文明暗两条线索相辅进行。明线是女儿起初仅仅捐了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在妈妈的劝说下小女孩最后竟将自己最宝贝的妈妈捐出。这一线索贯穿全文,将小女孩那份难能可贵的无私表现了出来。与孩子内心抉择的变化相对应的是“我”这条暗线,文章开头说“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而正是这“一点点钱”的出现,巧妙地与眼前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那种高贵的无私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对比,升华文章主题。
4.这个情节是可信的。作者对小女孩的描写并没有刻意拔高,小女孩“有那么多玩具”,一开始却仅仅捐了“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在母亲的开导下,她知道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是不对的,但还是舍不得将“最宝贝的”捐出去,因为在她的心目中,“最宝贝的”是自己的妈妈。虽然最后“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经过了一番成人难以理解的心灵挣扎后,毅然选择了将自己最宝贝的妈妈捐赠给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但她还是想偷偷地亲一下自己的妈妈,亲情、爱心交织在一起,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纯真小女孩爱心成长的历程。(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白蝴蝶之恋
刘白羽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阵冷雨。
我在草地上走着,忽然,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只雪白的蝴蝶。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簌簌颤动着,张不开来。它奄奄一息,即将逝去。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
它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地望着它。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
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
这已经冷僵了的小生灵发蔫了,它的细细的足脚动弹了一下,就歪倒在我的手中。
我哈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它是给刚才那强暴的风雨吓懵了吧?不过,它确实太纤细了。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的翅膀,两根黑色的触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只像丝一样细的脚。可是,这纤细的小生灵,它飞出来是为了寻觅什么呢?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
它活过来了,我竟感到无限的喜悦。
这时,风过去了,雨也过去了。太阳明亮的光辉照满宇宙,照满人间,一切都那样晶莹,那样明媚。树叶由嫩绿变成深绿了,草地上开满小米粒那样大的小花朵。我把蝴蝶放在一片盛满阳光的嫩叶上,向草地上漫步而去了。但我的灵魂在呐喊——开始像很遥远、很遥远……我还以为天空中又来了风、来了雨,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的心灵深处:你为什么把一个生灵弃置不顾?于是我折转身又走回去,又走到那株古老婆娑的大树那儿。谁知那只白蝴蝶缓缓地、缓缓地在树叶上蠕动呢!我不惊动它,只静静地看着。阳光闪发着一种淡红色,在那叶片上燃烧,于是带来了火、热、光明、生命,雨珠给它晒干了,风沙给它扫净了,那树叶像一片绿玻璃片一样透明、明亮。
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片小小的雪花,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这时,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在白蝴蝶危难时我怜悯它,可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又感到如此失落、怅惘。
“唉!人呵人……”我默默伫立了一阵,转身向青草地走去。
(选自《中华活页文摘》 2009.12)
小题1:文章开头描写北方“春寒料峭”的天气,试从思路结构、主题表达等方面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2:“但我的灵魂在呐喊——开始很遥远,很遥远……我还以为天空中又来了风、来了雨,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的心灵深处:你为什么把一个生灵弃置不顾?”自己的心声为什么“很遥远”而要“后来”才感觉到?这种“灵魂里”的“呐喊”在呼唤着什么?(4分)
小题3:品赏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6分)
(1)“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请指出“圣洁的水”的比喻义,并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2)“这时,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在白蝴蝶危难时我怜悯它,可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又感到如此失落、怅惘。”“一江春水”包含着哪些思想情感?“我”为何“失落、怅惘”?
小题4:本文题为“白蝴蝶之恋”,刘白羽笔下那只白蝴蝶有哪些方面引发人们的爱恋之意?请分条概述之。(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渲染一种凄凉的环境氛围(1分),为下文写白蝴蝶的“危难”做铺垫。(2分)②反衬柔弱的白蝴蝶生命力的顽强。(2分)
小题1:①说“很遥远”是强调这种感情发自灵魂深处,来自人的本性,仿佛从无意识的底层而来,而后才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后来”才感觉到,是说明这一感悟生发经历的过程。(2分)
②“灵魂里的呐喊”是在呼唤着对弱小者的怜悯,对处于危难中的生命帮助救赎。(2分)
小题1:①“圣洁的水”比喻心中的善、爱等美好感情。(1分)?蝴蝶虽弱小却奋力挑战,所昭示的生命尊严净化了“我”的灵魂,使我油然生出怜悯与关爱之情。(2分)
②“一江春水”的比喻中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感动,对弱小者的关爱怜悯,渺小的生命显示出来的生命之顽强带给人的灵魂震撼。(1分)?白蝴蝶不待“我”伸以援手,凭一己之力,“自由翱翔而去”,使“我”失却了拯救危难而能得到的喜悦与满足;也让“我”必然忍受与它分别的痛苦,因此“我”失落、怅惘。(2分)
小题1:①白蝴蝶姿态美妙引发人们对它的喜爱;②白蝴蝶纤弱轻柔引发人们对它的怜爱;③白蝴蝶身处危难引发人们对它的关爱④白蝴蝶顽强自救引发人们对它的敬爱;⑤白蝴蝶飞翔而去引发人们对它的眷爱。(能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处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从思路结构、主题表达等方面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